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系正在出現巨大的改變,這個改變并將沖擊著臺灣和大陸的現在與未來。
2011年是臺灣的陸生元年。一群大陸學生來到臺灣,開始他們四年的大學旅程,他們將在這里認識臺灣的人與生活、歷史與土地,他們會透過人人網、微博、微信,或者更傳統(tǒng)的文字寫作,把他們認識的臺灣帶給他們中國的朋友。
他們也將是許多臺灣學生第一批真正認識,一起上課、一起玩樂、甚至談起戀愛的大陸年輕人。臺灣學生會發(fā)現,透過這群大陸同學所認識到的中國,不是他們以前聽說過的中國,也不是臺灣媒體上被呈現的中國。當然,他們彼此之間有許多屬于同世代(90后)、或者同屬于青春期年輕人的欲望與躁動、但是他們之間也會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
過去,許多大陸人對于臺灣的理解來自官方控制的錯誤信息,現在除了仍然存在的單面向信息外,還有另一種美麗的誤會:一廂情愿。例如,關于政治,一種典型的官方論述是臺灣政治證明了民主的混亂與惡質,另一些人卻認為臺灣民主都是美好而光明的,且不應該被批評的(否則你就是五毛了)。或者,許多大陸人喜愛臺灣的文化韻味,熱烈談論著臺灣人民多熱情有禮,出租車師傅多么有文化,他們認為這個“太平洋的風”是因為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韻或者民國時期的風采。只是,臺灣人可能對這樣的解釋感到詫異。
臺灣當然不僅僅是這些片面的印象,也不只是作為大陸人對照自身的境子。這個小小的美麗之島有更多更復雜與幽微之處,例如四百年來的殖民史讓它混雜了不同文化。三十年以前,我們也是被壓縮在一個黑暗瓶罐中,除了可以賺錢,市民社會是被徹底壓抑的,文化想象是被徹底扼殺的,多元價值是被徹底封閉的。1970年代以后,民間社會力量崛起去追求民主體制和各種公民權利,于是我們有了民主,更重視環(huán)境保護、生活質量,而不是讓GDP的抽象數字成為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
但即使如此,如今的福爾摩沙美麗之島仍有許多不如意之處;政治上的金權政治與腐敗,公民參與政治的不足,民主質量的困頓,而貪婪的發(fā)展主義與粗暴的國家權利也仍然肆虐著這個社會。當然,新的公民運動也不斷抵抗這些貪婪與粗暴,去捍衛(wèi)環(huán)境與土地的正義,去爭取民主在生活中的實踐。
很多大陸人初來臺灣,乍看到這些黑暗與光明的部分,赫然發(fā)現臺灣還有這些丑陋(或美麗)之處,往往深感震驚,或者以為已經看到全貌。對在這里將在此地生活四年的陸生來說,一開始可能也是陌生與震驚,但是他們將慢慢地融入這里,會開始更客觀地去體會與認識臺灣,看到兩岸之間更細致與深層的差異:而他們畢業(yè)后,將會把他們的認識帶回大陸,真正成為兩岸的橋梁。
蔡博藝這本書就是這個橋梁的先鋒。如同許多人,我也是先從她的文章《我正青春,我在臺灣》注意到她,然后真正了認識她本人。這本書對臺灣的描述我未必都同意,但是她對臺灣觀察的細膩恐怕勝于許多臺灣人,而她參與一些臺灣社會運動的經歷,也使她看到更多這個島嶼的陰暗與美麗。
期待有更多的蔡博藝可以從他們/她們的青春期寫到后青春期,從他們/她們在臺灣寫到離開臺灣后,讓他們的臺灣故事成為變遷中兩岸關系的一塊塊基石。
張鐵志(臺灣文化與政治評論人,著有《時代正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