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是蔬中有肉的菜,不僅有肉感還有肉味,更喜歡和肉類做朋友。見了油,多多的油才顯出味覺上的柔媚風(fēng)騷。在以“春韭秋菘“為最高綱領(lǐng)的蔬菜世界,茄子只能算有著庸俗理想的市井之人。形容蔬菜的通用詞匯如青翠,清脆,通常用不到茄子身上。這個渾身上下散發(fā)著對油的渴望的東西,在泛道德化的中國古書中卻沒有什么壞名聲,反而用途廣泛,頗受歡迎。各大菜系,大宴小吃里都有它的身影,雖然菜譜里總不忘提一句:茄子吸油,做的時候千萬別放少了油。很多菜譜干脆直接指導(dǎo)按圖索驥者把茄子先炸過,讓它在油鍋里喝個飽,回頭再油鹽醬醋咸魚淡肉地慢慢烹之。紅樓夢里的“茄鲞“,為侍候那“才下來的嫩茄子“,用了幾十只雞和幾十只雞的油,各色干果子,香菌豆腐干還不算在內(nèi),是茄子愛富貴的真實寫照。
北美常見的茄子介于中國長茄子和圓茄子之間,紫得發(fā)亮像是防冷涂的蠟,成堆擺在一起顯得精神抖擻。膀大腰圓的,一個可以炒一大盤。但我買了幾次,每次炒都有一股苦味。初時還以為是油鍋燒糊了,后來才發(fā)現(xiàn)是茄子本身的劣根性。想起袁枚在隨園食單的茄子做法里讓人用滾水泡去茄子的苦汁,晾干以后才下油鍋炸,不禁嘆服還是古人的舌頭靈。只好又?jǐn)D到人山人海的唐人街店買中國茄子。
“魚香茄子“,“咸魚茄子“都是中國名菜。我在宿舍做魚香茄子,即使不加肉末也香得很,食葷者食素者都贊不絕口。其實魚香的爆發(fā)一來在于糖醋兼施,而且糖要多放,再者在于蔥姜蒜末起鍋前才下,翻攪至香氣四溢即成。咸魚茄子要做得好稍難,茄子要炸透,咸魚也要炸透,炒的時候加肉絲或雞粒增添肉香,調(diào)料里還要有泰國魚露,方能極大發(fā)揚那股獨特的“臭香“。做茄子的超品是“千張茄子“,把茄子切成連而不斷手風(fēng)琴似的薄片,用花椒炒鹽稍腌,在油鍋里煎到香酥金黃。據(jù)說是天津菜,只聽說過沒見過。炸茄盒也是北方家里常做的菜,周末炸一次,孩子們往往歡欣鼓舞,媽媽一邊炸孩子一邊吃。我個人認(rèn)為炸茄盒比炸藕盒好吃,因為愛吃軟爛之食,裹面糊炸過吸飽了油的茄子滋味妍潤,和鮮咸的肉末同嚼質(zhì)感上非常和諧。不像蓮藕,炸前炸后都是脆生生的,嚼碎了也顆粒分明,有點剌喉。在廣東是為釀茄子,不裹面糊,只在茄子夾餡的兩面涂上一點生粉,餡也常是鯪魚蝦膠攙豬肉。釀好后切口朝下在油鍋里煎一煎再紅燒。香港街上常見的小食“煎釀三寶“必定少不了釀茄子。先做了半成品使填的餡不會松脫,再煎或炸到焦香。在旺角逛街,五塊錢買六塊,吃完抹抹嘴上的油再殺入小攤講價,肚里有油水,理直氣壯。對上班族來說,在公務(wù)冗雜之做茄子,魚不魚的大可不必窮講究,只要肉片或肉末帶肥,下油煸茄子的時候毫不手軟,多多地放蒜和糖,肉片燒茄子就決不會難吃。若有閑情逸致,就加點豆瓣醬或甜面醬成辣或不辣的醬爆茄子。茄子煸好以后油會流出來,為了健康和身材著想,大可不必把那些油吃下肚,剩在盤中可也。茄子也并不象人們想象的那么市儈,油不夠肉不夠就不好吃。用新鮮或凍的毛豆燒茄子,油少一些,沒有肉也很甜美。把干黃豆用水浸一夜后和茄子同燒,煮到汁干,略澆麻油,有一股清香,送粥送飯都不錯。夏天吃茄子不愿太油膩,那么就在飯鍋上蒸到軟爛,潷去水份,放涼后隨意亂劃成泥,澆上蒜泥汁就可以當(dāng)涼菜吃。加上芝麻醬,其味更佳。暑熱天氣,用蒸茄子和蒜泥汁便可下兩碗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