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衡緣何未能進入史語所 7

大師遠去 作者:岳南


民元之后,江浙出身的軍閥漸逐得勢,這一地區(qū)的人才開始向中央及各要害部門云集。不只是油水豐腴的各府衙門,連當時并不算要沖的教育部人員也多產自江浙地區(qū),其形成的原因如親歷其事的王云五所言:“由于江浙為文化最發(fā)達之區(qū),教育界的杰出人物,往往不能舍江浙二省而他求。因此,教育部此時的高級職員中,包括次長和四位參事中的三位與三位司長中的兩位,都是籍隸江浙兩省。”[11] 由于同鄉(xiāng)的關系,很自然地就結成了一個利益集團,各府衙門如此,教育部亦如是。就教育部而言,隨著江浙集團的膠結膨脹,許多正常的事開始變得不正常起來,直至演變出由參事司長聯(lián)合起來集體辭職,逼走兼署的粵籍總長陳振先,改換浙籍的汪大燮之事件。在浙人占據(jù)中央教育行政要津的背景下,稱霸學界的大佬、浙江余杭人章太炎麾下門生故舊趁勢奪取京師學術陣地。“從前大學講壇,為桐城派古文家所占領者,迄入民國,章太炎學派代之以興”。[12]

國立各校多由浙人控制,北京已演變?yōu)檎憬艘唤y(tǒng)天下的局面,尤其是學術重鎮(zhèn)北京大學,更是為強大的浙江派或稱法日派所把持。除了聲名顯赫的北大校長蔡元培,教務長馬寅初,僅文科方面就有著名的“三沈二馬加二周”,即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兄弟;馬裕藻、馬衡兄弟;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兄弟等著名健將。在蔡元培之前,任職時間不長的校長胡任源是浙江吳興人,蔡執(zhí)掌北大后,取消了分科制,全校改設十五個系,各系的領導人有一多半是浙江同鄉(xiāng)。如數(shù)學系主任馮祖荀,浙江杭縣人;物理系主任夏元[王+栗],浙江杭縣人;化學系主任俞同奎,浙江德清人;地質系主任王烈,浙江蕭山人;哲學系主任陳大齊,浙江海鹽人;德文系主任朱家驊,浙江吳興人等等。當然還有一代通儒、國學大師、浙江人章太炎門下弟子,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許壽裳、汪東、曾通、馬宗薌、馬宗霍,外加“三沈二馬加二周”等骨干,整個北大幾乎被浙江同鄉(xiāng)所籠罩,外籍教授則戲稱北大是個“浙江村”。其村人數(shù)多,地盤廣,自然地形成了一個勢力龐大、聲威赫赫的浙江集團。這個團體在北大已形成了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點石成金的態(tài)勢,充分顯示了處于江南地區(qū)那“多山多水多才子”的卓越地理人文優(yōu)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