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盛宣懷鄉(xiāng)試落第回到常州后,重病中的盛隆猶如風中殘燭,盛宣懷在家悉心照料祖父,并趕緊寫信給在武昌的父親,信中寫道:“爺爺近來咳嗽嚴重,胸悶氣短,體力不支,時時昏迷。蘇常名醫(yī)會診,皆言爺爺年事已高,氣血兩虧,猶如油盡燈枯,藥石已難奏效,還是準備后事為妥。兒觀爺爺氣色恐難支持,雙親大人須速回常州,遲則難見最后一面?!苯拥絻鹤邮⑿麘训膩硇?,盛康匆匆收拾行李趕回常州老家。
料理完父親的喪事后,盛康辭去湖北鹽法道任,按清朝的老規(guī)矩奉諱守制,專心做惇宗睦族之事,設義莊、增祭田、建義學、修宗譜。其間許多具體事務都由盛宣懷出面規(guī)劃辦理,絕不讓老父親多操心。若不是后來楊宗濂來函招其入李鴻章幕府,盛宣懷或許就一直在常州當他的大地主了。然而人的一生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契機,令命運徹底改變。
1870年春天,又一個花發(fā)如錦的季節(jié),27歲的盛宣懷應召來到李鴻章身邊,從此走上了一個無比精彩又無比坎坷的人生舞臺。在1876年9月盛宣懷參加第三次鄉(xiāng)試時,他已是輪船招商局的會辦,并著手將湖北廣濟煤礦的開采付諸實踐。就在考試前的半月,盛宣懷還隨李鴻章去煙臺參加了馬嘉理案的談判工作,簽署了《煙臺條約》,所以他匆匆應秋試,結果是又一次名落孫山。在這最后一次嘗試失敗之后,盛宣懷遂絕意科舉,放棄了科舉仕途。
盛宣懷實為一個“武進”式的人才——從武而進身。他這一招非同小可,成就了一大幫子舉人、進士、翰林們都未曾成就、也無法成就的曠世偉業(yè)。巧合的是,常州一地古稱之一即為武進,歷代“武”而“進”的確實不乏其人,抗元名將王安節(jié)、明朝兵部尚書陳洽、抗倭名將唐荊川、湯和、張士誠、方國珍……盛家常州祖宅的邊門開在馬園巷,原先就是明清兩代軍營養(yǎng)馬的地方。盛宣懷也是從“武”而“進”,自從踏入李鴻章的戎幕,他的人生從此步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盛宣懷未能從科舉出身,有人說他是時運不濟,也有人說他是“讀書不成去學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盛宣懷放棄了科舉?盛宣懷注重社會實際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方法,是同以八股時文為晉身之階的科舉制格格不入的,而且越到后來從事企業(yè)創(chuàng)辦和經營時期,就越與科舉一套陳舊制度不相容??酌辖洉?、儒家經典與經營管理企業(yè)、提高產值利潤毫無關系。因此,說盛宣懷因渺茫而捉摸不到的“時運不濟”而放棄科舉,還不如說是革新與守舊、先進與落后矛盾的反映。對于盛宣懷來說,名落孫山并非不光彩的事?!白x書不成去學劍”用在他身上,應該看做是褒義,而不是貶義。棄無用之學,選擇適合自己和時代發(fā)展的道路是明智之舉,是識時務的俊杰。
在19世紀70年代兩次應秋試時,盛宣懷并未把科舉當做重要事情來對待。他以二品布政使銜的四品候補道這一“大員”的身份參加鄉(xiāng)試,堪稱考場上的一大奇景,此時的他專心從事以官員身份辦理工商的實際利益,也沒有精力參加考試。他已經獲得了更為合適的晉身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