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詩經(jīng)密碼 作者:劉蟾


周穆王之后,西周就一路衰滑下去。到了西周晚期,就出現(xiàn)了一個大暴君周厲王。

周厲王名叫姬胡,在位三十余年,貪財好色,暴虐非常,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象非常之壞。目前來看,他是第一個鉗制老百姓言論自由的暴君。

在商周時期,老百姓的言論還是比較自由的,就好像上文提過的夏桀、商紂,雖然暴虐,但是面對老百姓對他的咒罵,他也無可奈何,只好自我鼓舞一下:“我是天命所加,他們罵我有屁用?”頂多再殺一些諫議大臣。

而且,在朝廷公室的大門口,還專門立有一個木頭,木頭的頂端橫著綁一塊木板——這就叫作“謗木”,類似咱們的意見箱,專門用來讓老百姓提建議的。當然,到了后來,謗木逐漸演化為華表,喪失了建議的功能,卻成為王權的象征。

這個“謗木”制度,據(jù)說從堯帝的時候就有了——總之很早很早大家就能意識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道理。

可到了周厲王這兒,他不僅暴虐,甚至連半句反對的聲音都不愿意聽。

朝中大臣對他說:“老百姓都忍受不了你的政令啦!”周厲王聽后就勃然大怒,找來一個巫師,讓他去監(jiān)視那些議論自己的人。只要這個巫師來打個報告,說某某某又在背后議論您了,他就立刻派人把某某某抓起來殺掉!

在暴力的威脅下,議論朝政的人少了許多,各地的諸侯也不來朝拜了。

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到了周厲王在位末期,監(jiān)管更加嚴厲,周王室所在的鎬京,根本沒有人敢發(fā)表意見。因為你要是亂說話,保不齊就被某個士兵發(fā)現(xiàn)抓起來;還有便衣士兵,整天混在街上,就在監(jiān)視大家,看誰在議論朝政;更有可能的是,為了安全和自保,你就被自己的親友揭發(fā)了。

《史記》用了九個字來形容這個可怕的情況:

國人莫感言,道路以目。

這幾個字太有名了,就是說老百姓在街上都不敢說話,熟人見面了想打招呼就只好使使眼色。

國人,指的是周王室所在的鎬京城的周朝首都人民。因為在當時,周厲王的直接管理范圍和軍力畢竟有限,所以他監(jiān)管最嚴格的就是自己所在的周朝首都。

于是,周厲王高興地對大家說:“我能制止怨言了,人們不敢說話了,哈哈哈哈哈!”

大臣召公看到這個情況很擔憂,就好心勸阻周厲王。他說的幾句話,也成為千古經(jīng)典:

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國語·周語上》)

這幾句是說,您這樣做是堵住了百姓之口?。《伦“傩盏目?,比筑堤壩堵住河流還要危險。河流堵塞以后,要是潰堤了,傷的人一定很多,堵住百姓的口也是這樣。所以呢,善于治水的人就讓堤壩決口,保證河流通暢;治理百姓就應該讓百姓發(fā)泄,以便讓他們說話!

召公這幾句,就是著名的成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出處。

很可惜,周厲王沒有聽進去這些話,他一如既往監(jiān)督百姓,不讓老百姓說話。結果,三年后,周朝首都鎬京的百姓們再也受不了了,就一個個起來造反,襲擊周厲王,周厲王就被趕跑了,這就是歷史書上所說的“國人暴動”。

《詩經(jīng)·大雅》中,諷刺批判周厲王的詩作有好幾首,都是形容周厲王如何暴虐,如何監(jiān)管老百姓的,反映了周厲王統(tǒng)治下,人們生活的艱辛困苦。諸如《大雅·民勞》《大雅·板》《大雅·蕩》《大雅·抑》以及《大雅·桑柔》。

這幾首詩,每一首都非常長,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做介紹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