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會沒聽說過《臥虎藏龍》的玉嬌龍本來屬意舒淇擔綱,但基于種種原因改為章子怡走馬上任。最后,該片雖有周潤發(fā)、楊紫瓊兩顆國際巨星高照,但被廣泛談論的還是新人章子怡,尤其在歐美。“章子怡”的英文發(fā)音無疑對外國人是一次舌頭的考驗,但那相對的難度并沒有消減他們把這名字叫完又叫的興致——經(jīng)過十年有多的把Gong Li(鞏俐)叫得瑯瑯上口的經(jīng)驗,現(xiàn)在稍稍被Zhang Zi Yi 折騰一下,牙齒和舌尖辛苦一點,然而換來另一番異國情調,應該還是值得的。
另一個經(jīng)常被外國人放在嘴邊的女明星是張曼玉。但對于他們她不叫 Zhang Man Yu ,卻是 Maggie Cheung 。香港人大陸人臺灣人也慣了叫張曼玉做 Maggie,Maggie 是洋名“瑪格烈特”(Margarita)的親昵稱,就像男名中“比爾”(Bill)是“威廉”(William)的簡稱。你可以說,張曼玉的洋化(高貴)形象在某種程度上便是由名字奠定的。其他港星的氣質各有千秋,也有不同的洋名:張柏芝叫Cecilia,關之琳與梁詠琪是 GiGi,陳慧琳是Kelly,鄭秀文是Sammi,楊千嬅是Miriam。至于男性,張學友是Jacky,劉德華是Andy,黃秋生是Anthony,梁家輝和梁朝偉則是Anthony的簡稱Tony,黎明是Leon……當我一時想不起曾志偉到底可有英文名字時,一室的同事大聲叫起來:Eric Tsang 。
現(xiàn)在你該明白我想印證什么了吧——香港和大陸藝人最明顯的分別,第一件便是洋名帶來的明星效應。
然后是它們?nèi)绾纬蔀槠放啤?/p>
我知道趙薇叫Vicki。只是在我求證Vicki最后的字母該是i還是y 而向一位女生請教時,她的答復是那么理直氣壯:“不知道,我聽都沒有聽過!”如果換了我不清楚的是Sammi ,她必然很快便告訴我最后的字母是i,不是y。因為對她來說(也是對很多很多的人們),Sammi 等于鄭秀文。也因為這個等號,好多好多喜歡鄭秀文的人都會想由名字開始跟她看齊,只不過他們不會將中文名改成“秀文”,卻是喜滋滋地叫自己“Sammi”。
自從鄭秀文走紅后,我認為“Sammi”的行情也看漲許多——縱然改這名字的人未必知道它的出處(Samantha)或Sammi為什么會如此受到寵物小狗主人的垂青(你可以上網(wǎng)看看)。我甚至頗為肯定,許多人會認為這名字不論出自何處,它的意義也不會大過目前它是鄭秀文的洋名。(還是“商標”?)換句話說,把自己叫Sammi的女孩子們,不單多了洋名傍身,更是感到與有榮焉,恍似身上擁有時髦的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