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巷街區(qū)的命名文化
北京城里的那些地名都不是瞎來的。現(xiàn)在說得最多的是崇文、宣武,一文一武,一東一西。這個一文一武,有這么一種說法,很有意思,說是明朝亡于文,清朝亡于武。
崇文這中間有個“崇”字,明朝最后一個亡國皇帝叫什么呢?叫崇禎,所以有人認為明朝亡于文,就是崇文。清朝亡于武呢?就是宣武。清朝最后一個皇帝是誰呢?宣統(tǒng)。這跟宣武的宣又挨上了。這可能是一個附會,或者是一個巧合。不管它是附會,還是巧合,它都說明一個問題,說明我們對文化是非常敏感的。
你們注意看,現(xiàn)在崇文區(qū)沒了,改成東城區(qū)了。我覺得當時東城跟崇文合并的時候,西城跟宣武合并的時候,應該留用崇文和宣武的名字,而不應該用這種方位感的名字。東城西城都是后來現(xiàn)造出來的名字。
過去說這個德勝門,寓意“得勝還朝”,它是很吉利的。我們今天也是圖一個口彩,圖一個吉利嘛。北京哪個門你理解起來,都有文化含義。
我母親的家原在東四六條。東四現(xiàn)在有二條、三條、四條、五條、六條,乃至十四條。北京人說這些帶數(shù)字的地名一定說東四、六條,東四、八條。要是說成東四十六條,東四十八條,一聽就不是本地人了,這樣像數(shù)數(shù)一樣連起來說是不對的。外地人沒法說明白這些數(shù)字地名的特定讀法。
北京早年的時候,在東四和西四這兩個地方的四個方位有四個牌樓,全稱叫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小時候聽老人說,上東四牌樓去,西四牌樓去,都這么說。沒人說東四西四,那是個簡稱。后來這四個牌樓被拆了。為什么拆呢?礙事,現(xiàn)代化了,先是有軌電車,后來改無軌電車,直接從這牌樓底下鉆不過去呀,就索性把它們給拆了。
北京的東單西單又是怎么個來歷呢?在東四西四的南邊是東單西單,因為那個地方只有一個牌樓,叫單牌樓,所以叫東單牌樓,西單牌樓。今天都沒有了。你今天只知道那個地方叫東單,叫西單。你還知道有一個女孩叫西單女孩,要按照過去的稱呼,應該叫西單牌樓女孩,對吧。
可以說,北京城里每一個老地名,基本上都有一串掌故。不知道這些歷史是很沒文化的。
宮碗就是宮廷的碗,是一個官窯物件。
這只碗富麗堂皇。是清朝乾隆時期的,但這底下寫著“大清嘉慶年制”。乾隆晚年做了四年太上皇,很多瓷器還保留了乾隆的奢華之風,雖然年號已經(jīng)是嘉慶。你看這只碗,你就能想象乾隆時期社會的奢華。這還不是乾隆御用的,而只是宮廷里一個普通的飯碗。這中間還畫著五福,畫了六種花卉,這六種花卉有的叫得上名,有的干脆都叫不上名?;ㄈ~畫得非常有洋味。乾隆時期跟西方有一定的文化交流,西方的很多紋樣對我們是有影響的。清朝的宮廷文化有浮夸之風,可以從這碗上看得清清楚楚。它已經(jīng)變得非常奢華了,這種奢華使它開始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