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美尼科把促使貝尼尼勉強上演這些喜劇歸因為厄本教皇的侄子小安東尼奧·巴貝利尼紅衣主教(圖8),這是藝術(shù)家在1635年重病恢復期間只是作為消遣而寫下的。傳記作者把安東尼奧主教看作貝尼尼戲劇事業(yè)的催化劑,可能是正確的,但是其他可靠的資料指出貝尼尼早在1632年就已經(jīng)開始公開上演他的喜劇作品了。巴爾迪努奇沒有指出年代或提到康復期,只簡單記述貝尼尼在安東尼奧的“激勵和財政支持下”“寫作和制作了”他的“有教育意義的戲劇”。他還告訴我們,其他在羅馬上演的戲劇—并非貝尼尼的創(chuàng)作—利用了貝尼尼所發(fā)明的舞臺裝置,這可以說明為什么貝尼尼甚至在舞臺設計師和戲劇特效的領(lǐng)域也很快建立起了聲譽。貫穿其一生,近水樓臺先得月,安東尼奧紅衣主教有利可圖地利用了貝尼尼的天賦,讓其在巴貝利尼宅邸贊助的著名音樂大型場面中擔任舞臺設計師,也就是說,在巴貝利尼宮殿劇場舉辦的安東尼奧的出品中負責舞臺設計。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在1639年訪問羅馬時,觀看了一次這種巴貝利尼的演出,《讓受苦的人懷有希望》(Chi soffre, speri),特寫了由貝尼尼上演的、一段如實反映生活的音樂幕間劇,《阿爾法修道院的美人》(La fiera di Farfa)。這些巴貝利尼戲劇是全景式多層次的活動,在舞臺、服裝以及音樂伴奏上的奢華和耗資巨大都堪比今天任何一部百老匯的作品。
通過這種高調(diào)的文化贊助,野心勃勃的安東尼奧紅衣主教渴望—正如他自己公開宣稱的—成為另一個西皮奧內(nèi)·鮑格才。但是就跟西皮奧內(nèi)的人品一樣,安東尼奧紅衣主教的人品也有其黑暗面。甚至在接受他的紅帽子之前,安東尼奧也被公認為道德行為并未達到完美無瑕,而是伴隨著骯臟卑鄙。1628年,當厄本第一次公開宣稱他打算容許他那感情上不成熟的、揮霍無度又頹廢的侄子擔任樞機主教之職,抗議的騷動立刻震耳欲聾。但是全無效用。僅僅20歲的安東尼奧擔任了紅衣主教,而他的行為和道德都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提高的跡象。將花費25年以及一段長時期離開羅馬的流放,才最終把對上帝的敬畏注入安東尼奧,把他轉(zhuǎn)變?yōu)橐粋€或多或少受人尊敬的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