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問史哪得清如許(3)

問史哪得清如許 作者:傅國涌


帝國的落日中,士的光榮畢竟還沒有完全過去,在晚清咨議局選舉中勝出的各省議員們,或在民初國會選舉中勝出的參議員、眾議員,多數(shù)可以算是舊式的士或新式的士,他們或是有舊的科舉功名,乃至狀元(如張謇),或是留學(xué)歸來,或是出身國內(nèi)新式學(xué)堂(如京師大學(xué)堂)。他們的政治傾向雖各不相同,或是立憲派,或是革命黨,但他們中的不少人是有責(zé)任感的,那是古老文化賦予他們的士的底氣??上В虝旱淖h會問政歲月,尚來不及淘洗出一批擁有民主精神的士來支撐新生的共和制度。在長期的帝制生活下,國民性格中不可能養(yǎng)成民主精神,來適應(yīng)和支撐新的共和制度。這樣的精神也是需要在時間中商量培養(yǎng)的,在適當(dāng)?shù)耐寥乐胁拍苈砷L起來的。清帝國開設(shè)的咨議局、資政院,民初的國會原本是最好的練習(xí)場。但是,他們需要時間。就連維系了二千年帝制循環(huán)的士和他們所代表的以儒家為主體的價值觀,也是在長久的時間中轉(zhuǎn)化為民族的政治文化,以至于游牧民族的統(tǒng)治者也難以改變。

像年輕的“八〇后”宋教仁這樣對共和、民主有明晰見解、并有著付諸實行的熱忱與能力的新人,畢竟只是少數(shù)中的少數(shù),還不足以與袁氏這樣的舊人競爭。袁氏不愿走一條前途不明朗的新路,而要回到熟悉的老路,背后卻不乏強(qiáng)大的文化上、思想上的推力,這不僅僅是私人的具體的因素。整個中國還在新舊交替或新陳代謝的路上,上帝的磨還在慢慢地轉(zhuǎn),莊稼不會一夜就熟了。

袁氏之后,北洋軍人主導(dǎo)北方政局十多年,最后被黃埔軍人代表的力量取代,骨子里還是軍階級代替了軍階級。

二十幾年過去后,到1946年,親歷過辛亥以來中國波瀾起伏的變化,以哲學(xué)為業(yè)的“八〇后”張東蓀已是六十歲的人了,其時他的《道德哲學(xué)》《科學(xué)與哲學(xué)》《思想與社會》《知識與文化》等著作已陸續(xù)問世。大半生對國事的奔走和思索使他明白,“如果中國仍走歷史上的老路,則不僅中國永遠(yuǎn)不能變?yōu)楝F(xiàn)代國家,并且中國人亦永久得不著人生幸福。中國要變?yōu)槊裰鲄s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是因為這樣的文明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十分可靠的根基?!灾袊窈笠獙嵭忻裰髡尾粌H是一個政治上的制度之問題,乃確是涉及全部文化的一個問題。亦不僅是在歷史上另劃一個新紀(jì)元的事情,乃必是把中國從歷史的舊軌道中搬出而另外擺在一個新的軌道上。一班人只知高呼一二聲民主以為就可了事;我則以為民主二字愈成濫調(diào),則必致離真正的民主愈遠(yuǎn)。于是我們的問題便為:要實現(xiàn)民主必須先有一班人而足為這樣的文明之托命者。倘使中國沒有這樣的人們,則縱有數(shù)千百萬的高呼民主者亦必?zé)o濟(jì)于事。非圖無益,反而有害?!?/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