《左傳·宣公三年》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xié)于上下,以承天休?!?/p>
這是經常被引用的有關銅器制作的文字。夏的銅器至今仍然存疑,“夏禹鑄九鼎”的故事也依然停留在傳說階段。
人類對巖石,動物的角、骨、齒的利用,都僅停留在外部造型的觀察上。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利用石頭制成斧、刀,利用樹枝來架構或編結,都只是對物質形狀的改變而已。在這個階段,人類的視覺直接和形狀接觸,并且,在手的工作過程中,視覺也可以從頭到尾觀察形狀在手的動作下一步一步地改變。從舊石器時代的砍砸到新石器時代的磨潤,170萬年中,人類的視覺和手共同經驗了石頭形狀的改變,也建立起人類造型美術的第一章。
新石器時代晚期所發(fā)生的巨大的美術革命,是人類開始經驗另一種新的物質──泥土。
作為造型美術的新主角,泥土,它的造型變化不像巖石那樣單純。從“巖石”到“石器”,只是形狀改變;從“泥土”到“陶器”,形狀塑造的過程中引進了新的媒體──水與火。人類在塑造陶器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更復雜的對物質特性的記憶,諸如:水和泥土摻和的比例,火的大小或時間長短的控制等等。這些因素參加到陶的完成中,使人類美術史的第二章越趨復雜,也證明了借助美的形式的傳達,人類的思維能力在突飛猛進地往前進展。
銅器的出現,和石器與陶器都有關系。
在石器時代,人類找到一塊礦石,把它當成普通的石塊來打砸,企圖造成所要的器具;但是,這塊礦石并沒有像一般的石塊那樣在擊打下碎裂或破損,卻是逐漸凹陷下去。這種特殊的性質被人發(fā)現、利用了,就形成了最初完全經由打擊而完成的原始紅銅器。這種銅器,不經由提煉,純粹把制作石器的方式應用在銅器制作上,是銅的利用的第一步。
到了陶器時代,在燒陶的過程中,提高了對于火溫的控制,附著于陶器上的銅熔解了。經過冷卻,模印了陶器的形狀或上面刻畫的紋飾,于是,銅的另一種性質被發(fā)現了。這種性質的被發(fā)現才使銅真正發(fā)揮了它積極的效用,展開了燦爛的銅器時代。而早期的銅器,也因為附著于陶,用陶范來鑄模,模仿陶器的造型與紋飾,還和陶器發(fā)生了親密的關系。
真正的青銅時代因此和陶窯的廣泛使用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銅器的起源,從《左傳》上記錄的文字來印證考古上的發(fā)現,時間相差并不遠。河南偃師二里頭發(fā)現的一件“爵”,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青銅器。
河南偃師二里頭是發(fā)掘夏文化的重點遺址。這件爵的出土證明了《左傳》所錄“夏禹鑄九鼎”的夏代與青銅起源的特殊意義。
這件爵通體無紋飾,非常素樸。造型上顯得簡潔大方。平底、三足,向兩端近于水平張開的流口和口沿造成了流利的線條,向下收束的器腹也十分細致輕盈,在造型上給人準確成熟的印象,應不是銅器剛剛發(fā)生時的粗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