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k Sienkiewicz (1846 — 1916)
(波蘭)亨利克·顯克維奇
亨利克·顯克維奇,波蘭小說家。生于波德拉什地區(qū)奧克熱雅村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九歲隨父母遷入文齊奇納村,十二歲考入華沙初級中學,十六歲時全家遷居華沙。1866年考入華沙大學醫(yī)學系,一年后轉(zhuǎn)入文學系;因抗議沙俄政府的專橫,未待畢業(yè)便憤然離校。
1872年他以李特沃斯的筆名開始在《波蘭報》等刊物上發(fā)表諷刺小品和政論文章。同年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說《徒勞無益》。1875年成為《波蘭報》常任撰稿人,同年發(fā)表小說《田園詩情》。1876年作為該報特派記者取道法國赴西歐、美國旅行采訪。在美國生活兩年,撰寫了兩卷《旅美書簡》以及《燈塔看守人》、《為了面包》等一些中短篇小說。
1879年后,顯克維奇又旅居意大利和法國,直到1882年才返回波蘭。在此期間,寫成劇本《一張紙牌》、《誰之罪》和中篇小說《黃金國》等,為轉(zhuǎn)向戲劇和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做了準備。
1883至1888年,陸續(xù)出版歷史小說三部曲,即《火與劍》(1884)、《洪流》(1886)和《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1888),反映十七世紀波蘭人民抗擊外族侵略的歷史。三部曲氣勢宏偉、情節(jié)曲折、想象豐富、文筆流暢,在讀者中引起巨大的反響。繼三部曲之后,又完成了兩部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1896)和《十字軍騎士》(1900)。其中《你往何處去?》通過一對羅馬青年男女痛苦曲折的愛情故事,反映了尼祿迫害基督徒的暴行,被公認為是作者的頂峰之作。
除歷史小說外,顯克維奇也寫過現(xiàn)實主義生活的小說,如《毫無準則》(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家》(1895)等。
1905年,顯克維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的評語是:“顯克維奇的成就深深植根于波蘭文學傳統(tǒng)之中,特別是史詩,在他的作品中發(fā)展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這一切都為他贏得了波蘭人民的愛戴。”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顯克維奇移居瑞士,在那里成立了波蘭戰(zhàn)爭犧牲者救濟委員會,并任該會主席。
二十世紀后,顯克維奇的思想逐漸衰退,出現(xiàn)保守傾向。后期致力于寫作最后一部小說《軍團》,但未完成,1916年便在瑞士去世。
早在二十世紀初,我國就開始介紹顯克維奇的作品。1909年魯迅編的《域外小說集》中收了周作人譯的顯克維奇的三個短篇:《燈臺守》、《樂人揚柯》和《天使》。魯迅認為顯克維奇的作品是“叫喊”,是“反抗”,他的小說藝術(shù)特色是“警拔”,“又不以失敗收場,有聲有色,總能使讀者欣然‘終卷’”。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你往何處去?》。
新中國成立前,顯克維奇的作品大多從其他文字轉(zhuǎn)譯;建國后,我國培養(yǎng)出一批波蘭語專家,他的很多作品都譯自原文。197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十字軍騎士》,1980年出版《你往何處去?》;1987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第三個女人》;201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八卷本《顯克維奇選集》。
1981年,臺灣遠景出版事業(yè)公司出版了《你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