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擁毛復出(1)

毛澤東與彭德懷 作者:少華


在軍事征戰(zhàn)中,在政治斗爭中,彭德懷始終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他剛剛力擁毛澤東復出、取得婁山關大捷,很快又因林彪的一封信,被扣上了“反毛逼位”的罪名,一戴就是一輩子。

廣昌保衛(wèi)戰(zhàn)后,博古、李德又組織了“六戰(zhàn)分兵”、“全線抵御”等戰(zhàn)役,無一不是遭到慘敗。蔣介石的50萬人馬像巨蟒一樣,慢慢蠕動,逐漸緊縮,龐大的身軀和噴射的腥氣使人窒息。中央蘇區(qū)由30余縣廣大區(qū)域銳減至兩三個縣的狹小范圍,10余萬紅軍游擊隊猬縮在蘇區(qū)腹部,已無回旋余地。紅軍繼續(xù)在內(nèi)線作戰(zhàn)扭轉危局的可能性等于零,這點連狂傲自大的李德也不能否認。他在一次軍事會議上被迫承認:“敵人在北部和西部戰(zhàn)線已達到了它的近期目標,在南部和東部(福建)也令人憂慮地接近了它的預期目標?!?/p>

為了保存主力紅軍的有生力量,只有一個選擇:實行戰(zhàn)略上的退卻。

1934年6月,周恩來提出紅軍主力突圍,向湖南西部轉移,與堅持在湘鄂西蘇區(qū)的賀龍部隊會合的建議,得到中央書記處同意。

撤出中央蘇區(qū),是一個牽涉到十幾萬紅軍、幾十萬群眾的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略行動。對于這個空前浩大的行動,博古、李德等人既不對軍民進行動員、解釋,也不在干部中征求意見,甚至在政治局會議上都不提出來討論,只成立了中央“三人團”,擔負準備與指揮之責?!叭藞F”由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分工為由博古管干部,政治上做主;李德管計劃,軍事上做主;周恩來負責督促軍事計劃的實行。

蔣介石很快摸清了紅軍的行動方向,迅速調(diào)集幾十萬大軍,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境內(nèi),沿紅軍通向湘西的道路線,設置了4道封鎖線,企圖將紅軍一網(wǎng)打盡。

11月中旬,蔣介石急忙調(diào)集40萬大軍,利用湘江天險,構筑了第四道封鎖線,其計劃是:以第一路軍劉建緒的4個師,由郴縣直插黃沙河,全州,在湘江東岸設防;第二路軍薛岳的4個師,由茶陵、衡陽進至零陵地域。作為機動部隊;第三路軍周渾元的4個師緊跟紅軍,纏打截尾;第五路軍李韞珩的1個師配合粵軍圍堵。桂軍以第十五軍布防于湘江東岸,形成袋形陣地,準備迎面堵?lián)?。蔣介石的意圖是督令湘桂軍閥與紅軍死戰(zhàn),中央軍作最后一擊,將紅軍全殲于湘江兩岸。

為防止桂軍避戰(zhàn),蔣介石發(fā)給白崇禧一筆龐大的軍費,實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政策。同時,蔣介石親自撰寫書信,用飛機投給各路將領,稱兄道弟,陳言利害,以買其心。

在蔣介石的精心謀劃下,湘江兩岸重兵云集,堡壘縱橫,已是一個殺機四伏的巨大陷阱。紅軍正一步步向這血盆大口挪動。

11月16日,中央紅軍深入湘桂交界的九疑山脈,由于山道崎嶇和輜重難運,5天路程足足走了11天。紅軍愈往前走,險阻愈大,敵人兵力愈多。鑒于這種情況,彭德懷向中央提出果斷改變原定路線,由西行轉向北上,插入湘中,打亂敵軍預設陣勢的建議。建議要求:“以三軍團迅速向湘潭、寧鄉(xiāng)、益陽挺進,威脅長沙,在靈活機動中抓住戰(zhàn)機消滅敵軍小股,迫使蔣軍改變部署,阻擊、牽制敵人;同時我中央率領其他兵力,進占溆浦、辰溪、沅陵一帶,迅速發(fā)動群眾創(chuàng)造戰(zhàn)場,創(chuàng)造根據(jù)地,粉碎敵軍進攻。否則,將被迫經(jīng)過湘桂邊之西延山脈,同桂軍作戰(zhàn),其后果是不利的?!?/p>

彭德懷希望率三軍團以玉碎的精神,頂住排山倒海的敵軍,爭取時間讓中共中央和其他兵團安然脫險,從容對敵。他的建議不失為當時紅軍擺脫被動的良方,但博古、李德根本不予重視。在他們的指揮下,一場血戰(zhàn)不可避免地在湘江西岸展開。

彭德懷不愿與桂軍對陣,由于三軍團行軍路線靠近粵桂邊境,與彭德懷捉對廝殺的正是蓄勢以待的桂軍白崇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