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軍開始打蕭紅。自然了,他是從青島一路打過來的,越打越順手,一直打到他們分手。蕭軍打她總有太多的理由,一說他在外面有了女人,可是他又不跟蕭紅分手,大概他以為,他對她負有救世主一般的責任,這責任是從哈爾濱的一條船上開始的,從此這責任就深種在他們心里,一直到蕭紅將死,她還在念叨她的業(yè)已娶妻蔭子的蕭三郎。
然而蕭軍在上海的打她,也許另添了一個理由,但這個理由他是不會說的,也許他壓根心里就不愿意追究。我想象這一幕,真是難受得很,后來魯迅逝世,蕭軍參與了喪事的全過程,行弟子禮,他是走在第一個的。
情況就是這樣吧,每天蕭紅都要去魯迅家,常常一待就是一天;蕭軍知道她去哪兒,又不方便總問,或者就是問了,也未必問出什么來。他已經(jīng)左右不了她了。這時候,也不知他看出來沒有,蕭紅身上的那股子力量,和他的力量完全不同,很韌,很有勁道。她不復是從前那個柔弱的、順從的小女人了。
蕭紅來到魯迅家里,也不過是說點兒家常。魯迅不在,她就和許廣平說;許廣平不在——然而許廣平很少有不在的,她是家庭主婦;兩人都在,她就和他們夫婦一塊說?;蛴芯褪牵阒牍油嬉煌?,海嬰最喜歡她了,因為她有小辮子,他最喜歡抓她的小辮子了。
她心情好的時候,比如穿了一件新的紅上衣,一家人都沒注意到,她忍不住了,咚咚咚跑上二樓,問魯迅:“我這衣裳好不好看?”
魯迅就會放下工作,打量她一眼,老實地做出評價:“不大好看。”
隔了一會兒,他又告訴她不好看的理由,比如紅的不能配紫的,也不能配咖啡色的,綠的也不能配紫的,又說到她的靴子……這是我們所能知道的兩人獨處的唯一的場景,然而也只是說說衣服,鞋子,搭配——是啊,還能說什么呢?什么都在里頭了。
說了一會兒,蕭紅看時間差不多了,大概又咚咚咚地跑下樓去。第一,她不能耽擱先生的工作;第二,她得顧忌許廣平的感受——如果這個家她還想每天出入的話。
站在蕭紅的角度,以她那自由奔放的天性,這段時間她是很壓抑的。
又有一次,她要出門赴約,許廣平替她打扮,找來各種顏色的綢條裝飾她的頭發(fā),其中一根紅綢條,扮得蕭紅似乎不是很好看,魯迅生氣了,大聲地對許廣平說:“不要那樣裝她……”這一幕真是意味深長,在那不知是春天還是冬天的房間里,三個人,靜靜地站了一兩秒,有什么東西似乎昭然若揭了,許廣平很窘,蕭紅安靜下來了,魯迅呢,他把眼皮子往下一放——然而也就這一兩秒,這艱難、隱澀、沉重的一兩秒過去就好了。過去了,又是什么都沒發(fā)生了。
后來,蕭紅便離開了,她去了日本,這是1936年夏天的事。她為什么要離開呢?據(jù)說是“養(yǎng)病”,又有說是“精神上的苦悶”,她走的時候,魯迅正在生病——已經(jīng)斷斷續(xù)續(xù)病了大半年了。她走了三個月以后,魯迅就去世了。
這三個月中間,她跟魯迅沒有任何聯(lián)系。蕭軍也覺得蹊蹺,很多年后,他跟牛漢說,“他們沒有任何聯(lián)系……”他似乎是欲言又止的。
這之前發(fā)生什么了嗎?
然而這些不說了,再不會有人知道了。
上海的這兩年,是蕭紅生命中最有意義的兩年——如果不能說是最幸福或是最快樂的兩年。首先,她沒那么窮了,至少有飯吃,偶爾還能穿上新衣服;第二,稍稍安定了些,雖然是短暫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她結識了魯迅,每天朝夕相處,成了她精神上、感情上的最大的慰藉,也成了她忍受蕭軍的鐵拳頭的最大的慰藉,成了她生活中類似于支柱的東西,成了習慣!
這兩年對于魯迅來說呢,也是一種慰藉吧?我想象他那位于大陸新村九號的二樓的書房里,雖然也能照進陽光,不知為何總有一種陰天的感覺,隱隱地有點兒冷:一家三口并兩個老媽子,三層樓,一個院子……填不下,填不下,太冷清了。所以他是很喜歡年輕人來家里的,來他的書房里,歡天喜地,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