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任堂(1504—1551)于朝鮮燕山君政權(quán)末期1504年,出生在江陵北平村。父親申命和(1476—1522)與母親李氏共育有五個女兒,師任堂是次女。
申命和是太祖時期的建國功臣申崇謙的第十八代孫,是官拜寧越郡郡守的申叔權(quán)的兒子。李氏夫人是江陵地方的名門望族、參判崔應賢的外孫女。李氏夫人的父親李思溫是生員,沒有做過官吏。因為李氏夫人是獨生女,所以她在娘家度過了一生。
在師任堂的一生中,對她影響最大的背景,應該就是她的外祖父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環(huán)境。當然,從高麗時代開始一直到16世紀,女子婚嫁后與娘家父母一起生活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母女三代在一起生活,這樣的情況也應該算是比較罕見了。
父親申命和出生在漢陽,天性純樸、剛直,學問與人品都很出眾,被后世認為是信仰堅定、剛正不阿的人。申命和的父親去世后,申命和不顧冒犯當時仍在位的燕山君制定的極其嚴厲的短喪法1,在父親墳前蓋了一個簡陋的窩棚,過了三年的守墓生活。由此可見,他也是個極其孝順的人。
燕山君在位時,申命和遭遇父喪。雖國有嚴命實行短喪,卻堅持依禮守孝,佩首與腰2守在墓旁,以粥為食,每餐供奉,極盡悲痛,直至三年守孝期滿。3
有一則逸事足以表明申命和剛直的品德:他的丈人李思溫與朋友有一場約會,但是因為突發(fā)事件他不能赴約,于是就讓女婿寫一封信,以生病為由推脫掉約會。但是申命和不顧丈人懇切的拜托,斷然拒絕了替丈人寫一封謊話連篇的信文。
申命和41歲時考中了科舉,正值中宗執(zhí)政的時代。多位知名政客都向朝廷舉薦了他,但他卻一一謝絕,潛心專注于做學問。
在朝鮮時代,如果托生為男兒,上學堂,中科舉,然后走上仕途,立身揚名、光宗耀祖,是大部分士大夫都會選擇的理想人生。可是,為什么申命和久經(jīng)寒窗苦讀考中科舉卻謝絕做官,而來往于江陵和漢陽之間,只專心做學問呢?
師任堂的第三個兒子栗谷的書中曾記載道,他的外祖父母分居16年,而外祖父則不斷地來往于江陵和漢陽之間。申命和的父親申叔權(quán)是太宗的女兒貞善公主的外孫。據(jù)記載,太宗是靠元敬王后閔氏以及妻弟們的幫助才登上了王位,然而為了阻止外戚勢力的增長,太宗故意將小女兒貞善公主下嫁給了沒有什么背景的家族。
據(jù)此可以推測,申命和一定是從父親那里聽說了關(guān)于太祖與太宗年間發(fā)生過的奪嫡之亂及南怡將軍的悲劇史,繼而對王位爭奪戰(zhàn)和朝廷官吏們的政治斗爭產(chǎn)生了批判性的觀點,不僅如此,他還生于燕山君不斷實施暴政的時代。據(jù)此種種,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會產(chǎn)生與其在亂世走上仕途不如以做學問明哲保身的想法。
師任堂出生的1504年,是在“戊午士禍”掀起血雨腥風,無數(shù)書生被砍頭的第六年。而就在這一年,又發(fā)生了一次無數(shù)書生被殺害的“甲子士禍”1。
師任堂的外祖父李思溫,很早就在江陵北平定居,并從祖輩那里繼承了烏竹軒。這個烏竹軒是附屬于崔應賢古宅的別館。師任堂出生在外婆家的烏竹軒,在外祖父李思溫、外祖母崔氏夫人和母親的養(yǎng)育下成長,自然也就受到了外祖母家的影響。
依據(jù)申命和那剛直的性格,可以推斷,他一定是下決心不在燕山君這樣的暴君手下做官從政。父親的這種品性對師任堂的影響很大。細細品味師任堂的一生,就不難看出,她既繼承了父親的學識和剛直的品格,同時也繼承了母親溫暖、慈祥的品性。
同時,我們還可以推測,師任堂的外祖父李思溫知道自己的妻家也有女子認字、讀書、作詩,所以才會讓自己的獨生女兒,也就是師任堂的母親李氏識文斷字。如此一來,外祖父在外孫女當中選擇才能出眾的師任堂,讓她研習經(jīng)典書籍,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父親申命和也遵從了丈人的意愿,在背后默默支持自己的女兒研習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