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水路越梅關(1)

把黑夜點燃 作者:張承志


1

南方如外國。對于我這樣慣住北方粗野之邦的人,南方是文明的、媚人的、經濟發(fā)達的地方,也是溽濕的、齷齪的、語言不通的地方。對那片土地,了解的難度大于異族異語的邊疆,所以和它緣份淺淡,而且愈來愈漂移不定。

本來就快要忘了它,就要覺得兩不相干了——但是在心底的哪里,又常有許多奪目的形象浮起。確實,幾乎所有糾纏著我們的思緒、使一代情感為之所系的人物,都是南方出身。隨便一數,比如楚地的譚嗣同陳天華,吳越則秋瑾魯迅,他們高貴的氣質,與我們日常慣見的那么不同。

我喜歡在前赴南方之前,先臨陣磨槍地讀書。那里是文獻之邦,總要知道一二基本。先讀個印象,以后再對著風景,一句句體會——這是真正的奢侈:吸著清新的風,對著青黛的山,讀著的都是古典的華章。

這是我摸索出來的養(yǎng)身之道,望著如此下流的世相,你只能古文當中藥,審美以養(yǎng)心,難道還有什么別的辦法!而且一旦開卷,一字一聲妙響,一句一段音樂,頓時,心情為之一振,人也不覺獨自笑了。

裊裊兮秋風

洞庭波兮木葉下

真的,一讀這樣的句子,我就有出了國的感覺。

我的南國行,如約束過一般,先去屈子故國。那一年汨羅江上雨水滿溢。我滿心朝圣的心情,與一位塑過屈原祠浮雕的湖南畫家結伴,抵達了汨羅的楚塘。趁著人在當地,古代風景就在視野,我們一字字討論,一點點體會,如完成一項宗教儀禮一樣,把《離騷》和《懷沙》讀了一遍。

再一年去紹興。真讓人興奮,果然山陰路上,目不暇接。于是漸漸成癮,總把南國的短旅當做休息和留學。又一年登廬山,探尋到陶淵明故里的最遠一角,對著南山,確認東籬,把一條歸去來路窮追不舍——到處的朦朧雨幕,滿眼的墨染山影,風景在冷雨中移動著,濡濕了人的肌膚和感受。

古代太潔雅,今日過惡俗,徹底的相悖使人難忍。一次次地,我愈來愈覺得,南國一詞,美麗而隔膜。

2

留意地理上的梅關道,還是在海南島。那一回,我一門心思企圖弄懂遠航而來的穆斯林的事,想搞清他們登陸中國前后的停泊地和聚居地,想看出個門道格局來。于是時間都耗費在那件調查上,只在偶爾時想過——上岸以后,接著,古代的旅人該怎么走?

地圖上,從廣州港向北,面對著茫茫中國一共有兩條路:或者出韶關進入湖南,或者出梅關進入江西的贛江流域。噢,原來這兒是第一道關卡,我那時曾經暗想。在地圖上,一道棕黃的山脈分開了贛粵兩片綠色平原。在那條棕色的正中有一個地名:梅關。

今年此時,我已經從江西一側,登上了大庾的梅嶺。聽說這兒已是漢朝的邊境,前方不遠就是梅關。南國冬季,天氣濕冷,一陣陣的風裹雨霧,皮鞋里浸透了雨水,腳趾頭冰冷。

但是視野雄壯!鉛綠的山巒影幢變移,向南方的廣東傾斜而去。凝望著,不由得胸中忐忑不已。當人看見了大地的傾向,那感覺不可思議。何況腳踏著的,是宋代的黑卵石路。它約有二牛之寬,正是古路:兩輛牛車可以交錯。黑卵石嵌入綠草,一如扎了根般牢固。太棒了,我暗中自語。

朦朧望見一座關樓。走近時,心里又不禁喝彩,這關雖小巧,但有滋有味。因為水氣雨幕的遮隔,磚上綠苔,石縫長松,加上關門筑在溝底,仿佛劈開了石峽一般。打量著走到了跟前,敞開的門洞,盛著一孔明亮。梅嶺北麓已經走完,門洞那邊,就是南粵廣東、古時的化外之地了。

一行人踩著水潦,啪啪濺著水,跳過淋漓黑亮的石路,趕快出關,先把一只腳邁到廣東。然后回頭欣賞。關樓門洞的兩側,左右有一副對子。書法老實規(guī)矩,造句平淡樸實:

梅止行人渴

關防暴客來

聽本地人講,近年粵贛官員為了招延游客,常為這副對聯爭吵。廣東人要求刮了暗指南人的暴客一詞,江西人卻說歷史文物怎能擅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