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當他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的時候,他與鄉(xiāng)親真的是血肉相連,心心相印。他的感情是徹頭徹尾農(nóng)民化的。這種時候他完全是鄉(xiāng)親中的一分子。是的,當年是跟鄉(xiāng)親們一起忍受不了財主與官府的欺壓才一起商議造反的。在那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歲月里,大家宣誓:有富同享,有難同當。在當流民的途中實在活不下去了,這才決心“拉桿子”,不再當“順民”。在最初的歲月里,大家一起經(jīng)受著暴動帶來的歡樂,把那些地主老財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真是要多痛快有多痛快。后來在惡勢力揮舞屠刀殺來時,大家都是抱團的。李自成不會忘記那些被官府追殺的歲月,他已經(jīng)與官府不共戴天了。官府懸賞巨資來收買他的頭顱,在他的故鄉(xiāng)更是反復的“清查”,“除惡務盡”。然而鄉(xiāng)親卻寧肯豁上全家人的性命,也要一次次地掩護他安全脫險。家鄉(xiāng)很窮,因為土地十分瘠薄,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才能獲取菲薄的收成,然而,有多少人家把唯一的勞力交給了他。每每想起這些情況,李自成就眼中含淚,十分動情地說;“我是吸吮著陜西人的奶水打天下的。”可貴的是,他每每自責:“我對不起鄉(xiāng)親們呀!你們交給我的子弟,太多的人都陣亡了。我連一文錢的表示都沒有,你們也不哭不鬧。我多少次都想回去看看你們,可是我也窮于奔命呀!勝利來得太快,我就忙得焦頭爛額,只好等著得了天下之后再去報答你們吧!”
讓他自己也十分震驚的是,在從北京逃跑的途中,他才驀地發(fā)現(xiàn):這些根深蒂固的隱秘念頭不知什么時候已經(jīng)深深地埋到了心靈底處了;而且,勝利來得越快,遺忘的速度越快。進了北京,就差不多忘光了。
世事的變化實在出人意料,這才短短的幾年家鄉(xiāng)人的感情就發(fā)生了如此巨大的改變。人們再提起那個“闖王”的名字來,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那種親切感,年輕人是一種冷漠;年老的則是一種不屑。也許有人要問:“到底是誰變了?”李自成也許要為自己辯護:“我變了不假,但是我想改變這種改變,僅僅是還沒有來得及而已。你們?yōu)槭裁锤淖兊眠@么快呀?”他的農(nóng)民兄弟不會回答。中國的農(nóng)民都是現(xiàn)實主義者,他們只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你已經(jīng)置辦了不少土地,怎么說也是一個財主。過去的話,全當放屁!他們對現(xiàn)實的李自成是敬而遠之的。
西去,顯然是完全不可能的,那里兵源不足;而且不能重建民心。那就只能向南。大明王朝尚有半壁江山,足夠馳騁一段時間了。接受李巖的建議,在那里建立一塊根據(jù)地,不愁不會東山再起?李自成已經(jīng)雄心勃勃地打定了向南進軍的主意。
然而,南方既然這么大,選擇哪里呢?眾多將領意見紛紜,不說各懷鬼胎吧,也是各有各的算盤。
宋獻策當年闖蕩江湖,跟各地的“桿子”乃至張獻忠的舊部都有些聯(lián)系,所以力主越過河南,直插兩湖,在長江流域找一個立足之地。但是卻出人意料地遭到了牛金星的反對;“那里本來就是張獻忠的地盤。甭說那張獻忠素來與闖王不和,就是真的如宋軍師所說,情勢變了——”
“不錯,不錯!”宋獻策慌忙打斷了牛金星,“過去只有一個敵人,那個不堪一擊的朱家皇帝。不管是我們,還是那張獻忠都能輕而易舉地推翻他。可現(xiàn)在是兩個敵人,他們合在了一起。我們也必須聯(lián)合起來。張獻忠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然而,張獻忠是一個能夠合作的人嗎?”牛金星不冷不熱地說,“一個槽里拴不住兩頭叫驢,他跟闖王,誰服從誰?”
宋獻策啞口無言了。
牛金星也主張越過河南,但是要直插江南:“既然可以攻取北京,為什么就不能拿下陪都南京呢?江浙一帶是魚米之鄉(xiāng),士民富庶,軍隊給養(yǎng)當不成問題。當年朱家的祖宗就是憑著南京當根據(jù)地才得了天下的,我們?yōu)槭裁床荒苋绶ㄅ谥?,讓大順王朝定都南京呢?rdquo;
牛金星的主張不僅遭到了眾多將領的反對,就是李自成本人也在腹誹:“南京可不比北京,北京是為了應付后金把兵力抽調(diào)一空;而且那昏庸的崇禎皇帝自毀長城,軍無斗志。南京卻是重兵設防,四鎮(zhèn)俱在。我軍新敗,銳氣凈盡,千里奔波,怎能應其鋒?何況大都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再有個血吸蟲,還不全軍覆沒?”
他在內(nèi)心里竊罵:“真是一個讀書人,一派胡言亂語!”但是,臉上卻毫無表情,誰也不知道闖王是怎么想的。
李巖卻對闖王的心思洞若觀火。
這是一個不眠之夜,李自成在對著浩月沉思:眼下的形勢他心中有數(shù),所謂“形勢大好”,不過是維系軍心的口號而已。他忌諱有人說失敗,總是炫耀“打進了北京”??伤约褐?,這一“勝利”給他的部隊帶來了什么。大大小小的軍官,還有那些精明的士兵,哪個沒有一點私囊?人們對生命的愛惜與錢袋的重量成正比。有了私囊的士兵還能打仗嗎?從北京出來之后的一路敗仗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他必須重新尋找新的根據(jù)地;重建自己的隊伍。
李巖也在思考,老實說,他的思考更加深沉一些,因為自從進了北京,他就對闖王部隊的迅速蛻變非常敏感。他幾次求見闖王都吃了“閉門羹”,跟其他的將領又無話可說。大家都陶醉在各自的“溫柔鄉(xiāng)”里盡情地享樂,誰還去聽你嘮叨?那是“拒絕沉重”的歲月,你那“憂患意識”完全不合時宜。
今天,他也只能對著嬌妻紅娘子傾訴:“事情已經(jīng)如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了,闖王在這里進退維谷,必須馬上決策,何去何從。殺回陜西已不可能,他在勝利的時候已經(jīng)背叛了他的鄉(xiāng)親。退路已經(jīng)被他自己截斷,他只能開辟新的根據(jù)地。這新的根據(jù)地只能是河南,河南人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桿子’多。自古彪悍好斗,是最容易產(chǎn)生‘暴民’的地方。不管闖王愛聽不愛聽,‘暴民’是他造反的基礎,沒有暴民就沒有他的隊伍,更遑論他是領袖!我們只能到河南去重新集結力量,包括重新訓練隊伍,改變流寇習氣,才能不再重蹈覆轍。”
“你有這么好的建議,為什么不對著闖王說呢?”
“如今的闖王還能聽得進去嗎?”李巖不無酸澀地問。
紅娘子無法回答,她也感受到了無窮無盡的酸澀,兩人默然相對,誰也無法開腔,只有那頗帶寒意的夜風從窗口吹進來,讓人不寒而栗。
李巖在心里說:“闖王其實早已決定了要去河南,這是幾乎唯一的選擇。他的猶豫不決,其實是裝樣子給眾人看的。他也生怕到河南出了問題,也好有個說辭。這個局面也是顯而易見的??磥硪仓挥形襾懋斶@個‘出頭的椽子’了。”
果然夫人提出了建議:“你還是該說!聽不聽是他的事;說不說是你的事。”
“可我是河南人呀!難道你還不明白嗎?我的處境是多么孤獨。闖王采納了我的意見,就會給他們提供把柄。這不是給闖王制造麻煩嗎?這主張只能由另外一個人提出。”
“可是誰也不會提出。”
于是,苦澀彌漫在夫妻之間,像一塊巨石壓住了兩個人的舌頭,誰也沒有力量推開??諝舛挤路鹉塘恕?/p>
好久好久,李巖才開了口:“你還記得我們家鄉(xiāng)的那條大河嗎?夏天暴雨襲來的時候,那里漂浮著很多浮萍。浮萍本來是生長在靜止的水灣里的,雖然也在風雨飄搖,但卻可以怡然自樂;可是暴雨把它沖進了大河,它就只能在湍急的旋渦中忽上忽下,身不由己了。”
紅娘子明白,丈夫顯然在以“浮萍”自況,就溫柔地問:“你后悔了嗎?”
“不!”李巖斷然地回答,“我這一生信奉的格條就是無悔;何況已經(jīng)做了‘過河卒子’。”
這“過河卒子”四個字讓紅娘子心潮澎湃,她的思路馬上就回到了當年。當年,她只是一個有點姿色的民間藝人,會踩繩而已。承蒙李公子不棄,經(jīng)常為她“拉場子”,才可以勉強維持著劇團的生存。不料自己一個“繩妓”的生涯都不能持久,一個惡霸竟然垂涎自己的姿色,要霸占為妾。為了搭救自己,李公子據(jù)理力爭不惜深入虎穴,結果因惡少構陷而被捕入獄。惡少構陷的訟詞就是:“李巖本是闖寇一黨,勾結本府的丫鬟紅娘子,圖謀洗劫本府。”因而她與李公子雙雙被打入了死牢。千不該,萬不該,闖王竟然派人打開了監(jiān)獄,救出了她倆。李巖真的是被逼上梁山,何況一個極講義氣的人,怎么能不感激救命之恩?李公子毀家紓難了。他自斷后路,決心跟著闖王造反,當時就義無返顧地說:“從今天開始,我就是過河卒子!”
今天重提“過河卒子”的話,紅娘子不由得感嘆萬千。李巖用他的全部行為證明,他是真正的“過河卒子”,但是這個“過河卒子”卻在短期的振奮之后,越來越心事重重。丈夫是一個心細如發(fā)的人,不比她大大咧咧。但是她也看出了丈夫越來越孤立,闖王的信任也越來越打折扣。她每每在這種時刻都只能安慰丈夫;“什么事都沒有,你又何必唉聲嘆氣?”
丈夫的話卻越來越讓她心驚肉跳:“我踏上了這條與流民為伍之路,決不后悔,可怕的是,我不敢想。我一想就想的很多。我既然轉變了身份,也是一個流民。那么流民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顯然是暴政的產(chǎn)物,那么暴政又是怎么來的呢?顯然是暴君的業(yè)績。流民就是要鏟除暴君的,可是他們在這個鏟除暴君的過程中,又必然會制造出一個新的暴君來。這是一個可怕的循環(huán)往復,難道真的如佛家所說,陷于輪回之中,萬劫不復嗎?”
這種時候,她就只能陪著丈夫嘆氣。
今天說的是具體問題,紅娘子就問;“你到底是去呀還是不去?”
“去是一定要去的,唯有我了解河南的情況,我不能為了明哲保身噤若寒蟬。那樣我就對不起闖王了。明知此刻多嘴,兇多吉少,但也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就權當為了闖王的事業(yè)闖了一次火山吧!”
李巖果然當眾陳述己見。幾乎沒有人提出不同意見。
但是,會后卻是“蛙聲一片”,灌滿了闖王的耳朵。
闖王身邊的人太多,本事不大,但背后進讒言的本領卻不小。闖王被這些人包圍著。
可別小看了流言蜚語的威力,它足以攪渾了統(tǒng)帥運籌帷幄的英明,也足以葬送任何“愚忠到底”的書呆子那十分可憐的性命。
李巖的進軍河南的建議并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也沒有批評指責任何人,但是卻在不意之間觸及了統(tǒng)帥那根十分敏感的神經(jīng)。他不該在分析形勢時,把“陰暗面”說了出來,這簡直就是“指著和尚罵禿驢”,妄圖否定統(tǒng)帥的英明決策和偉大業(yè)績。他就大禍臨頭了。
讒言滿天飛:
“他是河南人,去了河南,誰說算?闖王還不得乖乖地把權交出去?”
“軍心已經(jīng)不穩(wěn),河南兵都想打回老家去。到了河南,他們?nèi)玺~得水;我們呢?人生地不熟,兩眼墨黑,還不是全得聽那秀才的?他要奪權,凈是這種高招兒。”
“闖王現(xiàn)在是饑不擇食,他也不想一想,到了河南,那河南究竟是他的根據(jù)地,還是那李巖的根據(jù)地?”
流言長了翅膀不說,更可怕的是闖王身邊的主要心腹竟然是流言的制造者。
宋獻策找到了李自成:“還記得‘十八子,主神器’的話嗎?”
所說“十八子,主神器”本來只是一種拆字游戲,“十八子”合起來就是一個“李”字。以此制造一個“讖言”,為李自成得天下大造輿論的。此刻卻成了李巖的“追命符”。
宋獻策只消輕輕地說上一句:“你想一想,到了河南,這‘十八子’是指的你呀?還是另外一個人?”
李自成爬上“最高”的路途太漫長、太艱險,所以他就格外的珍惜。于是他就“防患于未然”。給李巖加了一個“勾結吳三桂”的罪名,把李巖押上了刑場。
李巖在臨死以前,要求見李自成一面。遭到了李自成的拒絕:“他不是就要爭個是非嗎?告訴他,現(xiàn)在的是非就是他比眾人都高明,不殺他不足以團結眾人。至于未來嘛,也許會證明他的正確,那就讓他到陰間去與我爭辯吧!”
李巖面對著自己人的屠刀仰天長嘆:“造反產(chǎn)生暴君,暴君產(chǎn)生暴政,暴政產(chǎn)生暴民,暴民再造反,再產(chǎn)生暴君。我的死,只不過證明了這個循環(huán)而已。”
他后悔自己未能自殺。
帝王為了天下都很蠢,每每都是在關鍵時刻“自毀長城”。崇禎皇帝殺了袁崇煥,導致清兵長驅直入,最后吊死煤山;大順皇帝殺了李巖,導致殘部土崩瓦解,最后在湖北的九宮山身首異處。
這為大清王朝掃平天下創(chuàng)造了條件。多爾袞有可能調(diào)集包括吳三桂在內(nèi)的討伐大軍揮師南下。中國的戰(zhàn)事移向了富庶的魚米之鄉(xiāng)。四
明朝有幾個皇帝?正史上只承認是十六個,野史上卻說是十七個。多了個在陪都南京即位的“弘光”皇帝。孰是孰非?在小說家、戲劇家那里,他們敢罵這個亂世魔王,承認他是一個帝王又何妨?南京本來就是一個陪都,弘光政權有著一定的傳承權,承認這個皇帝本來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墒窃?ldquo;拍馬屁”的正統(tǒng)史家看來,那簡直就是一場扭曲的“外交承認”。不僅是對嘉靖皇帝血統(tǒng)的褻瀆,而且是對中華愛國主義傳統(tǒng)的背叛。國難當頭,還有一個皇帝是只知吃喝玩樂的,多不光彩!他們筆下的歷史是帝王將帥的歷史,他們對帝王體系情有獨鐘。在這個體系里,所有的帝王都是好的;至少也要一分為二。自古正史都是官辦的,找了一些“高級馬屁精”來當“權威發(fā)言人”。這樣,那個“不入流”的弘光皇帝就只能進入“不予承認”的行列之中了。
這個弘光皇帝確實很不爭氣,但是,他卻經(jīng)歷了完全合法的程序。甲申年(公元1644年)五月初一,他得到了南京臣民的一直擁戴,被推為“監(jiān)國之君”,拜祭了孝陵,詔告了天下,改年號為弘光,正式登大寶成為明朝的第十七個皇帝,
這其實是一場絕大的滑稽戲!
什么叫“政治”,歷代的正統(tǒng)文人都標榜為“治理眾人之事”。眾人的什么事?大家都喘氣,還用得著你來治理嗎?大家都吃飯,飯有多有少,有好有孬,這才需要有人來治理。說穿了吧,所謂治理,不過是分配而已。“政治”的正確定義應當是“不同集團之間的利益分配”。所以,必須打著“代表民意”的旗號以掩飾為集團謀利益的實質。
在中國“制造民意”實在是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幾乎所有的政客都非常重視民意,把民心向背當著自己施政的根本追求;文人們也津津樂道民心的不二法門,帶著滿臉的醉意在哼哼;“得民心者得天下”,似乎天下果真是“民心”決定取舍似的。其實,所有的政客更相信屠刀,屠刀之下的民意更大快朵頤。然而屠刀必須用“民意”偽裝起來,這樣他們才能扮演“民意代表”的角色。古往今來,強奸民意的事確實是司空見慣,所以,歷朝歷代,不知有多少政客對此駕輕就熟。今天弘光皇帝也是玩的這種把戲。旗號是“俯臣民之請”“為了明室中興”。福王朱由崧是明神宗的孫子,“貌似神宗,嫡派天潢”,那品行與聲望更是可與唐堯虞舜比美。“久著仁賢聲譽重,中外推戴比堯舜”。這樣的皇子龍孫還不該繼承大統(tǒng),“萬歲,萬歲!萬萬歲!”嗎?
在這種時刻,那些扔了父母獨自逃跑的丑聞,熱孝期間趁亂納寵的緋聞,就成了國家的“超級機密”。哪個敢放個屁?
可怕的是出現(xiàn)反對力量,輿論必須一律。如果有敵對勢力公開叫板,就會“嵌口”失靈,所以政治斗爭決不那么簡單,這里面學問大著呢!
不同的政治集團之間當然是“黨同伐異”,充滿了爭斗,乃至廝殺的:這種爭斗不管打著怎樣的旗號,歸根結底都是為了集團的利益,首先是領袖的利益。君不信,試看古今中外所有的領袖,有哪一個真的身先士卒了?恰恰相反,倒是都有一個龐大的衛(wèi)隊在保護著他那無比尊貴的生命。既然集團的領袖都是無比愛惜生命的,那么,無論哪一個的生命受到威脅時,就存在妥協(xié)的可能性。政治斗爭紛紜復雜,力量消長瞬息萬變,打打停停是司空見慣的事,所以戰(zhàn)場上的硝煙就經(jīng)常彌漫在談判桌上。
錢牧齋集團就是馬士英集團的反對力量。彼此為了打倒對方都曾挖空心思。如今,馬士英集團受到了軍方的支持,形勢立變,錢牧齋的生命受到了威脅,但是馬士英立足未穩(wěn),生怕出現(xiàn)公開的反對力量,所以決不會立即舉起屠刀。“政治萬花筒”這時就必然出現(xiàn)“定格”,妥協(xié)是順理成章的事。
穿針引線的是楊龍友,他去找錢牧齋,傳達馬士英“想與牧齋翁成為‘同僚’,共同輔佐福王的雅意。”
“錢老,如今形勢已經(jīng)十分明朗了,江北四鎮(zhèn)都已經(jīng)向馬瑤草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贊成擁戴福王。大局已定,牧齋翁明察秋毫,不會不作出明智的選擇吧。”,
錢牧齋未得到侯朝宗的消息,就急切地問:“見到侯方域了嗎?”
“在史可法史閣部那里見過。”
“史閣部什么態(tài)度?”錢牧齋迫不及待了,緊張地盯著楊龍友的眼睛。
楊龍友則從容不迫,淡淡地說:“他是明室老臣,自然天下為重,他對著侯君說:‘一日無君,人心惶惶。每天都在紛紛揚揚議論立君之事,卻決無成就。這不是自誤天下大事嗎?想來牧齋翁一定與史閣部有同樣的見識。”
錢牧齋不寒而栗了,他在內(nèi)心里絕望地喊:“完了!完了!”然后緊張地思忖:“我怎么辦?”
楊龍友一支冷箭放過來;“侯朝宗覺得自己有辱使命,不好意思回來見你——”
“不!不!”錢牧齋趕緊打斷了楊龍友,“他只是去探親,無所謂使命的。”
楊龍友啞然失笑,知道自己不會有辱使命了,于是就攤牌;“我為君計,不妨接受馬瑤草的雅意。他將禮部尚書一職,虛位以待。君之奔波,還能超過六部首揆嗎?”
“哪里哪里?”錢牧齋臉紅了,他謙虛道,“實在無所謂奔波,不過國難當頭,不得不有所為而已。”
錢牧齋接受了“雅意”,于是皆大歡喜。接著就是“坐地分贓”,或曰“論功行賞”。
鳳陽督撫馬士英,倡議迎立,功居第一,即升補內(nèi)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入閣辦事。
吏部尚書高宏圖、禮部尚書姜日廣、兵部尚書史可法亦升補大學士各兼本銜。史可法督師江北。
四鎮(zhèn)皆有護駕之勞,俱封公侯。靖南伯黃得功、興平伯高杰、東平伯劉澤清、廣昌伯劉良佐,俱進封侯爵。
其余部院大小官員,現(xiàn)任者,各加三級:缺員者,將迎駕人員,論功選補。
等等。
這是弘光皇帝親自宣布的公布令,眾目睽睽,鐵證如山,哪個敢提出異議?即使腹誹,也是犯了“欺君之罪”。加個什么處分都是天經(jīng)地義。
這里有兩點引人注目;
一是那“論功選補”,誰說了算?當然是“入閣辦事”的“首功”馬士英。所以不久之后,那阮大鋮就飛黃騰達了。
二是缺了錢牧齋,他也是“論功選補”的,所以,在一個月之后的六月九日,才走馬上任的。這令他十分緊張,所以比其他的人格外要顯示“忠心”。
這兩點使得“后面的戲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