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適與女“同志”陳衡哲 1

大師遠去 作者:岳南


現(xiàn)在社會上知道任鴻雋和陳衡哲的人已經(jīng)不多,遙想當年,這對夫婦卻是風云一時的人物,而他們與胡適之間的關系也曾令人津津樂道。

任鴻雋,字叔永,原籍浙江歸安(今吳興),1886年出生于四川墊江。當年他的祖父為了躲避太平軍戰(zhàn)亂由浙入川。據(jù)說少年時代的任鴻雋勤奮好學,頗受教書老先生的賞識,總是排名第一。1904年最后一次科舉考試,因當?shù)厝伺磐?,他只好冒充巴縣籍應試,以第三名資格成為末代秀才。隨后,進入重慶府中學堂師范班就讀,第二年畢業(yè)后帶著120元積蓄,與兩位同學順江而下,去上海求學。抵達上海后,任鴻雋進入成立不久的中國公學。這是由被迫回國的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的一所學校,其中大多數(shù)是革命黨人。任入校后立刻剪發(fā)易服以示革命,并與該校學生胡適、朱經(jīng)農(nóng)以及抗戰(zhàn)時期在李莊的同濟大學校長周鈞時等同學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再后來,他東渡日本,加入孫中山造反起事的同盟會,并出任四川分會書記、會長。留日期間,入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專攻應用化學,并旁聽章太炎的國學講座。選擇化學專業(yè),據(jù)他自己說是為了革命與造反。當時他看到許多革命黨人為掀翻清朝政府,經(jīng)常以暗殺的方式進行恐怖活動,當時全球反恐聯(lián)盟還沒有組建,恐怖活動還算一種比較時髦的志業(yè)。但暗殺不僅需要投槍和匕首,更需要威力巨大的炸彈,于是許多人便自己制造起來。由于制造者并不懂化學原理,不僅事倍功半,還經(jīng)常禍及自身。任鴻雋就曾親眼目睹了好友喻培倫、黃復生因制造炸彈而受傷的慘狀,遂做出了專攻化學的抉擇,以便用學到的專業(yè)知識制造新型炸彈。有了新式炸彈,就可以高呼著“斷頭臺上凄涼夜,多少同儕喚我來”的口號,繼續(xù)從事刺殺、劫持、肉彈爆炸等等花樣百出的恐怖活動了。由于革命形勢陷入低潮,任氏的一系列宏偉構(gòu)想最終宣告流產(chǎn)。因在日本與孫中山相識并結(jié)成反清同盟,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任鴻雋適時回國,被任命為總統(tǒng)府秘書處秘書,期間為孫中山起草了《告前方將士書》、《祭明孝陵》等公文。同年4月,隨著南北議和結(jié)束,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任鴻雋不愿為袁氏服務,遂與同事楊杏佛等人要求赴歐美留學。經(jīng)過一番周折,終于作為第一批“稽勛生”獲得批準。這年初冬,任鴻雋與楊杏佛等11人在上海碼頭登上“蒙古號”輪船,駛向大洋彼岸,1912年12月1日到達美國紐約。隨后,任鴻雋與楊杏佛同入康乃爾大學文理學院學習,后轉(zhuǎn)哥倫比亞大學繼續(xù)攻讀,1914年發(fā)起成立中國科學社,任董事長,編印《科學》雜志。1918年,任鴻雋獲碩士學位歸國,抗戰(zhàn)前歷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教育司司長、北京大學教授、東南大學副校長、四川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化學所所長、總干事等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