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66年 (德國)奈麗·薩克斯

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肖像和傳略 作者:高莽


Nelly Sachs (1891 — 1970)

(德國)奈麗·薩克斯

瑞典學院把196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同時頒發(fā)給以色列作家阿格農和德國具有猶太血統(tǒng)的女作家薩克斯。二人寫作使用的雖然不是同一種文字,但他們都延續(xù)著古老的猶太民族文化傳統(tǒng)。他們的作品所反映的主要是猶太人的生存狀態(tài)及精神風貌。薩克斯獲獎的理由是:“她的出色的抒情詩和戲劇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闡釋了以色列的命運。”

薩克斯生于德國柏林。父親是富裕的猶太工廠主兼發(fā)明家,愛好音樂。薩克斯是獨生女,從小對文學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十七歲開始寫作詩歌、小說和劇本。薩克斯認為,神靈和世上萬物都有對比的特質:光明與黑暗、善良與惡性、溫順與兇暴、愛與恨,它們之間既有和諧又有對立。

1921年,在著名作家斯特凡·茨威格的幫助下,薩克斯出版了她的處女作詩集《傳說與故事》。1929年,首次在柏林報紙上發(fā)表詩作。1930至1933年,完成組詩《輕盈的旋律》。

1930年薩克斯的父親去世,家境日漸衰落。她開始對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共同根源產生興趣。猶太教的神秘論,特別是虔誠派教義,對她后來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明顯的影響。1933年希特勒上臺,她的家也像其他猶太家庭一樣,遭到法西斯的殘酷迫害,被關進集中營,在恐怖中煎熬了七年暗無天日的歲月。

1940年初,她和母親在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的幫助下逃離德國,移居斯德哥爾摩。她做過洗衣婦、抄寫員,掌握了瑞典語之后,將德語優(yōu)秀的詩歌譯成瑞典文,同時也將瑞典詩人作品譯成德文,促進了兩國的詩歌交流。

1943年8月,薩克斯得悉十七歲時的戀人在納粹集中營慘遭殺害的噩耗,又拿起筆來開始創(chuàng)作。當年出版詩劇《艾莉》,用深沉的語言描繪了那個時代的苦難。1946年寫成《在死亡之屋》,這是一本“獻給我死去的兄弟姐妹的詩集”。1947年完成詩作《波浪和沙礫》。1949年,《星光暗淡》在柏林出版。1950年,完成組詩《毀滅》。1951年,出版《三首哀歌》和《以利》。薩克斯被公認為戰(zhàn)后控訴納粹迫害猶太人罪行的最有力的詩人之一。

1952年加入瑞典國籍。繼續(xù)寫作,出版了《度日如年》(1956)、《無人再知曉》(1957)、《進入無塵之境》(1961)、《死亡歡慶生命》(1961)、《熾熱的謎》(1964)、《晚期詩集》(1965)、《尋覓者》(1966)等;此外還出版了詩劇《沙中記號》(1962)、《千年降落的參孫》(1967)等。薩克斯晚期的作品從現實性趨向神秘性,藝術手法則從寫實派轉向現代派。

1966年12月10日向薩克斯頒發(fā)諾貝爾文學獎之日,恰逢她七十五歲誕辰,這次儀式無疑成了她得到的無比珍貴的生日禮物。

薩克斯逝世后,收集了她自1915年至1970年書信的《奈麗·薩克斯書簡》,于1984年在法蘭克福出版。

我國改革開放后才開始譯介薩克斯的作品。1989年,《國際詩壇》(第6輯)選收了薩克斯的詩作;1991年,漓江出版社將薩克斯的詩集《逃亡》收入“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出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