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Clark Marlor, The Society of Independent Artists: The Exhibition Record, 1917-1944 (Park Ridge, New Jersey: Noyes Press, 1984), p. 577.
② Betsy Fahlman, “Women Art Students at Yale, 1869-1913,” p. 21.
③ GeorgeHamilton, “John Covert: Early American Modern,” College Art Journal, 12.1 (Autumn, 1952), p. 39.
④ 胡適,《胡適留學(xué)日記》,第一冊,261-263 頁。
無論如何,即使韋蓮司確實是在那年6 月,帶胡適去見識了美國的婚禮。她和胡適真正熟悉起來還是那年秋天的事。胡適第一次用“韋蓮司”這個譯名,并附有她的英文全名,是當年10 月20 日的日記。他記錄他們前一個周六,也就是17 日下午,先沿著凱約湖邊走,走完湖邊的步道以后,他們向東行,一直走到數(shù)里外的艾特納鎮(zhèn)(Etna )以后才回轉(zhuǎn),再經(jīng)由森林居村(Forest Home),走回到綺色佳,一共走了三個鐘頭。當晚,胡適在韋蓮司家晚餐,一直到九點才回家。③從這一天開始,胡適與韋蓮司不但經(jīng)常見面,打電話;而且雖然同住在綺色佳,還互相通信。那年的感恩節(jié),胡適到韋蓮司家吃飯。當晚韋蓮司不在場,因為她已經(jīng)在一個星期以前回紐約去了。晚餐后,胡適回到住的地方,寫了一封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一封“少年維特”式的信給韋蓮司:上星期四夜里,我心里非常悵惘,因為寒風把我窗外柳樹上的葉子全都吹光了,害我不能為妳折下一支柳條,來作為送別的禮物!而且,我也沒有拍下任何照片。我沒有辦法用筆墨來形容,我是如何地珍惜妳這幾個月來——喔,多么短暫的幾個月?。?mdash;—給我的友誼和好意。我不知道貴國的規(guī)矩是否允許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說,她是最能善解其意、最能啟發(fā)他的朋友?如果這句話是不能說的,我認為是這個規(guī)矩有問題。①
① 胡適,《胡適留學(xué)日記》,第三冊,756-758 頁。
② 胡適,《胡適留學(xué)日記》,第三冊,627 頁。
③ 胡適,《胡適留學(xué)日記》,第二冊,428-429 頁。
“柳條”的寓意,韋蓮司是知道的。在感恩節(jié)還沒到,韋蓮司還沒回紐約以前,有一天,他們在街上散步,看見了一株垂柳,胡適告訴她中國古時有“折柳贈別”的做法。心思細膩的韋蓮司,由于即將回紐約,便送給胡適幾張她從紐約公寓窗口拍的秋柳圖,作為贈別禮。②胡適本來想要折下他窗外真正的柳枝,來作他回贈韋蓮司回紐約的送別禮,奈何寒風吹掉了所有的柳葉,柳枝無葉不成美,害得他不能回報韋蓮司“折柳贈別”的詩情和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