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 歷屆書法 專業(yè)士 碩學 位 北朝造像記書法研究 論文選圈圈 論文作者/逢成華指導教師/華人德 答辯時間/2 002年5月 畢業(yè)學校/蘇州大學 lzi E法 研究 【內(nèi)容提要】 本文以北朝造像記為研究對象,擬對北朝時期造像記書法 的發(fā)展概況作簡要的探索。全文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 "北朝的佛教造像概況 " 主要探討北朝造像記數(shù)量眾多、分 逢·成華·\' 布廣泛的真正原 因 。第二部分講 述北朝造像記的書寫 、 刊刻及地理分布情況及其書法風貌"。 在論述 "造像記書 法風貌"時,以時間為序 , 通過對河南、 陜 西、山東三地的具體分析 ,來闡述不同 的時代背景、區(qū)域文 化、地理環(huán)境對造像記書法風格所產(chǎn)生的影響 ,井進一步展現(xiàn) 北朝造像記書法異彩紛呈的美學風貌。本文主要采用社會學的 研究方法,通過對北朝 的宗教信仰狀況、民眾文化素質(zhì)、經(jīng)濟 政治制度等社會因素 的分析 , 以 期對北朝造像記書 法進行較為 系統(tǒng)的研究 。 【關鍵詞】 北朝 造像記 書法⑨ ZZ Z 專業(yè)碩 一、北朝的佛教造像及造像記的由來 士學 位 論文選 佛教又被稱之為象教,它主要依靠塑造佛像和譯傳佛經(jīng)這兩大手段來推行回 聲 自己的教義宗旨,擴大自身的影響,爭取和團結(jié)教育道俗二眾。狹義的造像就 是指佛教塑像,主要塑造佛教中有名的佛和菩薩的形象,有的佛教造像還輔以 飛天、脅持等形象以及一些佛經(jīng)故事畫面。北朝時期,由于受到佛教造像的影 響,還出現(xiàn)了一些道教造像以及佛道教合適像。除塑造佛像外,通常還會在像 2- 北 旁塑造供養(yǎng)人像。一則代替自己長期向佛供養(yǎng)禮拜, 一則顯示自己的功德,通朝造像 常按地位以及出資多少以一定的順序排列于佛像的底座或四周。記書 中國最早的佛教造像,據(jù)記載始于漢代。"明帝夢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法研究 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于是遣使天 空間佛道撞, 遂至中國 , 畫形象焉。" [ II 即當漢明帝朝印度佛教東流時佛教造 像隨之也進入中國。 出于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國儒家特有的畫像教化的文化傳統(tǒng),二是佛教 造像進入中國以后積極的改革以適應中國的國情,以爭取盡可能多的受眾,使 逢成華 佛教造像傳入中國后不久就受到普遍的歡迎。 中國的帝王很早便懂得用形象來戚服天下,早在唐虞時代,執(zhí)政者便領悟 了回像的威力,即所謂 "畫像而民不犯,日月所蝕, 莫不率傅"(見 《漢書》卷 六 《武帝紀》第六)。傳說量尤死后,天下擾亂,黃帝遂畫擊尤形象以威天下, "天下戚謂量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5J}B臣"。為了緬懷圣賢之師、思其功德, 或者為了訓化黎民百姓,敷導民俗,尊重封建忠孝倫理道德,中國的統(tǒng)治者常 將一些名將碩儒刊刻圖畫成像,有的還特別立廟祭祀,使之神圣化,成為人們 永久供奉禮拜的對象。據(jù)《后漢書》記載, 班彪死后,皇帝"詔東觀畫彪像以 勸學者" [勻。三國時,人民祈盼統(tǒng)一,甚至還將秦始皇刻木為像,與夏禹同廟 供奉??鬃幼鳛槿寮宜枷氲膭?chuàng)始人,千百年來, 一直成為中國的君臣士民供奉 膜拜的主要對象。早在漢景帝末年,孔子就被以石刻畫像形式雕刻于成都: "設孔子坐像, 其坐斂睬,向后屈膝,當前七十二弟子侍坐兩旁。"魏晉南北朝 時期,雖然佛教造像已十分盛行,但統(tǒng)治者也始終沒有冷落孔子并不時地為其 造像,修繕孔子舊廟,將其尊孔重德之心宣示天下。⑨:歷屆書法 正如任榮先生在 《儒教造像源流}) [3] 一文中所述 , 在中國本土很早就有將 先賢先儒等確有其人的歷史英雄作為塑像的題材,只不過它們通常用來祭祀或 專業(yè) 碩 士 學 紀念,而不像佛教造像那樣出于宗教動機或各種世俗動因受到泛濫制作且用于 位論文 盲目的頂禮膜拜而已。它也不像佛教造像那樣具有木、石、銅、鐵和石窟、摩 選圓圓 崖等多種材質(zhì)和類型,一般都為都城里的廟宇塑像,所以隨著城市的歷史變遷, 被毀被劫是在所難免,故歷史上儒家的這些造像遺存極為罕見,但儒家重視造 t 像的教化功能是顯而易見的。 zj 由于佛像"進可以擊心,退可心招勸",中國的統(tǒng)治者很早便意識到佛教 zi 造像對民眾強大的勸化功效。所以,佛教造像一傳入中國國土,就得到統(tǒng)治者 3一北 高度重視并為其所用 。 漢代人對佛教形像理解仍未完全明晰 , 尚與儒家傳統(tǒng)的 22書法研究 祭祀天地氓淆不清?!妒酚洝分杏?胡人作金人為祭天主"的記載,史記中所 說的金人即今佛像,是胡人立以為祭天主也。到了三國時代,隨著佛教在中國 向更深更廣的層次發(fā)展,中國佛教造像的水平和規(guī)模都有了極大的進步。據(jù) 《后漢書}) (卷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三)記載: ?(窄融)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 乃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盤, 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四,可容三千許人,作黃金涂 像,衣以錦彩。每浴佛,輒多設飲飯,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觀者且萬余人。" 遲至晉代,佛教造像這門藝術已逐步成熟起來,中國國內(nèi)已有專門從事且水平 逢成華 較高的佛像雕造者。南北朝時期,隨著大量佛經(jīng)的翻譯,佛教高僧來華授業(yè)人 數(shù)的增多,佛教在中國本土深入而進一步的流布發(fā)展,中國佛教造像逐步獨立 起來,無論是形象還是技法都有了自己獨特的風貌。 中國的佛教造像并不完全等同印度的佛教造像,它大量吸取了中國雕刻藝 術及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 佛教在東傳過程中,為了得到上上下下的支持,以贏得廣泛的信眾,自身 也做出了積極的改革。因此,佛教在中國傳播過程當中,其教義、教規(guī)以及形 象塑造等諸多方面都出現(xiàn)了本土化的傾向。佛教逐步與中國傳統(tǒng)的忠君思想以 及封建倫理道德相結(jié)合。為了發(fā)愿顯德,作為佛教造像的副產(chǎn)品,佛像的底座 周圍或者其他空余部位往往刻有造像人名和發(fā)愿詞,我們今天將這些同佛像一 道留傳至今的石刻文字,稱之為造像記。 [4J當然,除石刻造像記,尚有墨書題 記以及銅造像鑄刻題記等,如炳靈寺第 169窟出現(xiàn)的西秦建弘元年 (420)墨書 題記,是中國境內(nèi)目前各石窟寺中已知年代最早的題記,但這些墨書題記和鑄⑨ 歷 屆 銅題記,不作為本文研究的范疇。 法 專 業(yè) 佛教造像本身即是一種積善行善修德的高尚行為,付出者本無須向他人表 碩 士 學 白,更不應該追求聲名留存,只要對佛拿出實際行動己足夠。所以造像者原本 位 論 可以不作題記。{弗徒信眾最初出于自愿,在造像之余往往再在像旁雕刻一段文 義; 選 自 字記載布施者的姓名 、 造像的原由以及祈禱文辭, 以表崇仰佛鹽之心。 這樣 ,使原來無須題記的佛教造像產(chǎn)生了一些佛教造像記,如在古代印度的造像上就 發(fā)現(xiàn)有以迦膩色迦王時代的伽羅斯底文記載的造像記。造像記在中國的出現(xiàn)源 于上古青銅銘文、 始皇刻石 、 漢碑勒刻等中國固有的記功之俗 , 以及中 國上千 4一北 年的石刻技藝和書怯藝術底蘊,并深深地烙上了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印記。制造 像 造像記文的內(nèi)容,主要表明自己為誰造像、 造何種題材的像和為何造像 ,記憶 即造像的緣由和愿望。 一般有為皇帝、 官僚貴族、 七世父母及己亡現(xiàn)存的因緣法脫究 眷屬、 己身和一切眾生造像。 在早期佛教造像題記中 , 釋迦 、 彌勒 、 阿彌陀 、 觀世音多作為民眾造像的題材與供養(yǎng)對象。從發(fā)現(xiàn)的造像記中我們得知, 北魏 時期,以彌勒和釋迦并重, 阿彌陀和觀世音較少。表明此時民眾祈求成佛、值 佛聞榕的愿望較濃, 如出現(xiàn)"神生凈境、上升兜率、三會說住"等字樣,以及 "果報成佛、一時成佛、 俱登正覺、 速成正覺、 生生世世值佛聞蓓" 等愿詞。 早 逢 期的造像記行文質(zhì)樸、 言簡意賤、佛教思想氣息濃烈。從東魏開始觀世音比例 成華 增多,而釋迦、彌勒明顯減少,表明此時佛教信仰已追求實用和時效。 因為只 要念誦菩薩名號便能獲救,故信眾逐步遠釋迦而親近觀世音,這也與佛教中國 化、 世俗化、功利主義不斷加重等因素息息相關。 造像的緣起和愿望一般都是 圍繞佛教的布施輪回、苦空無常思想, 北朝造像i己忠實地記錄了北朝各個時代 人們的宗教信仰情況。從造像記文中, 我們可以感受到佛教的"無常說"、"苦 空說"、 "業(yè)報輪回"、"布施"等核心思想對廣大民眾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在造像 記中常出現(xiàn) "永離苦患"、"永離三途"、 "跡登十地\\ "托育寶花" 、 "常與光接"、 "化度一切" 、 "同證正覺"、"值佛聞蓓"、 "龍華三會"等愿詞。 有的造像記還借鑒傳統(tǒng)墓志銘的格式,發(fā)愿文后面還綴有頌銘。 通常在前 述的發(fā)愿記文后,開始增列以"銘"為形式的詞文潤飾,形成銘與記共為一體 的銘記。即于造像記之后,附加了當時流行的驕體文形式以抒心懷的贊頌之語。 這種有頌銘的造像記一般出現(xiàn)于北魏邑子團體的大型造像中。 十六國時期造像流傳極少, 故造像記尚屬罕見。 北魏和平 (460 ) 以前造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 罐罐 … 圖 l 曹天度造像記 5一北 像保留下來也不多,大型的造像比較少。這一階段紀年的造像有:夏赫連定勝 朝造像 光二年 (429 ) ,宋文帝元嘉十四年 ( 437)、二十八年 ( 451) ,北魏太平真君四 記書 年 (443)各一通。隨著北魏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的先后開鑿以及造像在傳播 法研究 當中,出現(xiàn)了本土化、世俗化的新特點,造像記迅速增多,且始終興盛不止。 忠君效親、記功宣德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摻雜著北朝人宗教信仰的狂熱情緒成就了 北朝燦爛的造像及其題記藝術。 北朝造像記分布廣泛,數(shù)量眾多。除清代王祠《金石萃編》和陸增祥《八 瓊室金石補正》收錄有許多造像記外,以后還陸續(xù)發(fā)現(xiàn)和出土了許多的造 像記。 逢成 華 北魏太和改制、遷都洛陽以前,造像記十分稀少,見于記載的僅十幾品, 如《魏文朗佛道教造像碑? ( 424年,陜西藥王山博物館藏)、《朱雄造像記? (440, 圖1)、《鮑篡造像記? (442年 , 現(xiàn)存 日本) 、 《蔚縣朱業(yè)微造像記)) (444) 、 《曹 天度造像記)) (466年 , 圖 1) 、 《北魏曹天護造石塔題銘)) (466 年 , 載 《文物》 1980年第1 期 , 因塔周身造滿佛像 , 此塔也應稱為造像塔) 、 《天安造像殘宇》 (467年 , ?八瓊室金石補正)))、《趙丑固造像記)) (469年 , 石在山東黃縣 , 圖2) 、 《請信女口知故造像記)) (471) 、 《太和七年造像題志)) (483 年 , 載 《文物季刊》 1995 年第3 期 , 現(xiàn)保存在云岡石窟第11 窟東壁上層) 、 《劉虎子諸葛洪方山二 百人等造塔記)) (483) 、 《 邑義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像記)) (483 年 , 章鈕考證石 在山西北部)、《崔承宗造像記)) (483年 , 出土于山東歷城) 、 《王玉山造像題字》 (484) 、 《呂思顏造像碑)) (486年 , 在陜西耀縣) 、 《席伯仁造像記)) (488年 , ?八 瓊室金石補正)))、《邊定光造像記)) (490年 , ?八瓊室金石補正)) )、《洛少H鄉(xiāng)城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 老人造像記? (490) 、 《僧暈造像記》 (492) 、 《韓曳云等造像記? (477-499 年刻,筆者疑偽)等。 [ 5 ] 選 北魏太和以前的碑喝、墓志的數(shù)瞌蘸 量也較少,主要的原因是北魏初期,鮮 卑族人建立起來的國家政權忙于戰(zhàn)爭 和掠奪,國家的文化建設尚處于次要 的位置,鮮卑族固有的文化(我們姑且 6一北鑰 稱之為游牧文化和戰(zhàn)掠文化)仍然占 造像 據(jù)著重要的地位,統(tǒng)治者并不重視漢 記書 民族樹碑立傳的文化傳統(tǒng),樹碑立傳、法研究 埋設墓志以及與漢族銘石文化相關的 佛教造像記尚未在社會上形成風氣井 流行開來。 圖 2 趙淚造像記 《太和七年造像題志?(483) ,雖出 現(xiàn)在太平日改制之前,但可作為造像記文體成熟的標志。它己顯示了造像記文體 逢成華 的典型特征:在結(jié)構上大體分三個部分,開頭敘述造像的緣起,或為誰造像p 中間是主題,敘述造像人的心愿,篇幅有大有小,有長有短,但都以祈求幸福、 往生彼岸為主旨;結(jié)尾為余祝,將主題祝愿泛及眾生他人。 [6]但那時云岡石窟 的造像記不多,可能同西北地區(qū)石窟的石質(zhì)為砂巖,不夠堅固且粗糙而不宜雕 刻文字有關。 龍門石窟的開鑿、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北魏造像記的數(shù)量明顯增多。龍 門石窟的修建從北魏孝文遷都前后開始,歷經(jīng)東魏和西魏、北齊、北周以及 隋唐五代、北宋i者朝,留下了大小恫窟兩千一百多個,佛像十萬余,碑刻題 記蘭千六百余品,其中北魏和唐代最盛,如論及造像和造像記的藝術成就,又 非北魏莫屬。請人武億《伊闕i者造像記》中云"龍門不僅為石鏡佛場,亦古 碑林也。" 龍門石窟開鑿年代約在孝文遷都洛陽前后。古陽洞位于龍門西山南部,是 龍門石窟中開鑿時間最早的洞窟,是北魏皇室貴族和官僚顯要發(fā)愿造像最集中 的地方,在其眾多的造像人中就有北海王元詳(孝文的弟弟) (太和二十三年)、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 北海王母國太妃高(無年月)、齊郡王元桔(孝文帝的堂弟)(熙平二年)、安定 王元鍾(太武帝的曾孫) (正始四年)、廣川王祖母太妃侯(景明四年)、輔國 將軍楊大眼(無年月)、洛州刺史始平公的兒子比丘惠成(太和二十二年)、比 位論文 丘怯生(景明四年)、魏靈藏薛撞紹(無年月)、孫秋生劉起祖(太和十七年) 選 等達官顯貴及地方官吏。它規(guī)模宏偉,在北魏 , 其開鑿時間主要歷經(jīng)孝文、宣 理圈 武、 孝明三帝。龍門西山的賓陽洞, 是龍門石窟中繼古陽洞之后開鑿的第二大 , 窟,造像藝術風格雖然也是富麗堂皇,但由于工程問題及朝廷政治斗爭影響, = 在當時并沒有能夠成為北魏王室貴族造像發(fā)愿的主要場所,其中的造像記,也 7一北鑰造像記書法研究 同龍門其余洞窟里的造像記一樣, 多是正光以后的普通民眾所為。 洛陽是當時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中心,它的地位、身份是得天獨厚、無與 倫比的,人員往來非常頻繁。龍門石窟的開鑿, 一方面引來全國各地的人來此 造像發(fā)愿,另一方面他們又將在此感受到的造像發(fā)愿之風帶回到全國各地,從 而使陜西涇陽、富平與河北正定、山東、山西的有些地區(qū),也受到了洛陽地區(qū) 造像以及造像記藝術風格的輻射,許多造像記的書刻風格與同時期龍門石窟的 造像記風格有共通之處,如陜西涇陽的 《張相造天尊像記? (513) 、 《崔永高等 三十六人造像記? (523) 、 《郭主主洛等造像記? (526) 、 陜西富平的 《樊奴子造 像記? (532) 、 ;可北正定的 《道山造像記? (541) 、 《李顯族造像碑? (542) 等 逢 與龍門石窟的民間造像記風格十分接近。 成華 由于北朝佛教的廣泛傳播,所以,除了河南洛陽地區(qū)以外, 在河南洛陽以 外的其他地區(qū)如陜西、山東、河北等地也留下了許多造像記。 因為各地文化積 淀和宗教信仰的風尚不同,以上所列各地的造像記又保持了各自的地域特色。 (關于造像記的地域風格本文將在《造像記的地域風格》一節(jié)中作詳細分析) 二、 北朝造像記書法 (一)北朝造像記的書寫與刊刻 造像記的書寫者不同于北朝的基志和碑喝,也不同于佛教寫經(jīng)。墓志、碑 喝多為貴族官僚所設立,一般都由當時的書法高手所書。佛教寫經(jīng)由專門的寫⑨ 歷屆書法 經(jīng)生書寫,這些人多為政府所養(yǎng)(早期的佛教寫經(jīng)多如此,但隨著民間寫經(jīng)的 專業(yè)碩士 盛行以及寫經(jīng)的商品化,北朝出現(xiàn)了許多民間寫經(jīng)者,不排除他們中的一些人 學位論文 也參與了造像記的書寫)。造像記的書手層次相當復雜,有寺院僧尼,有邑義 選 團體成員,也有當時的書告能手和普通俗眾。從上面提到的北魏太和以前的十圈 圈 幾品造像記的記文中可得知, 早期的造像記并未引起社會上層統(tǒng)治者的關心, 幾乎沒有政府、貴族的參與,多為當時社會普通佛教信眾個人或邑義團體所為。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大量的王公貴室也參與到造像記中。雖然當時可能已出 現(xiàn)了造像記的專業(yè)書手,如《比丘惠成造像記》署名為朱義章書, ?孫秋生等 8一北 造像記》署名為蕭顯慶書,即出資者不一定參與書寫,但隨著佛教的泛濫和佛朝造像 教造像的繁盛,不排除他們中有人直接參與到造像記的書寫中,這種情況也造 記書 成造像記的書寫水平高低不一。法研究 造像記的刊刻者大部分應為北朝"百工"之一的"石工"所為。他們刊刻 水平較高,但絕大部分人不識字。這些石工社會地位極低,世f專家業(yè),終身伏 石勞作,不準讀書,不得改行,不得踏入仕途。北魏對"百工"的管制極為嚴 厲,如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 (444)正月庚戌曾下詔書"自頃以來,軍國多事, 未宣文教,非所以整齊風俗,示軌則于天下也。今制自王公以下至于卿士,其 逢 子息皆i旨太學。其百工伎巧,騎卒子息,當習其父兄所業(yè),不聽私立學校。違 成華 者師身死,主人門誅。" ( 7 ) 而且 , 這些掌握專業(yè)技藝的 "百工" 經(jīng)常隨著國家 的需要到處遷徙,如《魏書》卷九《肅宗紀》第九詔曰"北京根舊,帝業(yè)所 基,南遷二世,猶有留住。懷本樂故,未能自遣,若未遷者,悉可聽其仍停, 安堵作業(yè)。六睹術藝,應于時求者,自別征引,不在斯例。"這些"百工伎巧" 也多成為戰(zhàn)爭移民的主要對象,如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 (439)滅北涼,將 涼撲H僧徒三千人,宗族、吏民三萬余家遷到平城,其中不乏有在石窟修禪的高 僧和擅長雕造佛像的工匠:道武帝擊敗南燕慕容德,于天興元年 ( 398 )正月, 徙山東六州吏民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萬口,以充京師。在 這次戰(zhàn)爭移民中,"百工伎巧"近乎占了三成。 根據(jù)造像的幾種形制,造像記可分為石窟造像記、單體造像記和造像碑 記,它們的書刻情況也各不相同。 石窟造像一般先在洞窟內(nèi)將佛像刻好,由功德主認捐后再補刻題記。石窟 造像記一般書刻在石窟洞壁上,造像記施作者只能面壁書寫和刊刻,有些在窟⑨ 歷屆 頂部位的要仰身書刻。書丹者和刊 書法 刻者俯身操作容易,而立身或仰身 專業(yè) 碩 士 操作困難 , 所以書刻石窟造像記對 學位皇 于書刻雙方難度都比較大。造像記 島圈 的刊刻一般都是雙刀刊刻, .為保證 美觀 , 使行列整齊,書手或刻工一般 圈 會在書刻前將石面磨平, 并在石面 上刻畫好棋桿方格。 刻在顯著位置 , 或為王公貴族書刻的造像記作品 , 9一北 一般書刻都較好。但如果造像記所 朝造像 處位置不顯眼或為普通信眾刊刻的 記書法研究 造像記作品, 一般書刻水平比較差。 如龍門石窟的《鄭長獻? (圖 3 ) 、 《侯 太妃為賀蘭汗》、 《馬振拜》三品造像 " 與 霄\'膊;: 4 : .. " 記書刻都不好,原因是它們位于古 ‘價叮 叮\'-\' " .‘ " 陽洞洞窟的頂部, 一方面書刻本身 圖 3 鄭長獻造像記 相對困難,另一方面,因不便驗收查看,書刻手也容易產(chǎn)生馬虎的心理。其他 逢 如龍門石窟中許許多多普通信眾以及來往過客的造像記,書刻也普遍不佳,主 成華 要原因是普通信眾多不識字,造像記的刊刻又在造像之后,往來過客一般也等 不及看, 書刻者料想造像的施主無法注意其書刻的優(yōu)劣。 單體造像多為家庭供養(yǎng),所以其體積一般不會太大, 單體造像記,通常也 只能在佛像的底座或背面書刻。 因為單體造像體積較小 , 施作者可以將其放倒 書刻,書刻完成后多置施主家中,所以施作者在操作時比書刻石窟造像記方便, 態(tài)度也認真許多,如山東地區(qū)的一些單體造像記書刻就非常出色(下文也將作 進一步的研究)。 造像碑記從體積上講, 等同于普通的碑刻。施作者既可以將其放倒書刻, 同時又有足夠的空間進行章陸布局。另外,造像碑刊刻完畢,一般置于佛寺或 其他公共場所,施作者的書刻水平也受到重視,所以除了陜西地區(qū)的一些道教 造像碑, 其余造像碑的書刻絕大部分都很精美。 北朝時期,由于佛教信仰的泛濫,佛教造像也變得商品化。造像記處于佛⑨ 歷屆書法 教造像的從屬地位,人們在造像記中時常忽略對書刻藝術美的追求。龍門石窟專業(yè)碩 留存下來的三千多品中,有許多造像記書寫、刊刻情況比較粗劣。士學位 前文說過,佛教亦稱象教,它提倡信徒廣為造像。為滿足社會廣大信眾的論文選 要求, 社會上涌現(xiàn)出許多從事佛教造像雕刻、專業(yè)開鋪經(jīng)營佛像的人,他們將圈 圈 石料加工鑿磨,先把高浮雕的佛像和線刻施主肖像刻好,再按佛徒的不同要求, 進行雕刻后出售,他們根據(jù)捐資者捐資先后刊刻題榜姓名和造像記。由于普通 的功德主只關心在佛像周圍刻上姓名和祈愿文字,并不在乎書刻的優(yōu)劣,佛像 m 經(jīng)營者只注重雕像的商品價值,對題記文字內(nèi)容的書寫與刊刻只看作是對功德「北 朝 主的應付,致使許多造像記書刻后無人檢核,字跡拙陋,如《鄭長獻》書刻草 造 像 率雜亂,錯漏宇較多,還有不少漏刻的筆畫。在佛像經(jīng)營者和功德主對刊刻兩 記書 法 不關心的情況下,書手的文字水平與刻工的刊刻水平就會直接決定造像記的藝 研究 術價值。 商品化造成粗劣的書風也體現(xiàn)在北朝民間佛教寫經(jīng)書法中。魏晉時,佛教 譯經(jīng)之風盛行,譯出的經(jīng)典即大量抄寫以供傳播。寫經(jīng)不能草率,草率就不虔 敬。寫經(jīng)有一定的格式,即是先畫好烏絲欄,每紙的行數(shù)、每行的字數(shù)(最常 見的為每行十七宇)都有一定規(guī)格。抄經(jīng)的人大多為寺院僧尼和以抄經(jīng)為業(yè)的 逢成華 經(jīng)生,這些人一般是看不到名家真跡的,他們習書的范本就是前人抄定的經(jīng)卷。 抄寫時以舊的經(jīng)卷為底本,照式抄寫,不摻入己意。寫經(jīng)者不一定深諳佛教, 但官府抄經(jīng)多用僧人來校,異體字很少。官府抄經(jīng)經(jīng)卷十分整齊,涂字改字微 乎其微。抄經(jīng)的速度要快,故寫橫國都是尖鋒起筆,不用回鋒,收筆處重按, 轉(zhuǎn)折處多不提筆轉(zhuǎn)換筆鋒,而是略作頓駐后再轉(zhuǎn)鋒,以取勁疾。當時已流行"供 養(yǎng)經(jīng)",即出資雇人寫經(jīng),以為修行、利益眾生之事。官府寫經(jīng)生由政府供養(yǎng), 官府寫經(jīng)也接受社會人士贊助。隨著民間寫經(jīng)要求的人數(shù)增多,寫經(jīng)逐步變 得商業(yè)化,北朝時期,專業(yè)寫經(jīng)手開鋪經(jīng)營的情況也十分普遍。寺院是重要 的寫經(jīng)場所,店鋪多集中于寺院附近,交通要道上往往有抄經(jīng)換錢者。隨著 寫經(jīng)商品化程度的加劇,民間寫經(jīng)的書告一般也很粗劣,同官府寫經(jīng)相比有 較大的差距。 北朝造像記書刻方面存在的這些情況,直接影響了造像記的書陸風格。雖 然有一部分作品相當精美,但絕大多數(shù)北朝造像記刊刻十分草率。以龍門石窟 的造像i己為例,一般字跡模糊,缺損、漏刻筆畫較多,即使在龍門二十品中也⑨: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 存在這個問題,如《鄭長獻造像記》、《趙雙哲造像記》、《侯太妃為賀蘭汗造像 記》等就存在許多漏刻筆畫的現(xiàn)象。有的造像記甚至漏刻字句,如《邑主造像 碑》中,碑空八字未刻,以及《八瓊室金石補正 ·龍門山造像九十八段)}中《請 信女高題記? ,記文似有未完之跡。為追求速度,刊刻時刀陸簡單,刊刻者并 不著意刻畫出書丹筆意,只以簡單的輪廓表現(xiàn)字的筆畫,少數(shù)刊刻者還以單刀 盟國 鑿刻。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與北朝造像記書刻手、以及 與造像記商品化有關。 (三)北朝造像記書法風貌 H←北朝造像 太和改制是北朝造像記書風的重要分水嶺,太和改制前,造像記書住處于 記書法研究 隸書向楷書的過渡期,結(jié)體半隸半楷,筆撞上隸楷模雜不潔,總體成就不高。 太和改制以后,造像記書風為之一變,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造像記取得了突 出的成績。后來,隨著民眾宗教信仰的狂熱,造像記數(shù)量的明顯增加,造像記 的書陸風貌有了大幅度的改觀,關中、中原以及山東地區(qū)的風格爭奇斗艷。 1.從早期的南北隔斷到后來的南風北被 逢成華 南北朝時期書法承繼著魏晉的傳統(tǒng),在南北兩地分流而行,相比較而言, 南方書法的發(fā)展比較順利,井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而北朝因社會動蕩,書蓓的 發(fā)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出現(xiàn)了停滯倒退的局面。所以整個北朝,前期書風水 平低下,中后期由于南風的吹入 IB],書陸有一定創(chuàng)新,致使風格多樣,整體水 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與北朝相比,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在南朝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中占有決定性比重,由于農(nóng)業(yè) 經(jīng)濟自身固有的特點,南朝社會相對北朝來說,具有更大更強的穩(wěn)定性,傳統(tǒng) 文化更能夠得以傳承和發(fā)展。晉室南渡之前,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都在 中原地區(qū)。晉室南搜后,使得中原士族大批南下,逐步取代了土生土長的南方 士人,而他們又以正統(tǒng)的身份與中原較高的文化使南方士人趨之若鶯,競相效 仿。另一方面,雖然南北分治,北方不斷南征,南方的北伐屢遭挫折,但總的 來說,南方政權仍保存了一定的實力,北朝政權尚無力輕易消滅南方政權,使 南朝社會形成了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加上江南特產(chǎn)豐富,人杰地靈,也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 使得社會文化得以進一步向前發(fā)展。南北對峙之際,南朝的經(jīng)濟文化仍沿著晉 代的道路發(fā)展傳承下去,所以其書?去水平也沒有停滯不前。東晉以來,南朝書 位論文選 家極多,王氏父子強勁的新研之風使二王繼索、衛(wèi)之后成為南書之祖,書學傳 授直至宋齊梁蘭朝。 酣酣 拓跋部本是塞外游牧民族,畜牧持獵經(jīng)濟在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中占有極其重要 睡 的地位。北魏初期,拓跋部入主中原時,雖然原先的中原地區(qū)是封建經(jīng)濟和文 化發(fā)展較高的地區(qū),但經(jīng)過百年的戰(zhàn)亂,早已使這一地區(qū)土地大片荒蕪,人民 U 流離失所,戶口損艷過半,農(nóng)業(yè)基礎遭到極大破壞,經(jīng)濟凋敝。雖然在其勢力「北朝 造 像 和疆域逐步向南擴張的過程中 , 也逐步出現(xiàn)了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成分 , 政府對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 也越來越重視,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在國家經(jīng)濟中的比重也有所提高,但北魏前期,畜牧 記書 法 件獵經(jīng)濟仍然占有極其要的地位。除此之外,戰(zhàn)掠經(jīng)濟是北魏經(jīng)濟發(fā)展的又一 研 究 特色。 [ 9]與南朝相比,北朝文化發(fā)展緩慢,且容易受到破壞,致使全民文化水 平提高不快,水平參差不齊。 交往的阻斷也是南北文化水平和風格差異較大的主要原因。由于南北雙方 實力相當,互視對方為敵,都想消滅對方統(tǒng)一全國,造成南北朝的長期軍事對 峙局面。 在戰(zhàn)爭狀態(tài)下, 雙方文化來往受到限制。 [刊] 逢 軍事的長期對峙和社會經(jīng)濟文化基礎的不同,導致了南北朝書撞水平的差 成 華 異。北朝書壇,正如劉熙載《書概》中所言"上推本于漢魏。"在接受西晉書 陸家索靖、衛(wèi)璀書風影響的同時,北朝書怯仍沿著漢魏傳統(tǒng)的老路子緩慢地發(fā) 展著。由于戰(zhàn)爭的重創(chuàng),北朝初期的書家根本沒有條件加速書法繼續(xù)向前發(fā)展。 所以相對南朝來說,北朝的書法比較保守,水平整體不高。北朝政權雖然比較 重視漢文化的傳承, 但他們尚無力顧及漢文化的發(fā)展問題, 在戰(zhàn)爭與政治的刀 光劍影中,北朝書家力所能及的舉動便是如何使自己擁有一定的書寫水平,而 又不失漢魏的書在去遺風。包世臣在《藝舟雙樨 ·歷下筆譚》中曾經(jīng)指出"北 魏書, ?經(jīng)石山谷大字》、《云峰山五言》、《鄭文公碑》、 《刁惠公志、》為一種,皆 出《乙瑛?,有云鶴海鷗之志; ?張公清頌? (即張猛龍j青頌碑)、《賈使君》、《魏 靈藏》、 《楊大眼》、 《始平公》等造像為一種,皆出 ?JL羨)),具龍威虎震之規(guī)。"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北朝的書家也就缺乏將書陸創(chuàng)新并整體推向前進的背景。 就造像記書法而言,早期的南朝書陸始終走在北朝的前面。 現(xiàn)在留存的北魏早期的造像記數(shù)量不多,從能夠見到的各品佛教造像記來⑨:2 看, 時間跨度雖然較大 , 但他們風格十分相似, 結(jié)體扁闊, 左右氣勢平衡, 轉(zhuǎn) 2 折處方整,橫、撇、捺畫收尾時出鋒上揚,用筆逆入平出,提按較少,隸主主尚 2碩 存,楷勢不足,結(jié)體稚嫩。 書體且見楷告端倪,但總體風格仍具有隸書特征 , 士學位 如《魏文朗佛道教造像碑? (424 ) 、 《鮑篡造像記? (442 年 , 現(xiàn)存 日本。 ) 、 《曹 論文選 天度造像記? (466) 、 《北魏曹天護造石塔題銘? (466) 、 《太和七年造像題志》 圈 (483年 , 現(xiàn)保存在云岡石窟第11 窟東壁上層) 、 《請信女口知怯造像記? (47 1) 、 圈 《劉虎子諸葛洪方山二百人等造塔記? (483) 、 《邑義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像記》 (483) 、 《崔承宗造像記? (483) 等 , 它們代表了北魏前期的造像記書告風格, z 與此期碑喝的風格非常接近。 t 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北魏太和以前的碑喝和墓志十分罕見,碑喝據(jù)記載的主要有: E$ 《太武帝東巡碑? (437) 、 《張善碑? (438) 、 《崔浩碑? (455) 、 《中岳量高靈廟 2 碑? (456) 、 《大鴻薩卿鄭允伯碑? (太和年間)、《華岳廟碑? (碑已俠,有拓本)、 研 究 《南巡碑? (已殘碎)等很少的幾塊。但是,從《太武帝東巡碑》和《中岳音高 靈廟碑》的書法風格看,北魏的碑喝也同樣保持了較濃的隸書意味。《太武帝 東巡碑?, 作于公元 437 年, 即北魏太延三年, 結(jié)體扁方, 隸法猶存, 其中的 "而" 、 歸" 、"武"、"射"、"北"、"歷" 等字尚保有較濃的隸意。 《中岳富高靈 廟碑?,完成于北魏太安二年, 即公元456年, 結(jié)體用筆仍處在隸楷之間 , 風格 逢 奇古茂美, 其中的"配" 、"天\\"主"、"荒" 等字, 筆畫隸意未脫。 成華 北魏太和及太和以前的墓志留存極少(據(jù)金石書籍記載的主要有《魚玄明 墓志? (468) 、 《司馬金龍墓表? , 但 《魚玄明墓志、》 現(xiàn)在早已不存在) , 故我們 無從了解它們整體的書法風貌。 碑喝一般乃國家所為, 墓志多出于皇室貴族之門,普通民眾尚無權參與, 北魏的碑幅與墓志多為名家所作。因魏初重崔、盧之書 , 國家所立之豐碑巨刻 應多出自 崔、 盧 , 如 《太武帝東巡碑》 有可能就出 自崔浩之手。 崔 、 盧二家累 世顯宦,又為書在去世家,據(jù)陳思《書小史》云"后魏崔悅,字道儒,清河東 武城人。善草隸, 與范陽盧i甚井以博藝齊名,故魏初重崔、 盧之書。盧詛傳子 盧恒, 但傳子遵z 崔悅傳子潛, 潛傳子宏, 世不替業(yè)。 " {(魏書》卷二十四《崔 玄伯傳》 載 "玄伯祖悅與范陽盧i甚 , 并以博世著名, 誰怯鐘撓, 悅怯衛(wèi)璀, 而 具習索靖之草 , 皆盡其妙。" "世不替業(yè)" 的崔、盧書家一般擅長隸書或草隸。 正如華人德先生在 《論⑨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自 魏碑體? ((全國第五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 一文中所言,世不替業(yè)的書風是 守舊的,其楷書應和魏晉時期一樣,帶有較濃重的隸主主。 [ 1I]因魏初重崔、盧 之風,北魏太和以前的造像記書沾也很有可能受到崔、盧之風的輻射。元·陶 宗儀《書史會要》及《書史會要補遺》中列舉北魏書家三十多人,其中崔、盧 二族占了三分之一。崔、盧的書法也影響了當時的書法家,太武帝時尚書郎黎 F 廣就"善古學,曾從吏部尚書請問崔玄伯變字義,又從司徒崔浩學楷,自是家 f專其主去 。 " 雖然崔浩于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 (450 ) 六月被殺 , 崔浩不可能書 M 寫《中岳富高靈廟碑? (456) , 但是其書風受到崔浩的影響是極有可能的 , 因「北 朝 造 為崔浩侍奉道教,與寇謙之關系密切,而《中岳音高靈廟碑》的作者傳說是寇 像 i兼之。 即使不是寇謙之親筆 , 也或許是奉學崔浩之鹽的其他人。 此期造像記的記書法 書風與同時期的碑喝、墓志的風格接近,也正與史書上記載的"魏初重崔、盧陽明究 之風"北朝初期的書法背景相吻合。 北魏前期造像記的書體為隸楷I昆雜、非隸非楷的一種過渡碑版字體,在這 種不成熟的楷字體中尚留有濃重的隸書遺棒。如上文列舉的《朱雄造像記》 (440) 、 《鮑篡造像記? (442年 , 現(xiàn)存 日本 , 書法古拙) 、 《曹天度造像記? (466) 、 《北魏曹天護造石塔題銘? (466) 、 《趙調(diào)造像記? (469) 、 《請信女口知鹽造像 逢成華 記? (471) 、 《太和七年造像題志? (483) 等造像記。 而此時的南朝造像記書法 水平要比他們先進許多,結(jié)體中隸書意味已經(jīng)淡化,楷書的體勢和筆法成分居 多。如《陳又之造像記? (458) 、 《維衛(wèi)尊佛造像記? (488) 、 《王敬則造像記》 (498) 等 , 字體縱長 , 己顯示出成熟的楷書體勢。 北魏前期太和改革尚未施行,社會文化水平相對落后,漢族傳統(tǒng)的書法文 化尚不能在全社會得到迅速普及與提高,同時,南北之間的軍事對峙造成了南 北方文化交流的阻斷,所以,普通民眾的書陸還只能保持在一種陳舊低下的水 平上。再加上碑版書體相對捕后,如楷書在魏晉時早已在日常實用書體中成熟 了,但經(jīng)過了 200多年,它才在南朝的碑文中正式使用,并成為成熟的碑版專 用書體。而此時,行書書體巳趨成熟且多于日常實用書體中,如信札往來文字 中。北朝在魏晉楷書成熟以后,書體雖也有所發(fā)展,但行書并未能取得南朝那 樣巨大的成就,故北朝此期非隸非楷的造像記字體是在不成熟的日常實用楷書 體強烈沖擊下出現(xiàn)的一種短暫的"官"書體。這種短暫的書體,處于新舊之間, 有時竭力模仿日常實用書體或受到日常實用書體一一楷書用筆定勢的影響,同⑥ 歷屆書法 時又受到傳統(tǒng)碑體官書→一隸書字體的影響。 但隨著北朝孝文帝文化改制的最后成功以及南北文化交流的增多,北朝造 專業(yè) 像記書蓓一步步地朝著成熟的楷書體邁進,南北書風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 士 碩 學位論文 雖然太和以后一段時間,南北朝的造像記書風還有一定的差異,如南朝的 選圈圈 《天監(jiān)造像記? (503) 、 《王世成造像記? (506) 等造像記, 體勢纖秀流美, 行 筆迅捷,頗具楷行書趣味和《蘭亭序》風范,與隸楷相參的北朝書風不同。但 隨著南北人員往來、文化交往的逐漸增多,逐漸形成了南朝書風的北被,造像 記的書風在北朝中后期也出現(xiàn)了很大的轉(zhuǎn)變。 北朝早期,由于長期的戰(zhàn)爭對峙,南北人員的交往受到極大的限制,但是 η←北朝造像記書法研究 出于政治經(jīng)濟利益,南北朝之間的人員往來也時常發(fā)生。當時南北交流方住有 幾條途徑: 一是通過商人,為了經(jīng)濟利益,雖然南北戰(zhàn)爭不斷,但南北商貿(mào)活 動仍往來不絕。當時關禁,許多交流多依靠商人,許多佛經(jīng)被商人傳到外域: 二是為了向?qū)Ψ绞竞没蚱渌?, 南北雙方派往對方的一定人次的使臣。 [ 1 2 ] 南 北派出使臣都十分重視其才識,這些使臣多為滿腹經(jīng)論,儀表堂堂、兼屬文便 尺牘,通備文史,聰敏博學,善于遣詞辯理,才華出眾。這種政治上的高層交 流實際上也是一種有力的文化交流z 三是戰(zhàn)爭或動亂造成人員遷徙,如庚信 因出使西魏被留在長安,王褒因西魏軍攻陸江陵被擄至長安,同時被擄的還有 逢成華 王克、劉秀、宗慎等文士。"侯景之亂"前后,南方文化中心衰落,南方文人 紛紛被迫遷往北方,如顏之推、沈重、陸德明、姚察姚思廉父子等人紛紛北往, 他們在異國著書立說,發(fā)揮各自的才華,對北朝文化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對北 朝中后期文化風氣的轉(zhuǎn)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北朝前期,江北維護崔、盧的家怯之嚴格到了連江南的王家新風都不能影 響進來的程度,始終是以鐘、衛(wèi)、索為宗,沒有一句提及二王的話。 [ 1 3]北朝 中后期,隨著南北文化交往的不斷增多,南北文化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康有 為、王國維所列舉的《始興王碑》、《摩鶴銘》類似北碑,而敦煌所出梁《虞思 美造像》和蕭梁草書札,以及北之《高湛》、《法生》等作品的虛和婉麗,正是 南北書法交流的結(jié)果。王褒 [ 14]入周而體兼南北,以及蕭梁草書入北朝,說明 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會,為兩地書風交流發(fā)揮了作用,以瘦硬見長的北朝書 撞,在融合了南方書法的秀麗蕭逸之后,遂開后代隋唐茂密沉雄氣象之先問。 北朝后期,由于南朝書風的北渡,北朝書家開始學習南朝的書法,如趙文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 深等。趙文深,本名文淵,天水人,后周為書學博士,少學楷隸,年十一,獻 書于魏帝。書師王善之,書跡為時所重。據(jù)《周書》卷四十七《列傳》第三十 九記載"當時碑榜,唯文淵及冀f雋而已。(趙)文淵雖夕l、任,每須題榜,輒復 迫之","至于碑榜,余人猶莫之逮,王褒亦每推先之(趙文淵) ,宮殿樓閣,皆 其跡也"。 《述書賊》也提到北周趙文淵與劉珉、趙孝逸等書法家皆學二王。除趙文 深外,北齊、北周還有薛溫、薛慎、柳斟、閻弘、泉元禮、姚元標、濟北人袁 M 買奴、趙彥深、以工書顯的魯郡韓毅、通直散騎常侍張景仁、善行草的趙仲將、川「北 胡 鮮于斯盡、劉逃等一大批書陸家脫穎而出,他們中許多人書陸風格都與南朝書 適像 風相近。(北朝晚期,南風北被的時候,也有一些書法家謹守北派傳統(tǒng),如房記書 彥i兼 I口] 等 )法 研 究 北齊樣短,不久為北周所滅,隋朝一統(tǒng)天下,分離了百余年的南北朝書詮 終于匯合到一起,北朝的這些書居家們,他們的書風也自然趨向融合。在眾多 書家的共同努力下,造像記書t去,與墓志、碑喝一道,共同開啟出一條隋唐北 派書風的發(fā)展道路。 逢成華 2. 造像記的地域風格 (1)以洛陽為中心,河南地區(qū)魏碑體書風的高揚 北魏龍門石窟的開鑿是造像記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早在孝文帝改 革之前,盡管少數(shù)民族君主己意識到漢文化的優(yōu)勢所在,但在社會生活中,漢 文化仍未得到充分重視,書法家境遇在此期間就相當艱難,如《魏書》卷五十 五《列傳》第四十蘭中提到幾人:劉芳"晝則傭書,以自資給,夜則讀誦,終 夕不寢",他"常為i者僧傭書經(jīng)綸,筆跡稱善,卷直以一績,歲中能八百余匹" 崔亮"及慕容白醒之平三齊,內(nèi)遷桑乾,為平齊民。時年十歲,常依季父幼孫 居,家貧,傭書為業(yè)氣崔光"及慕容自晤之平三齊,光年十七,隨文徙代。家 貧好學,晝耕夜誦,傭書以養(yǎng)父母"。 隨著孝文帝將洛陽定為北魏的都城之后,龍門石窟成為繼云岡石窟后的又 一重要的皇家佛教禮拜勝地。 由于孝文改制的成功 , 漢文化在北魏文化生活中 的地位逐步占據(jù)了主要位置;洛陽地區(qū)又為前代的文化古都,先后有東周、東 漢、曹魏、西晉在此建都,民眾文化意識中存有濃重的銘石文化,社會上保留⑨ 歷屆主 有較強的刊刻作]A;同時,洛陽附近的龍 門山石質(zhì)為石灰?guī)r,石質(zhì)堅細,適宜刊刻較 專碩 業(yè) 細微的筆畫。另外,孝文帝遷都洛陽時,不 士學位論文 僅將六宮百官遷到洛陽,而且還將包括"百 選圈圈呵 工"在內(nèi)的其他經(jīng)濟文化建設大軍一同從 平城遷出,那些原本作為戰(zhàn)爭移民的主要 對象"百工伎巧"也成為孝文遷都的對象。 223 如上文引 《魏書 ·肅宗紀》詔曰"北京根 i2t 舊,帝業(yè)所基, 南遷二世,猶有留住。 懷本 E 樂故,未能自遣,若未遷者,悉可聽其仍停 , 在 安堵作業(yè)。六睹術藝,應于時求者,自別征 書法 研 究 引,不在斯例。"所以,那些從涼州、山東 六州等地遷到平城并雕造云岡石窟佛像的 工匠又將參加到洛陽龍門石窟的建造中來。 以上諸多因素造成龍門石窟的造像記數(shù)量 突然增多,書風呈現(xiàn)出全新的面貌。 龍門造像記以龍門二十品 [ 1 6]為代表。 它們是北魏造像記書法藝術中的精品,如 《比丘惠成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 逢z成: 華 像記? (簡稱 《始平公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陽文刊刻,于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 (498 ) 九月十四日造吃。 它結(jié)體寬博疏放, 勢力雄 厚 , 無靡弱之病 , 康有為 《廣藝舟雙樨? t平其書法為 "能品上" 0 ? 長樂王丘穆 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概造像記》簡稱《牛概造像記? (圖 4 ) , 在洛陽龍門石 窟古陽洞北壁,于太和十九年 (495)十一月造吃。體方筆厚,端方峻整。 《魏 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簡稱《孫秋生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 洞南壁,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 ( 502)五月二十七日造吃。書法沉著勁重、厚 道有力,康有為《廣藝舟雙拇》歸其書陸為"沉著勁重"一類。 《魏楊大眼為 孝文皇帝造像記》 簡稱 《楊大眼造像記? , 在洛陽古陽洞北壁 , 刻于景明正始 之際 ( 500- 508) , 書怯渾厚生動 , 峻健豐偉 , 康有為 《廣藝舟雙樨》 形容它 如 "少年偏將,氣雄力健" 0 ?魏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498) , 此品舊簡稱為 《元 i羊造像記? , 書拮流暢逸去 , 用筆趨于圓轉(zhuǎn) , 康有為 《廣藝舟雙樨》 評其書法⑨ 歷 屆 書 為"能品下" 0 ?魏司馬解伯達造像記? , 北魏太和年間 ( 477-499 ) ,書陸方 法 專 業(yè) 折拙秀,有奇趣生!、理,康有為《廣藝舟雙槽》評其書法為"精品上"。其余的 碩 士 學 各品造像記風格與以上所舉的也大同小異,這些造像記書陸的基本特點為端 位 論 文 正大方,質(zhì)樸厚重,剛健有力,峻巖奇?zhèn)ィ浣Y(jié)體和用筆將隸、楷完美地結(jié) 選 阻 合在一起??涤袨檎J為,北碑莫盛于魏, 莫備于魏。他將魏碑分為三大類,其一便是 《龍門造像?,并評其為"方筆之極軌"。他評價魏碑有 "十美", "一日魄力雄 M 強, 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怯跳躍,四日點畫峻厚,五日意態(tài)奇逸,六日精神「北 鑰 飛動,七日興趣酣足,八日骨法洞達,九日結(jié)構天成,十日血肉豐美" [ I飛 康 遠 像 有為將龍門造像記的這些精品書法總而名之為"龍門體"。 記書法 以造像記為主的龍門二十品體現(xiàn)了太和至北魏末隸楷完美結(jié)合的書風,為研 究 后人稱為 "魏碑體"。 魏碑體這一概念、形成于請末,指北魏碑刻中斜畫緊結(jié)、 點固方峻、沉著穩(wěn) 重、方勁樸拙、結(jié)體似隸似楷、將隸書與楷書相結(jié)合的書陸字體,是一種別有 趣味的碑刻書鹽藝術。這種書體主要流行于北魏孝文帝遷洛前后至北魏末 (494 -534) ,代表作為《龍門二十品》和太和景明、正始間墓志,以及《張猛龍碑》、 逢成華 《馬鳴寺根陸師碑》等(關于魏碑體的論述轉(zhuǎn)引自華人德師著《論魏碑體?,?全 國第五屆書學討論會文集》特邀論文)。 由于造像記的書刻不同于墓志,造像記多書刻在天然石壁上,書刻者不可 能像書刻墓志那樣從容和便當,用a以造像記的書刻普遍都不如基志精細。為追 求一種較好的美學效果,書寫者通常會采用最符合生理特點的書寫姿勢,并尋 找一種變化較少而又有一定藝術美感的字體,所以,經(jīng)過一定的摸索和實踐之 后,個別書家脫穎而出,創(chuàng)造出了面貌一新的龍門造記像書泣。同樣, 刊刻者 為克服站立刊刻的缺陷,他們也尋求到一種既快又好的刊刻方法。龍門二十品 這種以體勢向右上傾斜、寬方緊結(jié)、點畫方峻風格為特征的楷書書體也很可能 在當時形成了一種時髦、流行的書刻字體,并一度影響了當時的碑喝和墓志的 書風。由于書刻雙方的共同努力,很快在書刻界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書刻風尚, 并一度在上層書刻界流行起來,魏碑體也因此而成為當時影響較大一的種書體。 太和以前的造像記書風稚拙粗阻,多出自民間書家之手。而龍二門十品多 為王室顯宦資造,不僅造像雕刻完美,風格統(tǒng)一,而且造像記的形制也比較大⑨z歷屆 方氣派,多采用碑刻的形式。文字書寫認真,碑別字少,書寫者有較深的書告 書法 功底,結(jié)體章法上多注重書法美學效果,書寫前都畫有棋怦方格??躺洗蠖?專業(yè)碩 也十分講究 , 一般都為陰刻雙刀斜削,個別的還刻成陽文,如《始平公造像記》 學 士 ( 當然也有極個別的造像記書刊都比較差,如 《鄭長獻造像記?,但那主要是因 論 位 文選 為它處于龍門古陽洞的頂部,書寫者、刊刻者操作時都十分的困難,難免就會 踵 使書刊者大失水準,從而造成了鄙陋的書風面貌)。龍門二十品中除 《孫秋 晴 生造像記》 結(jié)尾署名"孟廣達文, 蕭顯慶書" 和 《始平公造像》 署名"朱義章 :! 書 , 孟達文" 外 , 其他造像記都未注明書手 , 但有一點可以推斷的是, 蕭顯慶 i i M 和他們很有可能為當時的書法高手。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墓志書陸中得到 EE 印證。 太和前后,由于受到漢文化及國家政策的影響,北魏的王公貴族開始重 E 視墓志。據(jù)《魏書》記載: "t召遷洛之民 , 死葬河南 , 不得還北。 于是代人南 Z 迂者悉為河南洛陽人。" [I S] 只有一種情況可以例外 , 即 "其有夫先葬在北, 婦 研究 今喪在南, 婦人從夫 , 宜還代葬" (同上)。由于遠離代北,死后又無法歸葬家 鄉(xiāng)故土,為有朝一日迂葬之便 , 設置墓志之風在北魏上層社會中流行,孝文帝 遷都洛陽后,洛陽、愜師一帶的墓志便大量出現(xiàn)。北魏貴族通?;ù髢r錢雇傭 書刻名家, 為之書刻墓志。 這些出自名家之手的墓志風格高雅, 規(guī)整秀雋, 書 刻都十分講究,風格與龍門二十品很相近,多是粗礦方峻,如《元楠》、 《元僵》、 逢成華 《寇臻》、《穆亮妻尉太妃》 等,其絕大部分作品具有嚴整方峻、斜畫緊結(jié)的魏 碑體風格。從亡F洛一帶的墓志的早期風格與龍門二十品很相近上推斷,那些在 當時以書刻龍門二十品而出名的龍門石窟造像記書刻手,或許同為嚇洛一帶墓 志的書刻手。從造像記的記文中我們也看到,同亡陽各一帶的基志一樣,龍門二 十品的造像主大多數(shù)是王室貴族,他們有條件聘請高水平的書能家為他們服務。 由于洛陽在當時是政治文化的中心,龍門山又是佛教勝地,加上龍門地區(qū) 的山石多為石灰?guī)r構造,石質(zhì)堅細,適宜刊刻細致的筆圃,龍門造像一般為石 雕佛像,且石刻造像記數(shù)量非常多,書法價值較高。所以,龍門造像記除了二 十品之外,尚有五十品 、 一百品之說。但受到南風北被的影響,過了一段時間 , 魏碑體就衰退了。其影響也主要集中在洛陽地區(qū)的造像記(如 ?:ill根四十一人 等造像記?, 524年 , 今藏開封博物館) 和墓志上 (在孝文帝遷都前后至北魏末, 山東地區(qū)的有些碑刻也受到洛陽地區(qū)魏碑體的影響,出現(xiàn)了斜固緊結(jié),點畫方 峻的特點,但受影響的范圍并不大) 。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 (2) 山東地區(qū)造像記書陸所取得 的突出成就 北朝時期,山東地區(qū)的佛教信仰 論d 也十分盛行。 山東地區(qū)的碑刻傳統(tǒng), F 從秦漢時期的始皇泰山刻石開始,源 遠流長。魏晉時代,這里又聚居著許 多豪門大族。雖然永嘉之亂以后,許 多書法名流隨東晉王朝一同遷至江 NZ 左,沒有南遷的豪族中有一部分人追 E 像 隨北方的五胡政權,但仍有許多的文記陰法研 士留在原地,所以,該地區(qū)的書陸基 究 礎相當深厚,造像記書法同樣取得了 \'飛的在μJ產(chǎn)-時,革:征:耐地?汩汩電究\' 較高的成就。 .". ;::J\\ 1: Ji> l~ Ii4\'町叫份量可岳陽升\' ι二伊 在 巳 喝 乞 K件 白號:電 生 \'t i.阜 i!:ll甜 輯L琉;此- 九月 ~ . · 刻于北魏皇興三年的《趙淚造··荊血事 叫問抖,* 拮 ill冉 唔冉現(xiàn)i于 #佛哥ι ,們·,w,何事品栩如 唱王:z=缸且母氣將, 豐4乓三 ;I凍f點措如串"非哥忽也在和-句 號 a 像記? (石在山東黃縣)以及太和七 til 咀 島峙 切花I!U且也也自吁串串 罕 宮6\'.m兵1lI1 . ·宜碎在等參七碼ζ扭P年來安啻 ~.爭UiI.IIi 生\'邊, 年的《崔承宗造像記? (出土于山東 圖 5 曹 望↑喜造像記 逢成華 歷城 ) ,與北魏同期的其他地方的造 像記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差異。它似乎并沒有受到當時盛行的"崔、盧之鳳" 的束縛,結(jié)體和筆陸已較少隸書遺意??逃诒蔽荷颀斨列⒉觊g的一些造像 記,如 《孫保悟造像記? (518 年 , 在山東臨淄 , 圖 5) 、 《張寶珠造像記? (525 年,在山東益都)、 《曹望悟造像記? (525年 , 在山東臨淄 ) 、 《帥僧達等四十人 造像記? (526年 , 在山東l陸淄 ) 、 《臨淄六十人等造像記? (527 年 , 在山東臨 淄)、《王僧歡造像記? (528年 , 在山東歷城) 等 , 也很少受到龍門魏碑體書風 的影響。 尤其是《曹望懵造像記? , 書刻{具美 , 勝過龍門二十品 , 楷書水平已達 到了相當高的成就。 刻于東魏興和二年 ( 540 ) 的《馬都愛造像記? (在山東淄 博,圖的,字體為正書,拓片僅高 1 1厘米,寬 80厘米,但書刻有 1 80余字, 令人贊嘆不已。全文用筆圓潤,刊刻精細,頗具魏晉時二王楷書風韻。 山東地 區(qū)少石窟造像,多家庭供養(yǎng)的單體小型石造像,因此可以推斷, ?馬都愛造像 記》大概位于這種小型單體石造像的底座或像背上。因為這種小型家庭供養(yǎng)像 是可以活動的,書刻時可將其放倒,施作時就能夠進行精雕細琢。山東地區(qū)發(fā)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 戴~.:- LilJa醒:韁理E量組理撞噩擎擎鍾疆描型理羈噩噩疆噩噩噩噩疆噩擅踵噩噩瞌 噩副回回·耀軍由暈目sl\'.>:l睦王ailS,雨隅~~菌lrt,ll€~噩噩噩~畫畫缸茵茵畫畫司匾困..Will噩噩函噩噩噩囂噩黯--圃噩噩噩. E矗,- … 哩.\'"描但~~n翼理...‘-陳后卻E章,雪\'畫畫.--.苦---竅\'國市罰~lil~.i;j授,.院第-畫...萄-‘=-面_JlI"~臼.-.程… 畫自…團- 士學位論文選噩瞌 L幽幽~監(jiān)\'-!i<咱國-‘回匾矗當...畫",,\'"陽氣-跚跚 \'I~~;;…-~在""\'且..c;o~\'fj面…田-...zl~坦--自--畫\'旨E圄 圖 6 馬都愛造像記 蛐 刀←北胡 適像記 書法研究 圖 7 陶長貴造像記 現(xiàn)的刻于單體小型石造像的造像記還有很多,如《劉目連造像記? (543年 , 在 山東臨淄)、《路文助造像記?(544年 , 現(xiàn)藏山東省博物館) ,雖為普通百姓家 庭供養(yǎng)像,但書刻手將書陸的筆意充分表現(xiàn)了出來。由于東西魏以后隸書碑刻 逢成華 之風又有所流行,山東地區(qū)造像記中也有一部分隸書作品,多見于造像碑記, 于小型單體造像記中極少出現(xiàn) , 所以該地區(qū)的隸書造像記不多 , 只是個別的筆 畫受到隸書筆怯的影響而己,如《張景暉造像記?(554年 , 在山東益都) 、 《劉 道景造像記? (需要指出的是, 有些造像記中"一"的寫怯有些特別,通常寫 成"乙",使人誤認為是隸書)。 北齊天寶年間以后,山東地區(qū)的造像記如《陶長貴造像記?(556年 , 在山 東益都,圖7)、《慧承造像記? (560年 , 在山東長清五峰山 ) 、 《智念造像記》 (560) 、 《許{雋蘭十人等造像記? (561) 、 《靜深造像記? (570年 , 在山東益都) 、 《傅丑傅圣頭姊妹二人造像記?(572年 , 在山東諸城, 圖 的 、 《張思文等造像 記? (577年 , 在山東諸城) 等 , 同洛陽 、 關中地區(qū)的造像記書告風格迥異, 筆 墨酣足,楷怯自然。特別是《陶長貴造像記》和?智念造像記?,兩者書刊水 平相當高超,似乎出自同一人之手,筆畫流麗,結(jié)體內(nèi)緊夕|、松,筆勢活潑動蕩, 與南朝二王書風遙相呼應。⑨ 歷屆 書法專業(yè)碩 士學 位論文選噩噩 圖 B 傅丑傅圣頭姊妹二人造像記 刀「北朝造像記書法研究(3) 陜西地區(qū)道教造像碑書蓓的獨特風貌 陜西關中渭河兩岸是國內(nèi)造像碑遺存最多的地方,有兩三百塊,它們與關 中地區(qū)道敦的流行有關。北魏時期,關中居住著三國時期從漢中遷徙到長安三 輔地區(qū)五斗米道的后裔,出現(xiàn)了世奉天師道的豪族大姓,如寇i兼之所在的寇氏 家族。按道敦的道義,道教原本不重塑像,但是,隨著北朝佛教造像的盛行, 為與佛教力量抗衡,道教也開始造像。道教造像碑記與佛教造像碑記的區(qū)別之 處在于文辭和書怯兩個方面。道教造像碑的文辭雖旨在闡述道教教義,但是, 在發(fā)愿文中往往摻雜佛教用語,如《姜篡造像記? (565) , 文中雖曰 "造老君 逢成華 像一軀",在隨后的發(fā)愿文中又出現(xiàn)"長超八難"、"邊地三途楚毒,俱辭苦海" 等佛家用語。在書怯方面,佛教造像碑記同石窟造像記、單體石造像記的風格 相近,多為楷體,書寫、刊刻都比較認真,而道教造像碑記的宇體一般比較滯 后,多為隸書體、隸楷雜操j昆合體。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可能與陜西地區(qū)道碑多置 于潔凈荒僻之處、 道教追求神秘化等因素有關 , 如《魏文朗佛道教造像碑? (424 年,藥王山博物館藏)為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有紀年的道教造像碑記中年代最早的一 品,書陸古拙,其結(jié)體自然、隨意,用筆方中有圓,柔中寓剛,帶有無拘無束、 自由率性之風。施作者書刻前也畫有棋抨方格; ?姚伯多道教造像碑? (496 年,藥王山博物館藏,圖 9),書總為隸書,用筆老辣,具有篆書筆意,可看得 出書者有較好的書怯功底; ?劉文朗道教造像碑? (496年 , 藥王山博物館藏 ) , 結(jié)體扁鬧,個別筆畫筆勢稍弱,但總體上繼承了漢隸的遺風。除《張亂國道教 造像碑? (514) 、 《張安世佛道教造像碑? (518年 , 藥王山博物館藏) 的書刻水 平較差以外 , 陜西藥王山博物館收藏的其余各品道教造像碑記, 如 《楊阿紹{弗 道教造像碑? (500) 、 《馮神育道教造像碑?(505) 、 《椅雙胡道教造像碑?(520) 、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醺瞌 蛐 n←北胡適像 記書法研 究 圖 9 姚伯 多道教造像碑陽 逢成華 《錯麻仁{弗道教造像碑? (521) 、 《王守令佛道教造像碑? (518-520) 、 《仇臣生 造像碑? (524) 、 《龐雙{弗道教造像碑? (527) 、 《辛延智佛道教造像碑? (548) 、 《韓蘭德道教造像碑? (561 , 圖10) 等 , 時間跨度雖有五六十年 , 但它們的書 陸風格保持統(tǒng)一,結(jié)體出于隸楷之間,用筆帶有篆隸風味。在渭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 這批道教及佛道教造像碑記,雖非名碑巨制,但個個生機勃勃,天真可愛,深 深地烙上了道教文化的特色。 除關中渭北地區(qū)的道教造像碑記外,陜西地區(qū)還有一些佛教造像記,但他 們并未像這些道教造像記那樣形成了很強的地域風格,本文不作多述。 (三)北朝造像記的歷史地位 j青代以前 , 造像記在學術界的地位很低 , 主要原因是造像記文字鄙陋 , 文 辭大都千篇一律,且多言浮屠無稽之語,從金石學的角度看價值不大,如歐陽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 修《集古錄跋尾》卷四中所云"余所集屬,自隋以前碑志皆未嘗輒棄者,以 其時有所取于其間也。然患其文辭鄙段,又多言浮屠。獨其字畫往往工妙,惟 后魏、北齊差劣,而又宇陸多異,不知其何從而得云,遂與i者家相庚,亦意其 夷狄昧于學問而所傳說謬爾。" 噩 噩 北朝文字一個最突出之處便是紛繁蕪雜的別字,造像記中的碑別字更是比 比皆是,它影響了人們對造像記書法的價值評估。 由于北朝造像記大量的出自下層平民百姓之手,他們書寫水平相對較差, 故產(chǎn)生別字的可能性更大。川北朝造像記中的碑別字與北朝時國家頒定的千 M「北 余新造字也有關系。南北朝時期,由于中州多年板蕩,戎狄交侵,生靈涂炭,朝造 像 文字受到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各地的文字使用情況相當混亂,替?zhèn)蜗鄬伲癖娙我?記書法 造字。正如《顏氏家訓·雜藝篇》所云"北朝喪亂之余,書跡鄙陋,加以專研 究 輒造字 , 提拙甚于江南。 乃至百念為憂, 言反為變 , 不用為罷 , 追來為歸 、 更 生為蘇、先人為老、如此非一,遍滿經(jīng)傳。"為了改變文字使用中的這種錯亂 不堪、以說傳ift狀況,北朝政府不得不頒布新定標準字體?!段簳肪硭纳稀妒?祖紀》第四上載"初造新宇千余……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頒上遠近,永 為楷式。"掌握政權的鮮卑民族雖然十分重視漢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但北朝民 逢成華 眾畢竟是由眾多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在短暫的時間內(nèi)人為地融合在一起的,整個社 會的文字書寫水平不可避免地下降了,再加土國家在文字統(tǒng)一方面又缺乏作為, 或者說國家沒有及時出臺行之有效的文字政策,反而造成了整個社會別字橫生 的狀況。 雖然北朝造像記中的碑別宇十分蕪雜,但正如啟功在為秦公輯 《碑別字新 編》所作序中所言"吾于此又悟,文字草乳,生生不息,欲求其一成不變,其 勢實有不能者,但使輪廓可錄,縱或點回移易,亦不難推繹而識字。"北朝造 像記中的別宇仍有一定的書法價值,其楷書別字,多出于隸書,個別出于甲骨 文、篆書,雖有點畫之微,亦有所本,不盡出當時所造。文詞鄙淺的北朝造像 記還體現(xiàn)出北朝人對于文字與書陸的一種無拘無束的創(chuàng)新精神。如在山東鋁野 石佛寺造像碑里,較多地使用了別體字和變體字,個別字還沿襲應用了小篆的 筆畫結(jié)構,表現(xiàn)出北齊文化借古創(chuàng)新的時代風格和地方特色。 清代以前,北朝造像記書怯在學術界的地位很低。雖然北朝社會的王公貴 族、官吏將帥、高層僧尼中的有不少人也參與了佛像的雕造及造像記的書刻,⑨ 歷屆 出現(xiàn)了許多杰出的造像記書作,但這些作品的光華被數(shù)量龐大的來自社會下層 書 法 的鄙阻書作所掩蓋,造像記書怯始終以粗劣不堪的形象出現(xiàn)在學術界。如平步 專業(yè) 碩 士 青( 1833一1896) 在 《霞外孀屑》 中有 "北朝造像不要學 , 楷書不可寫古字" 、 學位 "匠人好模北魏殘碑,及新出造像"、"至今日而益盛,甚至取造像惡札而臨摹 論文選 之,亦豈真得民襲遺法乎? "等等議論。 [20]有許多學者視其鄙阻而不予著錄, 疆圈 歐陽修 《六一題跋》、武億 《授堂金石跋》及王祠 《金石萃編》、葉奕苞 《金石 錄補》、武樹善 《陜西金石志?,雖然提到造像記,但他們都對造像記持鄙夷的 態(tài)度,這嚴重妨礙了學者對造像記書法的進一步研究。中國書能藝術在清代以 前, 一直走著名家精品的高雅藝術路線,而造像記書寫鄙陋,刊刻草率, 與中 羊北 國傳統(tǒng)書陸藝術的精秀典雅相違背,造像記書法獨特價值的長期埋沒也在情理 朝 造 像 之中,造像記鄙阻不堪的冤名也一直無人洗刷。 記書法 直到清咸同之際,隨著清代碑學的崛起,造像記才得到了一定的重視。 研究 "迄于咸同, 碑學大播,三尺之童, 十室之社 , 莫不 口北碑寫魏體, 蓋俗尚成 矣。 " [ 2 1 ] 阮元在 《南北書派論》 、 《北碑南帖論》 中 , 極力抑帖尊碑 , 包世臣 的 《藝舟雙樨》專記碑學之長。 康有為是重視造像記書法的第一人,在 《廣 藝舟雙槽 ·十六宗》中, 他說到"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xiāng)兒女造像,而骨血 峻巖 , 拙厚中皆有異態(tài) , 構宇亦緊密非常 , ……故能擇魏世造像記學之 , 己能 逢 自 寫矣。 " 成華 北朝造像記是書法藝術的寶庫,它為我們保存了北魏時期不同階級階層的 書邑手跡,為我們正確認識中國書法發(fā)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造 像記書蓓的其全新的風貌、龐大的數(shù)量,給書壇帶來一股強勁的清新風氣。為 清代碑學的崛起提供有力的支持,也為近代書法的創(chuàng)新樹起有力的大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歷史上, 由于豪族門閥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權益的壟 斷,也產(chǎn)生了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那些出自工匠和民眾之手, 意味濃郁、 生 機勃然、 天真可愛、率性隨意的造像記的清新之風不可能受到足夠的關注,其 返瑛歸真的無窮興味與奇異霸悍的質(zhì)樸美境界,也不可能得到學術界足夠的挖 掘與發(fā)揚。許多造像記書陸來自于佛教普通信眾之手,用筆方圓兼?zhèn)?,藏露結(jié) 合,形體斜正自由,變化較大 , 古稚拙樸,行款錯亂參差,自然諧調(diào),奇崛活 潑,隨意生機,得天然之趣,與正統(tǒng)謹嚴的碑喝基志風格迥異。 無論在筆法結(jié) 體,還是章法布局上,造像記書居都對傳統(tǒng)書法史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給人以⑨ 歷 屆 書 耳目一新的視覺享受。從我們今天的審美立場上看,造像記是有足夠的藝術魅 法 專 業(yè) 力 , 與中國其他傳統(tǒng)的書法藝術風格相互輝映,給人們以最大的美的享受,亦 碩 士 學 為后代人創(chuàng)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營養(yǎng)及許多有益的啟示。 位 論 文 選 擺 I作者簡介1 逢成華 ,男, 197 1 年門 月 出 生 , 江蘇人 , 現(xiàn)為蘇州大學文學院在職教師 , 職稱為講師 。 1 9 8 9年考入蘇州大學文學院 , 專業(yè)為 中 國語言文學 。 1 9 9 3年畢業(yè) 留校任教 1 999年考取蘇州 M「 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 中國書法史,導師為華人德先生。北朝 2003年考取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為美術考古 , 導師為張朋川造像 先生,目前在張朋川 、 華人德兩位先生的指導下 , 主要從事關于北朝書畫史方面的博士論文記書 寫 作。法研 究 事 明 富有 i1: 逢 以 成 華 品二Y乙 ~~ 裊 3商 晚,J 常⑨ 歷屆民法 【注釋】 [1] ({史記》 卷一二三《大苑列傳)} , 北京 : 中華書局, 1 982年版 , 3165頁 。 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 [2] ({后漢書》卷八十一F ({文苑列傳》 第 七十下 , 北京 · 中華書局 , 1 965年版 , 2652頁 。 [3]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 , 1994年4期。 [4] 但據(jù)已有的資料看 , 今天對造像記的叫法也不盡相同 , 如有 "造f像象銘記 "造像銘 文 [舊5巧] 本文所引用的造像記數(shù)量眾多 , 如無特別注明出處 , 絕大部分來自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 歷代石刻史料拓本匯編)}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年5月第1版。 為方 便起見,凡取自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史料括本t[編》 一書的造像記本文不注明出 處。 η [6] 早期龍門石窟造像記的文風同云岡石窟造像記的文風相同 , 質(zhì)樸為主 , 但心愿的向往多 ←北朝 有夸大其辭的特點, 佛教氣息濃烈。 造像 [7] (北齊〕魏收《魏書》 卷四上《世祖紀》第90頁 , 北京 : 中華書局, 1 974年6月版。 記書 [8] 王褒、 庚信北渡以前 , 北朝人并不了解蕭梁草書 , 他們的北上給北朝的書壇一時帶來了 法研 不小的震動。 究 [9] 所謂戰(zhàn)掠經(jīng)濟即通過戰(zhàn)爭掠奪別人的財富來提高自身經(jīng)濟實力的一種經(jīng)濟方式。 北魏依 靠戰(zhàn)爭掠奪,也確實獲得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史書上關于北魏戰(zhàn)爭掠奪的記載也十分詳細。 [10] 如北朝時期 , 北魏孝文帝曾向南朝請求圖書交流 , 南朝齊武帝考慮了再三 , 最后還是沒 有成功。 [1 1 ] 崔宏 , 北魏書法家 , 生年不詳 , 卒于北魏明元帝泰常三年 (4 1 8年 ) ,陳恩 《書小史》 云 "崔宏 , 字玄伯 , 崔潛之子。 官至更部尚書 , 爵白馬公。 少有俊才 , 尤善草隸,為世楷 逢 模,行押特盡精巧。崔宏自非朝廷文i告,四方書做,初不妄染,故世無遺跡。"崔浩, 字伯 成華 深 , 清河武城人 , 玄伯之子,太祖以其(崔浩)工書常置左右?!段簳肪砣濉洞藓?傳》 云"活既工書, 人多托寫 《急就章)} ,從少至老,初不憚芳,所書蓋以百數(shù),必稱 ‘馮代強以示不敢犯國,其謹也如此。浩書體勢及其先人,而妙巧不如也。世寶其跡, 多裁割綴連以為???。 官至中書令 , 博覽經(jīng)史,玄象陰陽百家之長,無不研精,工草書。" 盧湛,字伯源,范陽人。陳恩 ({書小史》云 "善正書并草,與崔悅齊名,盧i甚法鐘碌,崔 悅法衛(wèi)灌,而具習索靖之草,皆盡其妙,子惶,孫逝,并有書名" "伯源善書,代京平城 宮殿,皆由其題榜" 。崔浩于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 (450年 ) 六月被殺,清河崔氏及與浩 同宗者皆死,和清河崔氏世代有姻親關系的范陽盧氏、 太原郭氏、河東柳氏也被族滅。后崔 盛而盧絕。 [12] 孝文帝在位的三十多年間 , 北魏出使南朝的人次有二十多 。 而南朝各個朝代也允許將使 臣派往北朝。如蕭梁時期,從公元550年到公元556年,出使北朝的使臣46入次。從公元564 年到5 88年的24年間, 梁朝派往北朝使臣共36人次。 [13] 雖然早期就有著名書法家王肅和劉球等人北遷 , 王肅的遠午且是王導 , 與南朝王僧虔有親 族關系,其父王英與王僧虔共仕于南齊武帝。劉慧又是劉茅的侄子 , 王劉二人在北魏也受用⑨ 歷屆書 法 重用,但他們對魏初書壇的影響不犬。 專業(yè) [14] 王褒 , 字子淵 , f良邪臨沂人 , 梁元帝時為南平內(nèi)史 , 釋侍中 , 累遷吏部尚書、 左仆射。碩士學位 后兵敗入長安,為周太祖所重,授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 后遷小司空,出為宜州刺史 , 論 人稱"王司空"。善書,尤工篆隸。梁帝喜其才世,以北都陽王恢之女妻之。據(jù)史書中記 文 選 載 "世宗、高宗并雅好文學,信封蒙恩羊禮L,至于趙騰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 公碑志\'多相請托。唯王褒頗與f信言豐相目i坪苓,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關\'貴游等索然學褒書。文淵之書遂被遐棄。文淵j斬恨,形于言色。后知好尚難反, 亦攻習 褒書,然竟無所成 隸,褒少的姻戚,去來其家,遂相模范,俄而名亞子云并見重于世。 "梁武帝《古今書人優(yōu) n「 劣評}}: "王褒書凄斷風流,而勢不稱貌,意深工淺,猶未當妙。"唐張懷灌《書斷》謂其北栩 造 "工草隸 , 師蕭子云而名亞子云,攝而踩云,相去何遠,雖風神不峻,亦土君子之流也。 " 像 記 [1 5] 房彥i兼 ( 547一毛l升 , 字孝沖。 房玄齡父 , 仕北齊 , 為齊州主簿 , 齊亡歸家。 《隋書 · 書 房i兼?zhèn)?: "(彥謙)善草、隸,人有得其尺牘者,皆寶玩之。"清阮元《南北書派論》謂法 研 究 其"習北派書法,方嚴道勁\'\\ [1 6] fl P?長樂王邱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概造像i2)}、《魏靈藏薛法紹造{象i2}}、《魏楊 犬眼為孝文皇帝造像i2}}、 《魏云陽伯鄭長獻為亡父等造彌勒像i2}} 、 《魏北海王元i羊造像 i2}} 、 《魏高樹造像i2}} 、 《比丘惠成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i2}} 、 《魏一弗為亡夫張 元祖造像記》、《魏安定王元雪去造像i己》、《魏司馬解伯達造像i己》、《比丘道匠造像 i2}} 、 《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像i2}} 、 《魏比丘尼慈香造像i2}} 、 《魏馬振拜造像 i2}} 、 《魏孫秋生劉起祖等造{象i2}} 、 《魏廣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i2}} 、 《魏廣川王祖母太 逢成華 妃侯為亡夫賀蘭汗造像i2}}、《魏比丘惠感造像i2}}、《比丘法生造像i2}}、《齊郡王無話 造像i2}} 0 [1 7] 康有為 《廣藝舟雙櫥 · 論十六宗}} ,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1年版。 [1 8] 魏收 《魏書》 卷七下 《離祖紀}} , 北京 : 中華書局 , 1974年版 , 178頁。 [19] 北朝別字 , 主要匯集在 《六朝別字i2}} 、 《碑別字》 及 《碑別字新編》 等書中 ?金石 萃編》、《八瓊室金石補正》兩書中也多有提及北朝造像記中碑別字?!洱堥T石刻錄》 附有 龍門造像記異體字匯編,以上各書所收集的北朝造像i己碑別字的數(shù)量眾多。 [20] 華人德 《歷代筆記書論)}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 533頁 。 [21] 康有為 《廣藝舟雙椅 · 尊碑}} ,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