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絕大多數(shù)孩子和家長都將上大學、上名校作為唯一目標,盡管一些人明知自己不具備條件。不能怪他們自不量力,造成千軍萬馬擠上獨木橋的根本原因是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青年的出路越來越窄,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越來越差。用大家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上大學還有什么出路!
農(nóng)村孩子只有上了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城里人,才能擁有城市戶口或合法的居留證,才有可能有比較體面的職業(yè),過比較舒適的生活。否則他永遠只是農(nóng)民工,即使在城里工作很多年,連他們在城市生的孩子也不能有城市戶口,不能在城市參加高考,將來十之八九還是“農(nóng)民工”。
城里的孩子也只有上大學一條路,因為現(xiàn)在做什么都講學歷。就是在工廠企業(yè),沒有大學學歷的人一般當不了管理人員,僥幸當上了也得補一張文憑才能鞏固。前年我們圖書館要招古籍修補人員,人事處說要本科畢業(yè),我說要本科干什么,中專就可以了,后來我讓步改招大專。修補古籍難道博士就會修得最好嗎?以前不少沒有文化的人修補得也很好,并且能在工作過程中學到文化。當然有點文化更好,但何必一定要本科?現(xiàn)在沒有大學文憑寸步難行。我們圖書館一個干得很好的小伙子,就因為只有大學同等學力而不能轉(zhuǎn)正。
這些年大學擴招,毛入學率增加很快,但矛盾卻越來越尖銳。因為水漲船高,招聘或錄取研究生的條件也高了,就看是否名校,是否“985”、“211”大學。同樣是這些學校的畢業(yè)生,還要拼其他條件,成績積點、競賽、實習、社團、證照,甚至戶籍、相貌、家庭條件、社會關(guān)系,多多益善。于是競爭越來越提前,從高中、初中、小學,已經(jīng)提前到了幼兒園。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不惜從買學區(qū)房開始。我大膽地預(yù)測,如果這樣的競爭不終止,下一步必定會出現(xiàn)胎教競爭,再下一步就是基因的競爭。
高考改革得再好,辦法再公正,不能增加毛入學率。到2020年,如果有60%—80%的青年參加高考,就算高考能挑選出40%最合適的考生,總還有20%—40%的人要淘汰。如果青年已經(jīng)合理分流了,剩下40%多一點兒的人準備上大學,而他們又很明確自己是要上應(yīng)用型大學還是要繼續(xù)研究,等等,不僅高考不會有什么壓力,就是名校也不會遭遇惡性競爭。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可以實行各種考試的方法,可以自主招生,也可以全國統(tǒng)一招生,連入學后的很多矛盾也能迎刃而解。
解決青年的出路問題,不是大學也不是幼兒園的事情,而是政府、社會的事,也需要家長的積極引導、本人的理性選擇。社會解決好這個大的前提,使青年能夠在不同的階段找到不同的出路,只要肯努力,今后都有體面的職業(yè)和穩(wěn)定的收入,才能夠保證各級學校是良性競爭,也能保證各種人才得到發(fā)揮,也能夠使學校、老師盡心盡責使孩子成才。一味將社會的責任推到學校,這對政府來說是不負責任,對輿論來說是誤導,對家長來說加重了不必要的負擔,對孩子來說扼殺了個性,迫使他們走這樣一條獨木橋。我認為這才是中國教育的實質(zh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