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再次回到這個故事按時間順序的敘述當中,前面我們最后講述到男孩貝尼尼全神貫注地沉迷于研究被他戲稱為“女朋友”的古代雕塑,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繪畫以及梵蒂岡的壁畫。他為這些作品畫了如此大量的素描,包括各種細節(jié)的,以至于多美尼科指出,“無論誰檢閱了這些數不清的草圖,都會忍不住贊同,沒有人能夠在整個一生的漫長旅途中,用眼睛觀察得如同貝尼尼在那3年階段用手所描繪的一樣充分。”(很不幸,這些堆積如山的素描只有一小部分百分比保存了下來)這種極度的狂熱很快就導致了貝尼尼第一部成熟的圓雕雕塑作品的誕生,塑造的是一個英雄的裸體,《火刑架上的圣勞倫斯》(Saint Lawrence Burning on the Grill)。多美尼科和巴爾迪努奇都吹噓說喬凡尼·洛倫佐在只有15歲時就雕刻出了這部作品;而學界把這個創(chuàng)作時間一致放到了他19歲的時候(1617年)。不管怎么說,這座全身雕塑盡管比真實形體小,卻代表了青年貝尼尼在藝術發(fā)展上向前一步巨大的決定性跨越。
盡管不是15歲時的作品,也不是貝尼尼成年后第一件被普遍稱道的杰作(這個榮譽屬于1622—1625年創(chuàng)作的《阿波羅與達芙妮》),這座《圣勞倫斯》卻是真正不同尋常的作品。它具備諸多卓越之處,它首先表現(xiàn)出一個雕塑家,更不要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敢于用冰冷的無色大理石表現(xiàn)這樣一個賦有挑戰(zhàn)性的復雜場景,其中包含火、肉體、頭發(fā)、木材以及金屬的對比元素,同時又捕捉了這個殉道者難以言表的微妙情感狀態(tài)。貝尼尼令人信服地做到了這一點,但看上去卻好像是輕而易舉又自然而然的,他取得了被認為只有在繪畫中才有可能取得的效果。貝尼尼如此渴望捕捉火炙烤人肉體的詳盡效果,我們被告知,他把自己裸露的大腿暴露到熾烈的火盆上,從鏡子中觀察自己臉上的痛苦表情(而在完成的雕塑中,幸福的圣勞倫斯根本就沒有痛苦的表情,但是這不要緊)。這只是旋即接連從貝尼尼手下誕生的更大型作品的一個先鋒,此后的作品進一步顯示出他那善于運用堅硬的石頭表達細膩的多重紋理、多種色調的驚人天賦,他的主題具有“五彩畫家”的細節(jié),無論是一座半身雕像還是一個神秘的場景。當時人們正痛惜于自從米開朗基羅之后,雕塑藝術的發(fā)展已經遠遠落后于繪畫,但雕塑卻在17世紀的進程中迎頭趕上,達到了一個新的令人震驚的高度,這,主要應歸功于一個人:貝尼尼。
從這個時候起,直到貝尼尼老年,他職業(yè)生涯中的步伐—他的藝術演變速度,技術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發(fā)展,越來越雄心勃勃并具有開拓性的多種題材作品被不間斷地完成,越來越負有名望以及越來越重大的使命,以越來越光榮的形式被授予公眾的認可和世界性的榮譽—所有這些步伐的遞增都如此巨大,以至于不可能在一個卷宗里簡單地詳述殆盡。對這條道路,我們應該以快速地辨認其中的主要里程碑來滿足自己的研究。繼被銀行家利昂·斯特羅齊(Leone Strozzi)為其在羅馬的別墅所購買、如今收藏于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的《圣勞倫斯》之后,很快又誕生了更加賦有肉欲感的健壯男性裸體,《圣塞巴斯蒂安》(Sebas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