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邊家的女兒挑大梁 7

家事連綿也崢嶸 作者:彭蜀湘


店鋪附近有一個地方用大棚圍著,那里面是唱戲的。媽媽在上完廁所返回店鋪的路上,聽見唱得好聽,就忍不住鉆進人堆里去看看,“哇,真好看啊!”媽媽不看則已,這一看可就挪不動腳了,一直看到這一場戲散場才出來,出來后又到對面去聽相聲,等聽完相聲回去,已經(jīng)過去好幾個小時了。這期間外公該要出門去辦事了,但左等右等也不見媽媽回來。媽媽回來后外公問她去哪里了,媽媽說看戲去了,外公的脾氣大,聽說是去看戲了,氣得抬手就給媽媽屁股上一巴掌。媽媽長這么大還從來沒挨過打呢,這可是第一次。媽媽雖然挨了打,但并沒有覺得委屈,她看見外公發(fā)這么大的火,知道自己犯了不可原諒的錯誤,否則一向寵愛自己的父親是不會打她的。雖然打的不怎么痛,通過這一次,媽媽好像一下子懂事了許多,她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窮人家的孩子,窮人家的孩子這個年齡就得為家里分擔責任,挑起生活的重擔了。自打太姥爺去世媽媽來店里幫忙,媽媽看到外公一天忙到晚,她自己也體會到了經(jīng)營店鋪的辛苦。從此,媽媽就認真負責地看店了,不但盯得緊,還主動干這干那,盡量為外公分擔一些事。

外婆干完活下班回來后也來店里幫忙,外公看到一家人都這么勞累,又獲利微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開始考慮放棄這個小店鋪,尋覓另一條掙錢養(yǎng)家糊口的路子。

在太姥爺去世一年多以后,有一個在上海開店的人看上了外公的手藝,邀請外公去上海的飯店當師傅,于是外公就隨此人去了上海。從此自家的小店就關張停業(yè)了。

外公去上海當師傅收入比以前開小店強多了,時常能寄些錢回家來,慢慢還攢了一些錢,打算在西安蓋房子。濟南的家毀了,業(yè)也沒了,甚至連進濟南城都難了,在西安蓋房子定居已成了現(xiàn)實的選擇。于是外公專程告假回來蓋房子。

舊時的西安城與現(xiàn)在相比,人口不多,居住也不像現(xiàn)在這么密集,城內(nèi)特別是挨近城墻處有許多空地,在城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自由選擇一處地方蓋房子,甚至圈一塊地種菜種莊稼也沒人管。外公看中了距東城墻根不遠的小東門內(nèi),兩戶人家之間的一塊空地,決定就在這塊空地上安家落戶。

蓋房地址選好后,外公請來了建筑隊的師傅,一起設計、購買建材和施工。媽媽家蓋的是土墻草房。那時西安城里只有富裕人家才能住瓦房宅院。窮人蓋房多數(shù)蓋的是土墻草房。北方的這種土墻草房是在房頂上一層一層地疊壓著鋪蓋稻草,草鋪得厚厚的。西安的土墻很有地方特色,墻體上部窄下部寬,底部足有兩尺半寬。制作過程也別具一格,是用若干條長條木板捆扎成墻體模型,然后往模型中灌土,再用錘子夯實。西安人管這叫“打墻”。拆去模子后,再用泥土摻和些稻草抹到墻面上將其括抹光溜。經(jīng)過夯實后的這種西北黃黏土墻經(jīng)久耐用,能抗風吹雨打日曬,使用幾十年都不會壞。而且這種土墻草房冬天保暖,夏天隔熱,冬暖夏涼。

媽媽家一共蓋了三間正房,三間房兩頭住,太姥姥帶著一對孫兒孫女住一間,外婆外公住一間。中間一間當廳堂,用于吃飯等活動。廚房是用葦席搭的棚子靠在竹院墻邊,爐灶是外婆自己做的。初來西安租房住時,媽媽家的鄰居是河南人,他家做飯用的灶是自己制作的,他家做灶時外婆就在一旁觀看,跟著學就學會了。這種爐灶制作比較簡單,底部用一個搪瓷臉盆托底,上面架幾塊薄青磚,中間放一個鐵箅子,周圍用黃黏土糊上,盆邊底部留出一個圓洞口用于接風箱。這種灶很適合燒煙煤,那時候居民用的煙煤是散煙煤,散煤比起塊煤來使用麻煩一點,需用水將散煤和勻了,再用小鏟拍成小煤餅晾干備用。做飯時用劈柴點火引著,手拉風箱產(chǎn)生的風很快就讓煤餅燒著了,煤餅充分燃燒后火力很旺。外婆學會砌灶后,以后自己家用的灶就都是外婆自己砌的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