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進入“文革”的身份:紅,還是黑?——“文革敘事”三則(2)

幽僻處可有人行?——事件·文學·電影閱讀經(jīng)驗 作者:張志揚


一年半后退學,做“社會青年”考了兩屆。一次又錄取到華農(nóng)農(nóng)機系,只好不去,心中郁悶,給原市一男中班主任盛代時老師寫了一封尋求理解的信。1回答是,將信油印出來在市一男中、市一女中(即十六女中)、十九女中(圣約瑟中學)應(yīng)屆畢業(yè)生中當“不服從分配”的“反面典型”學習批判。再一次考,當然不取。從此斷了讀大學的念頭。第三次信號。

父親的“歷史問題”開始轉(zhuǎn)移到我的經(jīng)歷中來烙印為我的“現(xiàn)實問題”了。

1962年初進武漢鋼鐵公司廠前小學代課,1963年轉(zhuǎn)到廠前蕭家灣武鋼第三職工業(yè)余中學代課。1960年到1962年兩年失學期間,除了在港務(wù)局漢口段夜校代了一學期的課,其他時間做了許多雜工,從挖土方到半夜拖煤送炭,心甘情愿地吃苦,內(nèi)心支撐著的理由是“我在體驗生活”—當然是“自欺式的自我偽裝”。

后來,我逐漸模模糊糊地知道些我父親的“歷史問題”。我父親解放前是漢口碼頭的洪幫三頭佬之一(另兩個年長者“肅反”時鎮(zhèn)壓了)。日本占領(lǐng)武漢時,要父親出來維持碼頭局面,父親不答應(yīng)。危急時,父親的一個朋友,是日本“板橋部隊”的稽查隊長,暗中通知父親外出避風,于是父親逃離了武漢。就是這段歷史說不清道不白:沒跟日本人做事,又認識一個漢奸朋友,這在當時辦案人員的階級觀念中是沒辦法歸類的,所以,一直作為“懸案”懸著—謂之“歷史問題”。

1950年到1952年,父親做了三年武漢市港務(wù)局碼頭工會主席,突然自動退職離開了港務(wù)局,失業(yè)在家,但卻躲過了1953年“三反五反”一劫?,F(xiàn)在回想起來,父親一生都在“逃離”之中。父親和兩三個朋友籌辦武漢市水泥袋廠,任廠長,好容易接到黃石新華水泥廠的水泥袋加工后,廠有了迅速發(fā)展,但為逃避“反右”,又自動調(diào)離水泥袋廠到偏遠的姑嫂樹武漢鐵工廠管伙食團?!拔母铩鼻安痪?,再自動調(diào)到更遠的荷花洗衣機廠做門房(即門衛(wèi))。父親就這樣用“逃離”的方式平平淡淡地度過了一生。當我將父親的骨灰安葬在漢口扁擔山時,立在父親的墳前,邊燒紙錢邊對女兒們說:

回想起來,爹爹一生只是一個“逃”字,但仍然沒有最后逃過家中日常的磨難。不

怪太和爹爹一生不和,只怪我沒有留心體諒上人一生含辛茹苦的寂寞。愿爹爹在天之靈

垂憐我的有心無意、自顧不暇吧。

與其說是在向老人“告罪”,不如說是“辯白”,或者說得再好聽點,是請求父親原諒的“解釋”,因為等待我的命運已是無可逃離的災(zāi)難,而再等到我從災(zāi)難中翻身出來,時間的緊迫又往往使我不能不顧此失彼。我盡力了,但我不是孝子。這是我愧對父母的地方,一想起父母一生的艱辛,做兒子的永遠做不到將沉積在父母截然對立的個性中的創(chuàng)傷撫平,蒼涼之感便不能自已。所以我的創(chuàng)傷必須自己在經(jīng)歷中舔嘗,而不必等待子女騰出時間來撫慰,我尚且做不到,何必要求她們做到呢。

在三業(yè)中教書,每星期只有兩個晚上的課,剩下大量的時間我都悄悄用來閱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的書籍。我萌生過考電影學院編劇系的念頭,哲學界恐怕沒有誰像我這樣一生都癡迷著電影的。我?guī)缀跆焐叵矚g觀察人,連讀小說都能讀得活生生地在眼前像電影樣的演繹,甚至往往將自己演繹進去,如“白日夢”。

考電影學院不過想想而已,好幾個同道都因政審落榜了,我何必去自討沒趣,走自己的路吧。

劇本寫過。改編了小說《保密局的槍聲》,寄給八一制片廠的嚴文井導演,回信說:“很高興讀到你的劇本,語言和細節(jié)處理很有特點。我也曾動手改編過這部小說,因保密還在保密中而被上面否定?!弊詈笫恰氨3致?lián)系”的客氣話。另有巴金翻譯的柏克曼《獄中記》,我節(jié)選改編成《母親的死》,后來用在《瀆神的節(jié)日》中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