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26年 (意大利)格拉齊婭·黛萊達

桂冠——諾貝爾文學(xué)獎作家肖像和傳略 作者:高莽


Grazia Deledda (1871 — 1936)

(意大利)格拉齊婭·黛萊達

黛萊達,意大利女作家。生于意大利撒丁島努奧羅市一個富裕家庭。

撒丁島是在意大利本土以東地中海中的一個島嶼,那里與世隔絕,保持著古老的民俗民風,島民講的是撒丁地方語言。撒丁島封建觀念較強,輕視婦女,不許女孩受高深的教育。黛萊達只讀了四年小學(xué)后,便被迫輟學(xué)。家庭又遭受不幸,父親去世,有個兄弟因盜竊罪被捕。

黛萊達憑借強烈的求知欲和勤奮精神,博覽群書,自學(xué)了意大利語和法語。她十三歲便開始在報刊上發(fā)表作品。十七歲時寫出《撒丁島的血》,這是一篇想象奇特的帶有悲劇特色的短篇小說。十九歲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在藍天》。此后重點寫作中長篇小說。

黛萊達的小說主要以撒丁島為背景,描寫宗法關(guān)系的瓦解和村民的不幸遭遇,反映鄉(xiāng)村文明與城市文明的沖突,闡釋善與惡、罪與罰的主題,如《撒丁島的精華》(1892)、《撒丁島的故事》(1894),散文集《撒丁島努奧羅的民間風俗》(1895),詩集《撒丁島風光》(1896),小說《邪惡之路》(1896)等。

黛萊達的早期創(chuàng)作深受雨果、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影響,是她把撒丁島的風土、人情、歷史和斗爭傳播給世界。

二十五歲時她第一次離開努奧羅城,來到撒丁島首府卡利亞里。二十九歲與一位職員帕爾米羅·羅德桑尼結(jié)婚,后搬到羅馬定居,從此再沒有回到努奧羅城。黛萊達繼續(xù)以寫作為生,文筆纖細婉致,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

二十世紀伊始,開始了她的中期創(chuàng)作,其中有長篇小說《埃里亞斯·波爾托盧》(1900)、《灰燼》(1904)、《常春藤》(1908)、《風中蘆葦》(1913)、《瑪麗安娜·西爾卡》(1915)等,描寫的都是撒丁島上古老、閉塞、寧靜的宗法社會在資本主義新勢力沖擊下瓦解、崩潰的過程。

從二十年代起,她的創(chuàng)作有了新突破,更注重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描寫和挖掘。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母親》(1920)、《孤獨者的秘密》(1921)、《逃往埃及》(1925)、《為愛保密》(1926)、《阿納萊娜·比爾希尼》(1927)等。

1926年,黛萊達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因為“她那為理想所鼓舞的作品,以明晰的造型手法描繪了她海島故鄉(xiāng)的生活,并以深刻而同情的態(tài)度處理了一般人類問題。”

黛萊達獲獎后不久便發(fā)現(xiàn)患了乳腺癌,并逐漸擴散到全身。她去世后,先葬在羅馬,后應(yīng)努奧羅市民要求,她的遺體于“二戰(zhàn)”后,移葬在她家鄉(xiāng)附近的一座教堂里。

黛萊達一生共發(fā)表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五十余部,她在詩歌、戲劇領(lǐng)域也有建樹,還翻譯了巴爾扎克的小說《歐也妮·葛朗臺》。逝世后的第二年,她的自傳體小說《柯西瑪》和中篇小說《黎巴嫩雪松》得以出版。

她的聲譽越出了撒丁島和意大利半島,贏得各國文學(xué)界的重視。

1991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她的《邪惡之路》,1992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風中蘆葦》,1996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長青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