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具有“憂患意識”的崇禎皇帝在焦頭爛額的苦苦思索中也沒有忘了那種享受,甭說貴為天子,就是賤為平民,也不妨三妻四妾,至圣先師不是教導過嗎?“食色,性也,人之莫大欲存焉。”他在稍稍“喘過一口氣”之際,在那方面就不免過度了點,于是頭暈眼花,精神萎靡,就想找找大夫。
他不想找那成群的“御醫(yī)”,那些御醫(yī)讀孔夫子的書都讀得迂腐異常了,說一些“節(jié)欲”的屁話,其實,孔老夫子何嘗說過“男人應有幾個老婆”的話?這就是圣人的絕頂聰明之處,他決不會把話說得那么具體,一點回旋的余地都沒有。他的話說的極具彈性,因而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在追求那種歡樂這一點上,他要心安理得,真是找不到一個知音。佛家不用說了,讓他禁欲,當什么“苦行僧”;道家有這派那宗,也都把“節(jié)欲”的調(diào)頭掛在嘴上。東方文化真他媽可惡,沒有一家不指責他的,還是找找西方吧。西方張揚個性,主張放縱,盡情地發(fā)泄,還不是我的知音?
他找的這個洋人叫湯若望,其實并不是一個大夫,而是一個天文學家。他是一個德國人,早年跟隨利馬竇來到中國,用新法改造了郭守敬制作的日歷,很有一點貢獻的。只是因為崇禎皇帝太忙亂了,才讓他此時正在皇宮里擔任著一個閑職。
崇禎皇帝可不比山村老農(nóng),見了“高鼻梁、藍眼睛”就大驚小怪。他是見了世面的,決不盲目地排外。如果不是國內(nèi)的事情特別棘手,讓他須臾不得離開,他還真想到國外去看看呢!現(xiàn)在就只能在宮中容留外國人,湯若望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個外國人幾乎是一見面就博取了崇禎皇帝的好感,不是因為他精湛的數(shù)學計算,而是因為他居然知道紫禁城名稱的來歷。
明成祖當年修筑皇宮的時候,是嚴格按照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概念修筑的,恒星分為三垣,周圍環(huán)繞著28宿,其中紫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蕦m被稱之為紫禁城,就是說,這里是天國世界的中心,應當嚴格保衛(wèi),是“禁地”。湯若望這樣的幾句話,立即讓崇禎皇帝驚為仙人:這個洋鬼子怎么連先祖的心思都知道!不是一個魔鬼,而是一位神仙。
崇禎皇帝和他的古今同胞一樣,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思維慣勢,只要外國人夸獎了幾句祖宗,就“雞毛上天”,美得暈頭轉(zhuǎn)向。最后只好“吊死煤山”。
不過眼下他與這個湯若望倒是發(fā)生了一場激烈的沖突。當然,一開始并不劍拔弩張,崇禎皇帝對“泰西”(西方)的“另類”官員還是“法外施恩”的,他破例地給了湯若望一個座位。
湯若望喜出望外,就未免有點放肆,說話就不再吞吞吐吐了。他已經(jīng)等候了很久,心里有很多很多的話想對這個帝國的最高主宰說,可惜總沒有機會。難道不能上書嗎?他游歷過法國,有著“法蘭西式”的熱情,可惜他只會讀說漢語,要寫,可就得借助中國官員了。不料他剛一開口,就嚇得中國官員渾身都打哆嗦,未等他說完,就連連地說;“罪過,罪過!欺君非圣,大逆不道!罪過,罪過!”
他確實不能理解,眾多的事實就擺在那里,為什么就不能說實話?中國的官員都不是聾子、瞎子,為什么偏偏要裝聾作???
久而久之,他逐漸了解了中國的官場,有了“德國人的狡猾”,他實事求是,卻又非常執(zhí)著,說還是要說的,但不必那么熱情奔放,一瀉無余。他是一個“德國佬”,比法國人更理性一些。所以一見面他還是很有禮貌地說:
“陛下今天招我來,有什么見教呀?”
“把你擱置了太久,今日突然想起你來了。想讓你陪著朕說說話兒。”
湯若望啞然失笑;“真是應了你們中國一句俗話:倒驢不倒架。我還不知道你讓國事纏得焦頭爛額嗎?何必裝出一種悠悠自如的樣子來呢?”
他是一個十分自負的西方人,自詡是“泰西的天才”。在中國混跡了這么多年,不僅漢語嫻熟,而且自信把東方文化“研究透了”。已經(jīng)洞穿了東方“帝王文化”的核心秘密。他的發(fā)現(xiàn)至少有兩條:
幾乎所有的帝王都標榜自己是推行儒家學說的,執(zhí)行的是“仁政”,所以把一個孔夫子不斷地推崇,最后封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在最初的日子里,他也跟著所有的中國人對孔夫子崇拜得五體投地??删枚弥?,他學會了中國話,而且懂得了古文,就要尋找孔子的著作來讀,找了很久,發(fā)現(xiàn)大量的都是“代圣人立言”的他人的著作。真正的先師的著作不過是薄薄的一本《論語》而已。這樣的一本小書,怎么會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他來了西方人的“求異思維”,發(fā)現(xiàn)孔子這個所謂的圣人,只不過是帝王的工具而已。真正的孔子只是一個下了臺的小官吏,他不甘寂寞,就在家鄉(xiāng)辦了一所不在官府注冊的學堂,后來又耐不住清貧,就到處流浪,流浪途中,吃了不少苦頭,就牢騷滿腹,常常發(fā)泄。這些牢騷倒頗有些真知灼見,就讓弟子們收集了起來,這就是那本傳世之書。后來的孔圣人是一個完全被塑造出來的人物,因為他的嘴里念念不忘的是“克己復禮”的口頭禪,而那周禮之中確實可以總結(jié)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被稱做是“三綱五常”的倫理守則來,于是,統(tǒng)治者就開動了所有的全部機器,大肆吹捧,造就了一個中國人“精神上的孔子”。他明白了這一點,再回過頭來看歷代帝王標榜的所謂“仁行天下”,就對一切洞若觀火了。他問;‘哪一個不是法家?哪一個不是崇尚王霸之治?個頂個的是儒家的外衣,法家的實質(zhì)。所有的“代圣人立言”的高級馬屁精都不敢說而已,只有那個荀子例外。
不知為什么,這個湯若望更喜歡荀子例外。
也許就因為荀子更講究“實用”吧。
其實,哪個帝王不對儒家學說采取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就說“國朝”吧,那個定都北京的明成祖,不就因為孟子說了一句“民為貴,君為輕”的話,就被趕出大成殿了嗎?孟子是所謂的“亞圣”,尚且如此,其余又何足道哉?
這個游歷過法國,深受“啟蒙運動”熏陶,又過海漫游英倫三島,對“文藝復興”的遺跡情有獨鐘的人,正是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東方文化的,所以他又有了第二個百思不得其解。
中國歷朝歷代哪個皇帝不標榜自己“禮賢下士”、“虛心納諫”?可讓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一驗證,就會發(fā)現(xiàn)這正是在“演戲”,作作樣子來騙人的,且不說有多少“士”是死在“禮賢下士”的“牧民”者的屠刀之下,就是那些馴服之極的“士”,也只有甘心當奴才的份兒。不是奴才,就是歪才,然而歪才也是異己,至少他們的“腹誹”難以察覺。在統(tǒng)治者看來,這“腹誹”也極其可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讓愚氓之眾都活得明明白白,那就必然的離心離德,那還得了!所有的統(tǒng)治者,概不例外的都要推行“愚民政策”,不愚弄百姓,他們一天也活不下去!
什么“尊重人才”?只是“使用奴才”!真正的人才決不會得到尊重的,因為他們決不會與冒牌人才,其實卻是奴才之輩同流合污的。
“禮賢下士”只能是一句徹頭徹尾喬裝打扮的謊話。
什么“納諫”?中國歷史上有幾個聽得進不同意見的皇帝?甭說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就是有個一官半職的大小官吏,哪個不是“一貫正確臉皮厚”?整個官場里有一條“鐵的法則”:“上”總比“下”高明!要不,怎么能成為“上”呢?官越大,嘴越大;嘴越大,理越多,到了皇帝就把天下的理都占盡了,所以叫金口玉牙,言出法隨,被稱為“圣旨”。哪個敢“抗旨不遵”?只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的份兒。哪里還敢多嘴多舌?
就算有唐太宗那樣的個把“納諫如流”的皇帝,那諫言也有一個額度,就是不能觸及至尊的權(quán)力,稍有冒犯就是大逆不道,腦袋只能搬家。
一條不可抗拒的“潛規(guī)則”:部下永遠不得比上司聰明。
上司絕對不會主動征求屬下的意見,即使屬下比上司高明很多。除非這個上司離了屬下的這條條陳就影響到自己烏紗帽的大小。屬下如果是一個聰明人,他最好是用神不知鬼不覺的辦法,把這個條陳變成上司自己的,那樣就會得到提拔重用;否則就會用不了多久立即滾蛋!才大震主呀!哪個當官的喜歡部下比自己高明?
湯若望不是法國人,不會不顧利害,一味的熱情奔放,直言不諱;也不是英國人,不會只顧利害,一味的紳士風度,緘默其口。他是求實的德國人,說還是要說的,只不過得講究該怎么說而已,當下他就等待著崇禎皇帝開口。
崇禎皇帝開口說道:“朕近來頗感疲憊,究竟是什么原因?”
“無他,房事有失節(jié)制而已。”
“你怎么也這么說?寡人決非好色之徒!朕登基以來,就決心法先王,當一個中興之主。令人費解的是:先王的楷模莫過于周天子,周文王日御十女,有一百個兒子,還得到民謠的贊頌;朕為什么后宮的規(guī)模一再壓縮,反而會在朝野都有微詞呢?這是很不公平的。”
“陛下既然說到了‘公平’,那我要以‘主’的名義說,你僅僅是一個男人,卻擁有那么多的妻子,這才是最不公平的。你們東方文化真是不可思議,為什么一夫一妻的對偶婚在民間比比皆是,在官場和皇宮就走樣了呢?應該是對等的才好。”
“哈哈哈哈!”崇禎皇帝狂笑起來,“難道這有什么不對等可說嗎?要知道,皇帝只有一個,官吏也屈指可數(shù);而美女卻是一茬又一茬出現(xiàn)的。天子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不僅合乎古制,而且也正是你所謂的男女平衡。”
“然而,許多女子的青春就要埋沒在深宮里面了。”
“你這就更近乎胡說了。身為女人怎么能淫蕩成性?她渴望得到朕的寵幸,是因為我有龍種;我肯寵幸她,是因為她祖上積德。我承認我寵幸不過來;但是決不容許有半點的怨尤之心。女人而萌動了這種欲念,就是淫婦!活該背著磨盤沉灣!”
湯若望無話可說。這個睿智的西方人辦了一個大大的蠢事。居然向一個東方帝王要什么平等,豈不是緣木求魚?
湯若望最后是被趕出來的,這是因為他不慎偏離了男男女女的話題。提到了袁崇煥。這下子戳到了崇禎皇帝的肺管子——他不容許任何人提到這個“不祥的名字”,以至于在湯若望走了很久,他還悻悻地想;“我殺錯過什么人?那一個不是罪有應得?那個袁崇煥自持有功,朕看著就很不順眼。敢拂逆天子的眼神,還不是罪該萬死?說什么‘自毀長城’?簡直是夸大其詞!他一個袁崇煥就有那么大的能耐?又不是一個皇帝!天下不能沒有皇帝,除了朕,少了誰都一樣。這不?連那個洪承疇都投降了后金,朕還坐在金鑾寶殿?”
他自負地望著北方,那里似乎平靜了許多。
二
歷史的天空總是變幻莫測的,而且許多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因素相互作用,往往演出許多出乎人們預料的大悲大喜的正劇來。
明朝末年,歷史正在重復著這一進程,正當崇禎皇帝全力應付遼東戰(zhàn)事,讓邊患弄得焦頭爛額之際,原來似乎已經(jīng)絕跡的的流寇卻突然從地下冒了出來。冒的并不是水,而是沖天的大火。要在頃刻之間把一個皇脈延續(xù)了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化為灰燼了。
崇禎皇帝登基以來,就深深為“流賊”所苦,天災人禍,流賊遍地。最大的有兩股,一是“闖賊”李自成;一是“獻賊”張獻忠。兩股都是時起時落,忽而銷聲匿跡,忽而遍地烽煙,令朝廷防不勝防。那個張獻忠本來是接受了“招撫”的,皇帝也給他封了官。豈知“賊性狡猾,言而無信”。趁你們君臣正陶醉在“招撫”獲得成功的喜悅之際,突然反戈一擊,把明軍可就打得落花流水了。正史上記載:“崇禎八年乙亥,張獻忠陷鳳陽,焚皇陵。”打開了皇帝老家的城門,掘開了皇帝的祖墳,再放上一把火,比“再踏上一只腳”還令人解氣。“崇禎十年丁丑,張獻忠犯安慶,南京大震。”這一次突然的襲擊,震撼了陪都南京,秦淮河的笙竹管弦也不得不稍事收斂。對張獻忠的反復無常,明朝君臣,乃至后代歷史學家都頗有微詞,其實這是很不公正的。當時的張獻忠就很不以為然;“媽媽的!向老子要什么誠信。你格老子還是流寇嗎?“他哈哈大笑,笑這些達官貴人有眼無珠,其實,“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才是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為了自己的利益,官場充滿了謊言,早把誠信擦了屁股,最后只能自食其果。張獻忠的言而無信正是跟著崇禎皇帝們學的。至于那個“闖賊”李自成,更是“心腹之患”,崇禎皇帝多次調(diào)集全國的兵馬,分圍堵截,喊破了嗓子,要“除惡務盡”,但是始終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為了“剿滅”這股“闖賊”,他大開殺戒,不是殺賊,而是殺“剿賊”不力的督撫。也不知殺了多少個,十個八個的不止,但仍然無濟于事。崇禎四年,洪承疇督辦三邊軍務,不斷報捷,七年,又讓他“兼攝五省軍務”,這才有了點起色。據(jù)報,“闖賊”已經(jīng)被“剿滅凈盡,唯有李自成率十幾人逃匿。”這才把一個洪承疇調(diào)到了遼東。豈知“盡是群臣誤我!”“闖賊”已經(jīng)坐大,馬上就要埋葬大明王朝了。
中國歷史上對統(tǒng)治者來說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就是“流民”。“流民”就是失去了土地,到處流浪的農(nóng)民。農(nóng)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是民眾的大多數(shù)。這些人其實最好統(tǒng)治,最高理想不過就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只要溫飽,可以傳種接代,甭說讓他自己造反,就是他人造反,他也會受統(tǒng)治者利用,無限忠心地充當著“捍衛(wèi)安寧”的角色。他們絕對的是一堆“散沙”,只要有土地讓他們揮灑血汗,他們就會安分守己,世世代代當順民??墒且坏?ldquo;順民”當不成了,變成了“流民”。那就情況巨變。顯然,他們成了更為凄慘的“弱者群體”。但是,為了生存,他們卻只能聯(lián)合起來。即使是“初級階段”的相互攙扶著共同逃荒,也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更甭說有了編制的農(nóng)民起義軍了。“流民”是任何統(tǒng)治者的心腹之患。然而,任何一個統(tǒng)治者都無法根絕“流民”之患,這幾乎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怪圈”:要權(quán)力,就必然制造“流民”;有“流民”,就必然妨害權(quán)力。一個幾乎人人皆知的常識:土地是“根”!有了“根”,農(nóng)民才能“安居樂業(yè)”,緊緊地被束縛在一塊塊分散的土地上,才可能“各家過各家的日子”,當天子的順民。沒有了“根”,草民也會枯萎。沒有了分散的“家”,就只能扶老攜幼,集體逃荒。喪失了土地的農(nóng)民很難活下去,他們就會鋌而走險,最后破壞天子的安寧,這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常識??墒?,所有的帝王都利令智昏,他們都宣布“土地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實,這并非是他們的絕頂愚蠢,而恰恰相反,是他們的攫取天下的絕頂聰明。一個帝王如果喪失了土地,實在連一個乞丐都不如。所以,土地更是帝王的“根”。自古到今,所有的帝王都把土地當作自己的“命根子”,漢劉邦就接受了周天子“分封諸侯”的教訓,公然宣布;“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誅之”。也就是說,在土地問題上,即使讓人分一杯羹,也只限于他們劉姓一家。在具體進行過程中,當然帝王不會親自去收取地租,會有各式各樣的拿著地契(包括官印)的地主出現(xiàn),但是,他們都只是“二地主”,臨時地享有土地的所有權(quán)而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農(nóng)民都是無“根”的“流民”,或者是“流民”后備軍。“流民問題”其實就是“農(nóng)民問題”。
解決“流民”問題最好的莫過于宋朝。北宋加南宋也是三百年,卻沒有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宋江,方臘是被小說家大事渲染才深入人心的,即使在小說家的生花妙筆之下,那規(guī)模也小得可憐,根本不能與前朝的黃巢相比,更不能與后來的李自成相比,甭說全國規(guī)模,連一個省都不是遍地烽煙。
宋朝的辦法就是“軍隊擴編”,把“流民”統(tǒng)統(tǒng)收容到軍隊之中去,這也許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歷史經(jīng)驗: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花上巨款來豢養(yǎng)軍隊。只要把軍官喂得肥肥的,那些士兵都只是一些行尸走肉。“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沒有一個頭上長著自己的“腦袋”。所以宋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所有的軍官都享有很高的俸祿,卻是一個最孱弱的王朝,周邊的所謂“夷狄”部落,哪個都能欺負他。他那龐大的軍隊根本就不是為了打仗的。
實施宋朝這個辦法有一個前提,就是得國庫里有錢。沒錢養(yǎng)活軍隊,軍隊帶頭造反,那局面豈是“流民”所可比擬的?
這個辦法對明王朝來說,不靈!
明朝的財政一直吃緊,不是搜剮得不狠,而是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黑洞”。明太祖“馬上得天下”,當然深知“軍旅三昧”,所以他最不放心的就是軍隊,登基不久全力誅殺的就是他的“親密戰(zhàn)友”。他接受了劉基的“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半部”中就大有文章。歷代統(tǒng)治者全力打造的儒教文化,在宋代已經(jīng)達到了“頂峰”。實踐證明,所謂“存天理,滅人欲”那一套說教,經(jīng)不住“放縱人欲”的“強勢文化”的沖擊,滾滾而來的蒙古馬隊把它掃蕩到山鄉(xiāng)的書院中和都會的戲臺上了。“一場浩劫”過后,天下只剩下半部《論語》,《論語》的精粹,諸如“誠信”、“仁愛”之類,經(jīng)過巨大的民族災難之后,本來就所剩無幾,更何況朱家王朝的創(chuàng)業(yè)者在屠殺自己“戰(zhàn)友”中的私私弊弊,更與“誠信”毫不搭界。天下的《論語》只剩下書皮了,當然只是“半部”。
在這種背景下,他產(chǎn)生了巨大的“政治天才”,就是建立起錦衣衛(wèi)、東廠、西廠之類的特務體系。一方面要龐大的軍隊,軍隊是帝國的“命根子”,關(guān)系到帝國的生死存亡,是一把絕對需要的“安全鎖”;同時又必須把軍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用自己最信任的爪牙公開地或者秘密地去監(jiān)視所有的大小官吏。這是另一把“安全鎖”。與前者比較,后者更為重要,盡管級別不高,薪酬也十分可憐,但是卻都是帝國的精粹,天子最信賴的人。
只可惜,他們遭際了“半部《論語》”的時代。這個時代很難產(chǎn)生真正的超越物欲的精粹。所謂的“精粹”概不例外的都經(jīng)受不住“酒色財氣”的誘惑。實在沒辦法,他們也是人。過節(jié)的時候,也要吃最大的對蝦。沖動的時候,也要找最浪的女人。“食色,性也”。講幾句“無限忠于”之類的儒家信條,能解決吃飯性欲之類的大事嗎?朱家皇帝哪個也得體恤親信們的生理需要。
何況,他的這些親信們在欲望上更異于常人。本來人為地剪除了那方面的能力,就急待補償,越發(fā)有特殊的需求:大太監(jiān)可以占有女人,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小太監(jiān)卻只能望梅止渴。兩種人的“好色”都轉(zhuǎn)化為對金錢的貪婪,“黑洞”就應運而生。
皇帝要籠絡嘍羅,心里自然明白“空話是喂不飽肚子的。”甭說在“浩劫”之后,人們的道德水準只是“書皮水平”,就是在孔孟時代,也得“重賞之下,必有武夫”。所以,皇帝對親信爪牙,都額外準備著“紅包”。老實講,許許多多的人之所以賣身投靠,全是奔著這秘密的“紅包”來的。
世界上的事就這么簡單:任何不敢公開的收入,都是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拿不到桌面上的金錢都是極其骯臟的,所以,能夠得到這種錢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極其貪婪的。欲壑難填,必然出現(xiàn)財政“黑洞”,而且是無底洞。
大明王朝的錢都用來豢養(yǎng)特務了。國庫空虛,全線吃緊,四處要錢,卻沒有錢可撥。眼下的崇禎皇帝早就被錢咬住了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自己一省再省,把“御膳房”都撤了,自己所用的銀餐具也熔化了,變成了“餉銀”。但是,杯水車薪,無可奈何,只得動員他的皇親國戚,盡力捐輸。然而遇到了太祖、成祖的不肖子孫,他們祖祖輩輩借助于“國”,驕奢淫逸,揮金如土,為了博取一個粉頭的歡心,不惜花巨資四方尋求一粒寶石,可是,“國”真的用著他們了,他們就個個哭窮,崇禎越催,他們越窮,一個個都成了乞丐似的,恨不得再啃崇禎一口;與此同時,他們卻把大量的金銀細軟偷偷地運出王府官宅。因為“樹倒猢猻散”是必然的。帝王的子孫都絕頂聰明,哪個還沒有這點預感?給自己預留退路。這時候,那“國”,就成了崇禎皇帝自己一個人的“國”。他發(fā)動了整個皇宮,才籌集了不足四百兩銀子,真的是不夠塞牙縫的。
龐大的特務體系僅僅貪婪還猶可說也,更可怕的是,他們制造了崇禎皇帝“無人可派”的局面。
既然是秘密薪酬,就帶有巨大的隨意性,但是這“性”總得有一點可操作性吧,否則的話,讓嘍羅們?nèi)绾稳カI媚取寵?于是,皇帝們就不斷地進行“政策調(diào)整”,“量化指標”。說白了,就是告密越多,越重要,就顯示的忠心越強,越真誠。因而薪酬也就越多。
只可惜,遭際了“后浩劫”時代,只有“半部論語”,那些忠心耿耿但卻操守有限的馴服奴才,這時就難免把“血腥”與“忠心”劃上了等號。本來嘛!他們就是一群人格低下的無恥之徒,但凡稍有人格,誰肯以告密為職業(yè)?所以這班侏儒小人在物欲的熏陶下,很快就把“告密”升級為“誣告”,于是個個忠心可嘉,多多賞賚,國庫囊空如洗不說,滿朝文武可也就越來越少了。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間,被殺的大學士有兩人,被流放的大學士也有兩人,作為皇帝最信任的大臣,內(nèi)閣大學士輕易就落到了如此下場,實在令滿朝大臣寒心,至少說明還有另外一批更為皇帝信任的人。在六部尚書中,刑部尚書換了十七人,平均每人的任期只有一年。十七人中,一人被處死,五人被下獄,下獄中的兩人又不明不白死在獄中。兵部尚書也不只一個被處死。地方督撫中,總督被殺者7人,其中就有建立了“鼎天”功勛的袁崇煥。巡撫11人,還不包括被逮后被迫自殺的。一個“萬馬齊喑”的局面出現(xiàn)了:大家都緘默其口,但是,卻是絕對的兩種人:一種人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卻并不信任皇帝,只是想從皇帝那里盡可能地多撈一點,他們決不鋒芒畢露。但是,卻時刻警惕著,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們或者沒有本事,或者把有限的本事都用在了“誣陷”、“告密”上了。平生是干不了一項正經(jīng)事情的;另一種人真心忠于皇帝,卻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偶爾有一兩個敢于大聲疾呼的,也決沒有好下場,常常是未等開口就被眾多的第一種人扼殺了。他們之中的佼佼者,讀孔孟之道的書當了真,想干一點正經(jīng)的事情,往往碰得頭破血流,然而,盡管如此,還能夠為天子的江山作一些修修補補,延緩崩潰的事情。發(fā)展的趨勢卻是:第一種人越來越多;第二種人越來越少,最后就到了“有君無臣”的地步。
眾叛親離,孤家寡人,正是“特務政治”的必然結(jié)果。三
禍不單行,1642年崇禎皇帝唯一得心應手的屠刀易手,洪承疇投降了皇太極,讓一場隆重的“舉國皆祭”化成了“舉國討伐”。洪承疇的所有業(yè)績統(tǒng)統(tǒng)一風吹。“常勝將軍”也變成了“常敗將軍”。然而,這種中國式的邏輯卻改變不了一種可怕的事實,就是他曾經(jīng)戰(zhàn)敗過的敵手,不僅乘機崛起,而且加倍地幸災樂禍。
曾經(jīng)只率數(shù)十騎兵逃出洪承疇重圍的李自成,很快收容了各地被打散的部下,重新點燃了漫天大火。
這年大年初一,他攻破了襄陽,宣布自己是新順王。
李自成早已被稱為“闖王”了。但那是民間的稱謂,毫無政權(quán)的色彩。自從滎陽大會之后,李自成就確定了“稱王”的目標,決心建立一個政權(quán)與明朝皇帝分庭抗禮。這個“王”可不同于那個“王”,非同小可。
“要不要稱王?”在農(nóng)民起義軍的上層曾經(jīng)發(fā)生過巨大的爭論,反對的幾乎只有一人,就是李信(李巖)。
夜色已經(jīng)很深了,李巖仍然毫無睡意,凝望著寒空里的上弦月,默默地嘆了一口氣。
突然,他覺得背后有一雙手,手里拿著什么東西,擁了上來,是一件披風,接著是非常溫柔的聲音;“天冷了。”他緊了緊披風,感到十分溫暖。雙手緊緊地握住了愛妻的纖手,注視著那雙美麗的大眼,只說了一句:“沒有退路了呀!”
只此一句,就足以把紅娘子的熱淚打得滿面滂沱了。夫妻之間有時候更多的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她怎么能不了解丈夫的心境呢?丈夫出身于河南的名門望族,只是為了伸張正義,搭救她這個即將落入福王魔爪的繩妓,才得罪了權(quán)力蓋天的皇叔,不得不棄家造反的。他確實是已經(jīng)自斷退路,因為在一個“講究門第”的社會里,他背叛的是他原來所屬的整個一個階級,這是“大逆不道”!不比小偷小摸,或者搶了他侄子的江山。他自己明白,也下定決心,既然走上了造反之路,就只能硬著頭皮走到底。真的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他是一個心眼兒為闖王賣命。
他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李自成采納了不少,隊伍很快改變了“流寇”狀態(tài),戰(zhàn)斗力大大增強;他編輯了童謠:“盼闖王,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在民間廣泛傳唱,令李自成在民眾中有了廣泛的擁戴。簡言之,成氣候了。
然而,他的處境十分困難。
他和李自成的“蜜月”很快就過完了,李自成的態(tài)度很快就從“禮賢下士”,“事事請教”變成了“不即不離”。并非是他已江郎才盡,再也說不出什么新鮮的建議了,不!恰恰相反,隨著他到來的日子漸多,了解的事情越多,他的意見也就越多,然而他就很不受歡迎了。一些人是明明深知道他的意見“句句是真理”,說的切中要害,但是,“話得看是誰說的”。是一個新來乍到的“名門秀才”說的,就得另說另道了。他們見闖王對這個李巖言聽計從,心里醋海騰波。最重要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牛金星,他跟李巖在知識分子這一點上是“同類項”,但卻決不會相互包容。關(guān)起門來捫心自問,他會承認李巖的才能確實超過了自己,但是一開門,他就要與李巖比資歷;“我是某某年追隨闖王的,那年河南正鬧大饑荒,李巖只怕還在吃大饅頭吧。”另一個是宋獻策,他對牛金星的心事洞若觀火:“他早已想當開國宰相了。自以為無人能與他競爭,現(xiàn)在對手來了,他還不是岌岌不可名狀?”但是他也嫉妒李巖;“我還自稱是最懂‘圖讖之學’呢!為什么那童謠不是我編出來的呢?”他感到自己很丟面子不說,只怕在闖王心目中,這“第一軍師”的地位也受到了威脅。
另一些人以劉宗敏為代表,本來就對李巖看不順眼:“老子造反是叫你們這幫人逼的!當年你們哪個瞧得起我們這些泥腿子?如今看著我們就要成事了,你跑到我們這兒來,不就是想還要保住原來的榮華富貴嗎?闖王容易上這種人的當,什么造反人越多越好,老子造反,有你一個不多,缺你一個不少。你老老實實聽話尚可,怎么能不識抬舉,多嘴多舌?老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可天下是老子打下來的!”
“老子打下來的天下,憑什么讓你來指手畫腳?你來說三道四,就是別有用心。就是想來奪權(quán)。老子打下來的天下,讓你們來坐江山,休想!”
他曾與闖王發(fā)生過一場爭論:
闖王;“李巖也是造反的。”
劉宗敏;“他也造反?”
闖王;“是??!朝政腐敗,奸臣當?shù)?,特務橫行,好人受氣——”
劉宗敏;“停!這些嘴皮子上的話,你留著吧!你怎么不問問我,我等為什么造反?”
闖王;“你為什么造反?”
劉宗敏;“我活不下去了!造不造反都是死路一條。他為什么?不造反,不是同樣可以摟著那個漂亮娘們嗎?”
他艷羨紅娘子,可惜讓李巖這個財主羔子捷足先登了。真他媽不公平,造反前,只能看著美女眼饞;造反了,還得看著美女眼饞,他咽了一口唾沫,得意地瞅著李自成。
李自成無法回答這個棘手的問題。
李巖充分體諒李自成,知道闖王跟他一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只要闖王繼續(xù)尊重他,愿意聽取他的意見,他就竭誠相報。殊不知闖王也在起變化。紅娘子以女人的細膩察覺到這一點,提醒自己的丈夫。李巖長嘆一口粗氣;“我還不知道嗎?就要打下天下了,誰也無力回天!”
是的,奪取天下的道路是漫長的。在初期,像一棵小苗,要生存,要發(fā)展,陽光需要,水分也需要,哪怕是渾濁不堪的水,都會虛懷若谷地兼容并蓄;然而即將勝利了,目標已經(jīng)近在咫尺,事業(yè)已經(jīng)馬上登峰造極,他就用不著再傾聽不同意見了。這個時候,誰再多嘴多舌,說輕了,可以完全不予理睬,說重了,他那因為勝利已經(jīng)高度膨脹的自尊心,就會顫抖,大耍“陽謀”。李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伴一個出身寒微的“準天子”更是頭上懸著屠刀,隨時隨地都可能斧鉞加身。但是,他已經(jīng)沒有退路了,他癡心不改,一如既往,還是“諫言錚錚”。他對愛妻紅娘子說:“我既然已經(jīng)從賊了,就只能身不由己,古人云:與人謀事當竭盡全力,賊對我好,我不遺余力;賊對我不好,我也要肝腦涂地。萬劫不復了!”他嘴上這樣說,但心里明白,闖王對他的態(tài)度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在最初的日子里,闖王是頂著巨大的壓力,在很有分寸地重用他。闖王身邊的將領(lǐng)都是出身赤貧的流民,有那么一兩個識字的,也都十分寒微,牛金星是落第秀才,宋獻策是江湖術(shù)士。但是追隨闖王的歷史都很長,為闖王的事業(yè)都立下了汗馬功勞。闖王得到了他,盡管在私下里可以說“如魚得水”,“好比劉玄德得到了諸葛亮。”但是在公開場合,他要“避嫌”,避免屬下“腹誹”:“闖王喜富厭貧”、“得了個識文斷字的,就把草莽兄弟都扔了。”
以李巖的睿目,當然不會看不到,就是在那樣的日子里,闖王雖然對他言聽計從,但是并不真正信任他。他的部隊當然也擴展得很快。但是僅限于他的河南老鄉(xiāng)。這支部隊當然也能打硬仗,但是,離開了河南,不會搶掠,給養(yǎng)就成了問題。相比之下,他的部隊就未免“蔽衣寒食”了。
隨著闖王的事業(yè)迅猛發(fā)展,他與闖王的關(guān)系急劇降溫。在“稱王”這個問題上,迅速激化了。李巖不識事物,居然敢力排眾議,反對早“稱王”。
他的理由是擺不出來的:軍紀如此之差!還是一群流寇,如何進入城市?河南的士紳輿情洶洶,比之于張獻忠,盡管令敵聞風喪膽,但卻需維系民心。過早稱王,弊多利少。
這樣“自揭瘡疤”的話,能說出口來嗎?
他只能說歷史,希望李自成能接受歷史經(jīng)驗,作出正確的選擇。
“歷史是什么?”環(huán)繞著李自成的眾多將領(lǐng)面面相覷,覺得非常新鮮。一齊把目光盯上了李巖。
李巖很作難,因為這決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清楚的。他就未免有點遲疑。劉宗敏不耐煩了:“快說!甭繞來繞去,說那么多老百姓聽不懂的話。一斧子一塊,直截了當!”
李巖只好非常簡單地說;“歷史就是過去的事。”
不料引起了哄堂大笑。
“過去的事與咱們有什么關(guān)系?”劉宗敏亮著他銅鐘般的嗓音說,“我等只要現(xiàn)在!現(xiàn)在我們都是將軍了,還說過去?過去我們都是光著腚!老祖宗也好不到那里去。”
是的,任何一個新生政權(quán)都有著巧取豪奪的過程,他們回首,不管怎么吹噓“光輝燦爛”,但內(nèi)心卻十分恐懼。所以,他們只能讓國史館去修前朝的歷史;他們更畏懼當代人寫“野史”,以免引起后患。所以,任何一個統(tǒng)治者,說穿了都是不要歷史的,他們只要“歷史著作”。歷史著作在本質(zhì)上是“帝王的旗袍”,剪裁可體,既可以掩飾帝王那千瘡百孔丑陋不堪的軀體;又可以涂脂抹粉,回環(huán)曲折突出婀娜多姿的曲線。“經(jīng)、史、子、集”,史排在經(jīng)典之后,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從本質(zhì)意義上說,所有用公款豢養(yǎng)的歷史學者都是皇帝的奴才,是給皇帝做旗袍的。不想做這份奴才,就只能去寫野史。上了檔次的統(tǒng)治者,要精心打造可體的“旗袍”,不上檔次的,就赤裸裸的不要“旗袍”了。他們根本就不需要“光宗耀祖”,干的就是“欺祖滅宗”的勾當。
李自成介于二者之間,所以制止了劉宗敏,讓李巖把話說完。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就是接受了謀臣的建議,‘緩稱王’的。”
這次是引起了李自成的哄堂大笑了;“原來是他呀!我反的就是他的子孫,奪的就是他的天下,怎么能學他?你也太迂腐了。”
李巖確實迂腐!意見可以千條萬條,內(nèi)容可以千變?nèi)f化,但是涉及到權(quán)力,立即就成了廢話。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你要延緩人家攫取最高權(quán)力的進程,豈不糊涂透頂?
崇禎十七年(公歷1644年),是一個改朝換代的年份。這年冬天,中國的北方飄著漫天大雪,北京更是終日大雪迷漫,唯獨在古城西安,卻出現(xiàn)了連續(xù)的晴朗天氣,似乎那明媚的春天提前來臨了,驪山腳下,華清池畔,居然出現(xiàn)了游人的足跡。
這種地方已經(jīng)荒涼得太久太久了。“戰(zhàn)亂”對人們生活的改變,首先就是把“游覽”改成了“逃難”。西安這座大城曾經(jīng)麇集過很多的達官貴人,成為一座“避風港”,但是,委實十分短暫,闖王李自成的義軍,盡管幾次大起大落,但每次攻陷西安,都是易如反掌。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崇禎皇帝又聽信了讒言;“賀人龍是李自成的同鄉(xiāng),李自成稱他是‘賀瘋子’,多么親切!”。這還了得!自己身邊唯一一個能夠鎮(zhèn)壓流寇,堪稱頗為悍勇的大將竟如此得到闖賊的鐘愛,“密件”說的對呀,闖賊是一些農(nóng)民,農(nóng)民都是粗野的,他們都把罵人當成了一種親切。于是就下了一道“密旨”,把賀人龍殺了。農(nóng)民起義軍的將領(lǐng)聞訊之后,酌酒相慶:“賀瘋子死,取關(guān)中如拾芥矣!”果然,農(nóng)民起義軍的鐵掃帚很快就把西安城打掃得干干凈凈,西安成了農(nóng)民起義軍的天下。這里已經(jīng)會聚了大量的義軍,新的部隊還在不斷地涌來。
這年的大年初一,李自成在這里宣布:建立大順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