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完這本書的時候,已經(jīng)是民國六年二月十日,農(nóng)歷正月十九。趙學謹看完改本,覺得還不是非常滿意,卻又不知道是哪里不對勁。想了一會兒才悟出,自己一直憑著想象改的,這本書的有幾個人物有些過于理想化了,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男主角。他并沒有和武林中人打過交道,小的時候雖然在老家祁縣見過幾個習武之人,但那些人的功夫并不深,更沒有混過江湖,自己那時的年齡也小,實在記不起什么事來。要寫出一個個生動傳神,血肉豐滿、真實動人的人物來,即使不能和武林中人相識相交,也應當親眼見過幾個江湖中人才好。要說見武林中人,卻也不是難事,北京前門到永定門的一段叫做天橋,是打把式賣藝,摞地設(shè)場的地方。幾百上千名藝人在那里表演,其中不乏有身懷絕藝之人。趙學謹想到這里,便穿上棉袍棉馬褂,出門雇了一輛人力車,直向天橋去了。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天橋地區(qū)大致范圍是珠市口以南,永定河以北,東臨天壇,西瀕先農(nóng)壇。民國初年的天橋,熱鬧非凡,游人如織。趙學謹下了車,付過了車錢,一路走過去。只見街上一堆一堆人群的是摞地賣藝的,一間一間葦棚是圈場演出的,推著小車,車上冒著騰騰白氣的是賣京城小吃的,高挑著幌子,伙計在門前迎來送往的是茶社飯店,行人擠擠挨挨,摩肩擦踵,大人喊小孩叫,吆喝買賣的聲音此起彼伏。
“冰——糖葫蘆兒——剛蘸得的葫蘆兒哎……”
“哎――艾窩窩餡好啊?!?/p>
“熱包兒的咧哎――”
“爛乎的哎――云豆糕――”
“這倆大塊了太陽糕……”
“真正兒五香的豌豆黃……”
“多喝多修福堿螺螄――”
吆喝聲中,還不時傳來一陣陣圍場看熱鬧觀眾的掌聲和喊好聲,真?zhèn)€兒是熱鬧非常。
趙學謹看了幾個賣武藝的場子,覺得不甚滿意,沿街繼續(xù)向東走,走了幾步,卻看到遠處一根極高的赤紅如火的柱子直插到碧藍碧藍的天上,如立地擎天一般。那赤紅柱子裝飾華麗,雕著精致花紋,上頂著彩綢、錦緞、響鈴、小旗、流蘇組成的纓絡(luò)寶蓋。從上到下掛了一只迎風招展的長幡旗,形制壯麗,又高又長,上繡一條飛龍。那竿一會兒高高躍起,一會兒前后飄移,伴隨著這支巨竿的舞弄,旗如龍飛,鈴響叮當。
趙學謹知道這是在耍中幡。這些能耍中幡的人,都是當年八旗兵營里的大旗手,個個兒都有一身的硬功夫。最初,耍中幡只是在行軍或打獵休息期間,旗手們?yōu)榻o皇上解悶,兵士會揮舞耍動大旗以博皇上歡心,鼓舞三軍斗志用的。但到光緒末年裁撤八旗,操練新軍,這些人沒了出路,便到天橋靠著耍中幡謀生。老百姓很少見這種東西,乍一見都覺得新鮮有趣,驚險非常,立時便在天橋火了起來。耍中幡從此便在天橋立住了腳。
趙學謹見這個中幡耍得十分嫻熟好看,又比平常的中幡高出一丈,也來了興致,走過去擠進人群。
只見一名大漢把中幡豎起托在手中,前旋后轉(zhuǎn)舞出許多花樣,最后用兩個手指豎立起高大沉重的中幡,惹得眾人紛紛喊好。那大漢把中幡又移到掌上,在移到一只胳膊的肘彎上,猛的將中幡顛起來,中幡從頭頂躍過,跳到另一肘彎上。又惹起一片驚叫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