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灘的女老板:張幼儀(1)

民國女人:歲月深處的沉香 作者:王開林


張幼儀(1900—1988),學名嘉玢,幼儀是小名,她出生于江蘇寶山縣(現屬上海)的名門世家,祖父是高官,父親是名醫(yī),二哥張嘉森(字君勱)是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民社黨創(chuàng)立者,四哥張嘉璈(字公權)是中國銀行總裁。由于是徐志摩的元配妻子,張幼儀常被后人附帶提及,這很不公平,要知道,她自足成名,無須在徐詩人的風流韻事中扮演受氣包和可憐蟲的角色。

世間有許多事情自始至終從未正確過一秒鐘,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婚姻就是如此。她聽從四哥張嘉璈的選擇和安排,十三歲訂婚,十五歲嫁人。八年間,這對夫妻聚少離多,居然沒有好好地說過幾句話,更別說互相了解了。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張幼儀的照片,就嘲笑她是“鄉(xiāng)下土包子”(在他看來,張幼儀雖是天足,卻知識貧乏,學養(yǎng)奇缺),但在同時代人的筆下,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張幼儀形象不賴,“其人線條甚美,雅愛淡妝,沉默寡言,舉止端莊,秀外慧中”?;楹?,徐志摩很少用正眼瞧一瞧年輕的妻子,他履行基本的婚姻義務,只不過遵守“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古訓,他“幫助”張幼儀生育兒子阿歡(徐積鍇),滿足了兩位高堂含飴弄孫的愿望,就算責任和義務兩清了。

1920年冬,張幼儀離開上海,前往法國與徐志摩團聚,輪船駛進馬賽港,她隔老遠就看出了不修邊幅的徐志摩滿臉都是不耐煩。在由巴黎飛往倫敦的飛機上,張幼儀暈機嘔吐,她再次從徐志摩口中聽到了那黃蜂般螫人的五個字:“鄉(xiāng)下土包子!”更令人心寒的事情還在后頭,她在英國沙頓懷孕后,徐情圣正忙于追求林徽因,居然勒令她打掉孩子。張幼儀有些不安地囁嚅道:“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了。”徐志摩卻以冷若冰霜的語氣諷刺她:“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有一次,徐志摩帶才女袁昌英到家中吃飯,這位身穿毛料海軍裙裝的袁小姐打扮入時,也很洋氣,雙腳卻是三寸金蓮。袁昌英走后,徐志摩問張幼儀對客人印象如何,張幼儀直話直說:“她看起來很好,可是小腳與西裝不搭調?!边@句話就好像踩到了貓尾巴,徐志摩惱羞成怒,厲聲尖叫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離婚!”詩人多少有些病態(tài),他對張幼儀的大腳,以及大腳所代表的剛健精神并無好感。

在張幼儀看來,離婚就是被休棄,而她自認為沒有觸犯“七出”中的任何一條,臨近產期,她更加害怕孤獨。徐志摩沒有耐心與妻子磨蹭,怒氣沖沖地撇下她,一走了之。玩了地段時間失蹤后,徐志摩拿來離婚協議書,逼張幼儀就范。她痛定思痛,同意與徐志摩協議離婚,好讓自己從冰冷無情的婚姻中徹底解脫出去,協議書上講定的五千元贍養(yǎng)費她一個子兒也沒要。徐志摩歡天喜地,寫了一首詩《笑解煩惱結》送給張幼儀,在詩里,他認為忠孝節(jié)義是個死結,它“把人道靈魂磨成粉屑”。在最末的詩節(jié)中,他這樣寫道:

如何!畢竟解散,煩惱難結,煩惱苦結。

來,如今放開容顏喜笑,握手相勞;

此去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

聽身后一邊聲歡,爭道解散了結兒,

消除了煩惱!

離婚后,徐志摩心情舒暢,張幼儀則心境悲苦,但她并未就此消沉。嗣后,她考入柏林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學,掌握了當幼師的一技之長。

1926年,張幼儀學成歸國。此后,徐家二老待她勝過親生女兒,為了表明誠意,徐申如將家產一分為三:兒子徐志摩和陸小曼一份,孫子徐積鍇和張幼儀一份,他們老兩口一份。實際上,自從幼子彼得在柏林夭折后,徐志摩也開始對這位脫胎換骨的“鄉(xiāng)下土包子”刮目相看,他在寫給陸小曼的信中提及張幼儀時有這樣一句話:“C是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現在真是‘什么都不怕’?!?/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