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廣義們的“平面化現實”惡果

攪局 作者:陳曉峰


電影《孔子》和早先被傳運作上市的少林寺都是在借傳統(tǒng)元素尋找商業(yè)路徑,這條符號化之路也是中國當代藝術曾經的運動與運作核心。中國當代藝術上行的通道被打開之后,對接著是一條內部并不認可,甚至迷惘的國際化通道。實際上“傳統(tǒng)符號”正是始作俑者——這也是今天我們思考問題的聚焦點。

之所以要指出借傳統(tǒng)元素對接商業(yè)問題,正是近三十年來流行在中國當代藝術內部的通行密碼——沒有符號化的東西,是無法在國際舞臺上取得成功的,這種幾乎成為硬性的潛規(guī)則,一再改變中國當代藝術自身探索的方向。

那些在國際舞臺上不斷拋頭露面的當代藝術,雖無法得到國內藝術界的共識,但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一起推動這樣一個“局”。這便是中國當代藝術行走的一種“游離狀態(tài)”和身份無法確定的尷尬。

今天我們可以發(fā)現一個簡單而又矛盾的道理:中國當代藝術之所以成功就是基于傳統(tǒng)的“靈魂附體”。一方面它是最激烈的批判或抵抗傳統(tǒng),另一方面用嫁接的方式尋找“中國傳統(tǒng)元素”,讓自己通往被追認的國際化標簽之路。

電影《孔子》拍得毫無創(chuàng)新意識,非常程序化,用這樣一種方式卻迎合了市場。從這點看,中國當代藝術體制如同電影機制一樣,商業(yè)決定一切,卻毫無尊重藝術的可能性。

電影《孔子》之所以沒有想象力,甚至呈現出極度保守的寫實狀態(tài),是基于這個社會太過于現實。而利益權衡之下的藝術表達,也是一種被抽空的商業(yè)程序的表達,無法喚醒人們內心的認同感——同時也不夠虛擬,因而無法帶來未來感。

這種商業(yè)現實感很強的表達類似中國當代藝術批判的符號化藝術,是一種平面化的現實,而不是多維度的、能夠指向未來的現實。在聚焦藝術界更多資源為其所利用,同時也極大地阻礙了藝術資源的更多可能性與表達。

“平面化的現實”藝術有其發(fā)展的土壤,但是問題是中國當代藝術自身發(fā)展的障礙就是這種宏大而又簡單的現實符號在作祟——因為從一開始就讓自己陷入到這種制作企圖很強的符號化元素中,雖然這是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取得市場化成功的一條創(chuàng)作“經驗”,但它極大蒙蔽了當代藝術在中國語境中其他線索的發(fā)展——特別是沒有回到內心真實或精神層面的需求中,這就是當代藝術一直被詬病的主要原因。

在這個意義上,今天的電影《孔子》或者各種孔子產業(yè),無非是挖掘了一個可以商業(yè)化的“中國符號”,而這種孔子的現實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現實是如出一轍。

今天的藝術界,正處于這樣一種世故、膚淺的藝術價值觀主導的階段,而這一切都是值得懷疑也需要改變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