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陳興道寫完文章后,他面臨的卻是更加危險的戰(zhàn)爭局面。蒙古大軍繼續(xù)南進,為了避開蒙古人的銳氣,越軍甚至徹底退出首都升龍城(河內(nèi)),繼續(xù)向南撤退。
在撤退中,陳仁宗開始擔心蒙古會將他們一直趕到無路可走,他嘗試著探了探陳興道的口風,陳興道回答:若陛下欲降,請先斬臣首然后降。
在陳興道的堅持抵抗中,蒙古人一度占上風的勢頭終于到了衰竭時期。陳興道率領部下,接連擊敗了蒙古人,斬首蒙古將領唆都(兩位元帥之一),取得了完勝。
失敗后的蒙古人在1287年由脫歡率領30萬大軍再次趕來。這一次,決定勝負的戰(zhàn)場又設在了白藤江。
300多年前,吳權正是在這條江上擊敗了南漢太子劉弘操,贏得了越南寶貴的獨立。300年后,歷史又仿佛回到了起點。只是這次對壘的雙方變成了陳興道和蒙古人。到底是越南再次贏得獨立,還是中原王朝失而復得?
歷史的吊詭在于,這次陳興道的戰(zhàn)法也和當年的吳權一樣,在白藤江心埋下了大量包著鐵尖的木樁。在大海漲潮的時候,連通大海的白藤江水遮住了木樁,使得船只能夠安全通過,陳興道的士兵們紛紛挑釁著蒙古人,可一到蒙古人出擊,越南人則立即撤往了江的另一側。潮退時,江心的武器已經(jīng)做好了準備,陳興道開始布置反攻,將蒙古人趕向江心……
這一戰(zhàn),蒙古人數(shù)百條船只或沉或俘,北方的士兵死傷無數(shù)。
這是蒙古人最后一次嘗試進攻越南。陳興道憑借著他的勇氣和智慧,贏得了越南的獨立。
在世界范圍內(nèi),蒙古人已經(jīng)成為一種測量標準,不管誰打敗了蒙古人,他所在的民族就會將他封為圣人。
在印度,打敗了蒙古人的是當時最偉大的伊斯蘭國王阿拉-烏德-丁,他在德里的錫里(Siri)城堡之外徹底擊潰了蒙古人,使得印度成為蒙古人擴張的最南端,阿拉-烏德-丁的勝利使他成就了德里蘇丹國的巔峰時期,即便在現(xiàn)在,人們也認為他是最偉大的印度君主之一。
而新獨立不久、缺乏自己民族精神領袖的越南人則更加感激陳興道。這個貌似風流卻又情真意切、不僅文雅還充滿了智慧的將軍成了越南歷史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寫的兵法成了越南軍事史上的杰作,他的《檄將士文》則成了文學典范。他熟諳漢文化,精通儒道釋,卻又是土生土長的越南人,集王室忠貞和民族大義于一身。這一切使他成為越南人永恒的紀念。
當我離開了昆山時,心中還對沒有拜訪劫泊殿感到有些遺憾。仿佛我在尋找一位山中的隱者,我明知道他就在那兒,最后卻放棄了尋找。
直到之后我在越南游覽了更多的地方,我才感到這樣的遺憾是不必要的。因為,陳興道不僅存在于昆山,還會出現(xiàn)在許多意想不到的地方。
在寧平附近的三古,當我們欣賞著喀斯特地貌的美景,為這個“陸上的下龍灣”感到陶醉時,卻突然發(fā)現(xiàn)前面出現(xiàn)了一處古廟。
這座古廟沒有像其他的寺廟那樣刷上黃墻,而是保留著磚石的顏色,顯得古色古香。在寺廟的大門外有兩匹年代久遠的石馬,顯示出這座廟的身份。
進入寺廟后,我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大殿里供奉的是陳太宗、陳圣宗、陳仁宗等陳朝的皇帝,而陳興道的彩色塑像也供奉在了顯要的位置。這是一個為了紀念越蒙戰(zhàn)爭而建立的寺廟,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