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jīng)濟起飛后,就流行起所謂的“爐端燒”,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燒烤,比從前的“落人燒”高級得多。“爐端燒”什么都燒,肉、魚、蔬菜、飯團,用料要多高級有多高級。由一個跪著的大師傅燒后,放在一根大木板匙,送到客人面前?!盃t端燒”沒什么大道理,只講究師傅的跪功,年輕的跪不到十五分鐘就要換人。
“燒鳥”是另一種形態(tài),日本人稱雞為鳥,其實燒的是雞。這種平民化的食物烤起來雖說一樣,但有好的大師傅,做出的燒鳥就是不同。溫度控制得好,肉就軟熟,和那些烤得像發(fā)泡膠的有天淵之別。
同樣是串燒,南洋人的“沙爹”更有文化,主要是肉切得細,又有特別的醬料腌制,烤起來易熟又容易吃進口。肉太大塊的話,水平就低了,東南亞之中,做得最好的是馬來西亞的,高級起來,還削尖香茅來當簽,增加香味。蘸的沙爹醬也大有關(guān)系,醬不行,就甭吃了。新疆人的羊肉串與沙爹異曲同工,在肉上撒的孜然粉,吃不慣的人會覺得有一股腋下味,愛好的沒有孜然粉不行。
在野外吃燒烤,我最欣賞的是南斯拉夫人做的。他們遇上節(jié)日,就宰一頭羊,耕作之前堆了一堆稻草,把羊擺在鐵架上。鐵架的兩端安裝了風車,隨風翻轉(zhuǎn),稻草的火極細,慢慢烤,烤個一整天。當太陽下山,農(nóng)夫工作完畢就把羊抬回家,將羊斬成一塊塊,一手抓羊肉,一手抓整個洋蔥,沾了鹽,就那么啃起來,天下美味也。
總之,要原汁原味的話,不能切塊,應(yīng)該整只動物燒。廣東人的燒大豬最精彩,先在地上挖個深洞,洞壁鋪滿磚頭,放火把磚燒紅,才把豬吊進洞內(nèi)燒,熱量不是由下而上,而是全面包圍,這一來,皮才脆,肉才香。
原只燒烤,還有烤乳牛和烤駱駝。在中東吃過,發(fā)覺后者沒有什么特別的香味,駱駝肉真不好吃,還是新疆人烤全羊最為精彩。
羊烤得好的話,皮也脆,可以就那么撕下來送酒,有人喜歡吃黏著排骨的肉,說是最柔軟;有人愛把羊腿切下,用手抓著大嚼,那種吃法,豪爽多過美味。
我則一向伸手進羊身,在腰部抓出羊腰和旁邊的那團肥肉來吃,最香最好吃了。古人所謂的刮了民脂民膏,就是這個部分吧?這次去澳大利亞也照樣吃了,年紀一大,消化沒年輕時強,吃壞了胃,午睡時做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個貪官,被閻羅王抓去拔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