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倉頡造字(1)

東北民間故事(上) 作者:李海生


相傳老早老早以前,有個叫倉頡的人在黃帝手下當(dāng)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圈里牲口和囤子里的食物。倉頡這人挺尖(聰明),甩頭(記憶力強(qiáng))好,不長時間就記住了他管的牲口和食物的數(shù)量,很少出差頭(差錯)??陕兀?、食物有時多有時少,光靠腦瓜子記不住了。咋辦呢?倉頡轉(zhuǎn)軸(犯愁)了。

要說倉頡還是腦瓜子轉(zhuǎn)得快,不長時間,倉頡就琢磨出道道兒來了。他先是找根繩子在上面打疙瘩(結(jié)),用不同色兒(shǎir)的繩子,代表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疙瘩代表每個數(shù)目。這下,比光用腦瓜子記強(qiáng)多了,但眼目前兒還中(行),可是時間一長,就不管用了。這增個數(shù)在繩子上打個疙瘩好整(好辦),要是減少數(shù)時,在繩子上解這個疙瘩就費(fèi)勁了。

不長時間,倉頡又琢磨出了新招兒,把繩子兩頭系上,打個圓圈兒,不用打疙瘩了,在圈子里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了就添一個,減了就去掉一個。這樣,比系疙瘩解疙瘩省事多了。這法子還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干,就看上他了,叫他管的事兒越來越多,什么年年祭祀的次數(shù)啦,回回獵物的分配啦,部落生個孩子、死個人啦,整個浪兒(全都)叫他管。這下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也不頂事了。咋才能不出差頭兒呢?

這天,大伙兒一起打圍(狩獵),走到一個岔股道(岔路)時,幾個歲數(shù)大的人擁乎(因?yàn)椋┩臈l道兒(路)走犟咕(固執(zhí)得爭辯)得急頭白臉(激烈)。一個張羅非得(堅(jiān)持)要往東,說有狍子;一個要往北,說前面不遠(yuǎn)可以攆上鹿群;一個硬犟(偏要)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媽子(老虎),不及時打死,就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會錯過了機(jī)會)啦。

倉頡納悶兒,這些歲數(shù)大的人咋知道的?一問,才明白,歸齊(原來)他們都是瞅著地上野獸的爪子印認(rèn)定的。倉頡心里呼啦一下子開竅了:既然一個爪子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啥不能畫像爪子印那樣的記號(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玩意兒(東西)呢?想到這兒,他樂顛餡兒地撒(拔)腿蹽回家,開始畫各種記號來表示事物。果然,這下,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后,說這招兒太好了,但光你自個兒知道會用不行,還得想法讓大伙兒都會用才行啊。就讓他到各地去教這種記號。一來二去,這些記號都是啥,就傳開了,大伙兒也就記住了。黃帝說我給這些記號起個名兒,就叫字吧。就這么的(就這樣),世上就出現(xiàn)了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對他格外高看一眼(十分器重),人人都夸(稱贊)他,他是窗戶眼吹喇叭—名聲在外。時間長了,倉頡腦袋就有點(diǎn)發(fā)熱了,造的字也稀里馬哈(馬虎)的。

這事兒傳到黃帝耳朵里,他一尋思,這可不行。咋能叫倉頡改了這稀里馬哈的毛病呢?黃帝找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頭商量。這老頭長長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疙瘩,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了。老頭聽完格摸(沉吟)了一會兒,自個兒去找倉頡了。

這天,倉頡正在教人認(rèn)字兒,老頭鳥悄(悄悄)地坐在最后,和別人一樣認(rèn)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走了,這老頭還坐在那兒沒動地方。倉頡有點(diǎn)奇怪,上前問他為啥不走呢?

老頭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大伙兒都認(rèn)得了,可我眼神兒上不去(人老眼花),有幾個字到今兒個還沒整明白呢,你能不能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jì)的老頭都來請教他,很樂呵,說行啊。

老頭說:“你造的‘馬(馬)’字,‘驢(驢)’字,‘騾(騾)’字,都有四條腿吧?可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终]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