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是她擅長的題材,這時候,她也沒找到自己的題材,不過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什么都試著寫寫。寫的時候,腦子里可能還想著時代、戰(zhàn)爭、革命什么的,這樣一些大詞匯,一時弄得她很茫然……可是她一旦想到自己的小城、小街、街坊鄰居,她就又活了。
寫得不錯,因為魯迅的推介一炮打響,大概是成名了。然而我以為,《生死場》并不能算作蕭紅的代表作,只是她在通向代表作的路途中必經(jīng)的一座橋。這樣一來,兩蕭又啟程了,去上海正式拜見魯迅,這是1934年的冬天,蕭紅二十三歲了。此時,十四歲的張愛玲正就讀于上海圣瑪麗亞女校,是個文藝少女,以天才自視,可是面上很謙遜的,她不怎么愛講話。她讀一切文藝的、通俗的小說,給校刊投稿,后來也嘗試寫了像《?!愤@樣質(zhì)樸的農(nóng)村小說,以及像《霸王別姬》這樣綺麗的歷史小說。只是在繼母治下生活,永遠穿一件醬牛肉色的長袍,她是很不開心的。
在上海,蕭紅煥發(fā)了更大的活力,遺憾的是,和蕭軍的關(guān)系變冷了。很多人都認(rèn)為是和魯迅有關(guān),我也這么認(rèn)為——幾乎一定是的!未必真的發(fā)生什么,也許是什么都發(fā)生了,“只是在心里”。很多年前,我忘了從哪兒看到的一段,或許就是我的臆想:有一天深夜,兩蕭和幾個朋友走在上海的馬路上,蕭紅一高興,提議說,“我們賽跑吧”,于是便開始跑……我至今都能聽見她的半高跟皮鞋在柏油路上發(fā)出的“啪嗒啪嗒”的清脆的聲音,她的笑聲,她也許還會尖叫一聲;她個子蠻高的,她在路燈光底下漸長或漸短的影子。
蕭紅臨死前的樣子,我想象著,并不覺得太難受。可是一旦想起她在上海的某個深夜,在馬路上,她撒腿奔跑,我便覺得心里堵得慌……蕭紅的天性,實在是很開朗的,很容易就快樂的,她是那種“給一點陽光就燦爛”的人,然而就這一點點陽光,上天對她也是吝嗇的。
有一次她去魯迅家里,一進門,什么話也不說,就咯咯笑了。魯迅問:“為什么笑呢?”
她說:“天晴了,太陽出來了?!?/p>
很好。非常非常地好。我想蕭紅最可貴的一點是,她至死都保持了她少女的天性,她的淳樸和自然,她投向萬物時如初生兒一般新鮮而好奇的那一瞥。她是永遠的閨女,不管環(huán)境多么嚴(yán)酷,不管她是多老的一個老太太,有一天走在街頭,若是看見了什么新鮮物件,她都會忍不住湊上前去,說一聲:“咦?”
她這一點,和張愛玲是截然不同的,我難以想象她們會成為好朋友——真實的情況是,她們絕無可能認(rèn)識,蕭紅寫作的時候,張愛玲還是個中學(xué)生;張愛玲寫作的時候,蕭紅已經(jīng)死了。
兩蕭在上海待了不到兩年,這也是魯迅生命的最后兩年。對于兩蕭來說,魯迅差不多是半人半神式的、父親一樣的存在,所不同的是,蕭紅還是個年輕女人,偏偏又容易動情……起先,他們住在法租界,離魯迅家很遠,為了方便見面,他們就把房子換到魯迅家附近了。
魯迅家里,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客人,走了一批,又來一批。這些年輕人來到魯迅的書房里,不拘站著,坐著,喝茶,抽煙……他們是什么都聊的,時局,人生,文藝,苦惱。魯迅聽著,附和著,或是給予他們一點意見。倘若他們說了什么笑話,魯迅便笑了,放聲的,明朗的,笑得煙卷都快拿不住了。
初始,蕭紅見到這一幕,以她那孩子似的好奇心,她一定會驚喜地在心里嘀咕一句:“咦,這個人也會笑呢!”或者是:“咦,這個人也會打噴嚏呢!”她大概是覺得很親切了。
兩蕭常結(jié)伴來看魯迅,每天都來……后來,就是蕭紅一個人來了。
蕭紅來到魯迅的書房里,魯迅也只是平常地問一句:“來啦?”
蕭紅說:“來啦!”
家里來客人的時候,蕭紅便和許先生一起做飯,包餃子,包韭菜合子……兩個女人一起閑話,許廣平告訴她她從前的往事,她在女師大念書,怎么做家庭教師……兩個女人之間,大概是什么都知道了,但什么都不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