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一項重要特色:我所引述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每一句話,都是他在接受采訪時對我講的—我從2005年開始對他進行采訪,當時我正在制作關于20世紀50年代科幻電影的紀錄片《守望九霄》(Watch the Skies)。
也就是說,我的文字肯定體現出了顯著的主觀傾向性—我很喜歡史蒂文,也很贊賞他的作品,雖然我有時也會對這樣或那樣的個別影片加以批評。不管你們怎么看,我只想說:費力氣為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他們那些你不怎么贊賞的作品寫書或制作電視節(jié)目,在我看來就是做傻事,除非你懷有小人之心。
在此說明一下:我們相識于1998年,當時我作為《時代》(Time)的兼職影評人,受該雜志之邀為其75周年慶典派對制作一部其準備在紐約無線電城市音樂大廳(Radio City Music Hall)播出的小片子。史蒂文和其他幾個人被請來談論一位自己心中重要的美國電影人物,并呈現一段短片,他選了約翰·福特(John Ford)(注:美國著名電影導演,曾四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代表作有《告密者》《關山飛渡》《憤怒的葡萄》等),而我擔任了他的制片助理。我們相處得很好,我發(fā)現他是個毫不做作、和藹可親的人,而最重要的是:他是我特別喜歡的那種人—我們一起做這個令人愉快的小小項目時,他能夠全神貫注,毫不分心。他對此事親力親為,而不是進行“遙控指揮”。
從那之后,我們在私底下一直時有聯絡,偶爾也有比較正式的接觸—比如他為我的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戰(zhàn)地攝影師的《拍攝戰(zhàn)爭》(Shooting War)一片擔任過執(zhí)行制片人。在我看來,他是一位理想的執(zhí)行制片人:在觀看粗剪版影片時,他總是寡言少語,但一開口就能切中要害;他總會一針見血地指出影片的不足或可疑之處,同時又不會讓你因為沒能發(fā)現自己的疏漏或錯誤而感到羞愧難堪。
后來,我做了一部關于他的電影,因此促成了本書用到的幾段最長的采訪。我也在其他場合采訪過他:我的一個電視節(jié)目,一篇關于《慕尼黑》的《時代》雜志中的長篇文章,當然—還有我為了撰寫本書而專門進行的采訪。我不想假裝我們是關系親密的摯友,我要說的是:我們見到彼此總會很開心;我們之間不管誰有問題需要雙方一起解決,我們都能心平氣和地好好商量。
至于這本書—它基本上只講述了史蒂文的職業(yè)生涯,對于他工作之外的生活所談甚少—對于這方面,我?guī)缀跻粺o所知。我覺得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是個低調內斂的人,他有權保護他的個人隱私。關于他這么多年的職業(yè)抉擇,已有大量引人入勝的話題可聊。
大家應該不難發(fā)現,史蒂文對我說的一些話也出現在了由這些采訪催生的影片和文章里,但是這樣的話出奇地少。我估計可能只有不超過10%~15%的訪談內容留在了最終剪輯版影片和發(fā)表的文章中,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余內容就是廢話,只是在敲定最終作品時片長和篇幅不夠用罷了。這也不意味著史蒂文不曾針對我們在本書中談論過的某些話題對其他采訪者說過類似的話。然而,我認為本書有一種獨一無二的格調,比方說他愿意岔開話題聊一聊別的東西,也愿意講一講我很難通過其他來源獲知的趣聞軼事。他并不經常接受采訪—至少跟其他大多數導演相比是這樣的,而且他在接受采訪時通常都會緊扣主題而不會東拉西扯。
本書沒有揭露任何深藏的秘密—事實上,我認為史蒂文根本沒有什么陰暗面。他忙得不可開交,根本沒工夫陷在那里面。所以,本書簡要地描繪了一個男人的事業(yè):在我看來,這個男人很可愛,而他的作品令人驚嘆并且富有意義,尤其是在涉獵范圍和技術成就上,而且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價值依然被低估。他實在太過勤奮多產了,這是一種自強不息的追求,而不是因為他缺少財富、獎項和電影界的贊譽。
不管怎樣,我很高興能將他稱為我的朋友,以及用本書為這段友誼留下一個見證。
理查德·什克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