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遠與自然同在(3)

最藝術(shù),最民國 作者:潘劍冰


越到晚年,吳稚暉越是回歸赤子,或怒罵,或嬉笑,全是出自內(nèi)心本我,毫無掩飾。他晚年有這樣一段文字:

血氣方剛,切忌連連。二十四五,不宜天天。三十以上,要像數(shù)錢。四十出頭,教堂會面。五十之后,如進佛殿。六十在望,像付房鈿。六十以上,好比拜年。七十左右,解甲歸田。

不明真相的人以為這是一則人生箴言,其實這段話叫《論房事》,講的是男女房事的頻率問題。好友李石曾老年欲續(xù)弦,他寫信勸其勿輕“舉”妄“動”,但是李石曾不聽所勸。后來兩人有一次同席,吳稚暉笑對李曰:“我嘛,是上頭喜歡葷的,下頭卻吃素;石曾先生上頭吃素,下頭確實吃葷的?!?/p>

吳稚暉是自然的,也是矛盾的,他一生站在政治的核心,卻始終甘居官場的門外漢;他孜孜不倦地提倡科學(xué),主張將“線裝書扔進廁所”,但他對自己的萬冊藏書卻視若性命,其中不乏線裝書;他的文字張牙舞爪、勇猛精進,他的篆書卻始終藏鋒不露、圓潤婉轉(zhuǎn)。

矛盾的吳稚暉仍是自然的,很少有人矛盾的如此自然。

吳稚暉一生清廉,僅靠政府一份微薄的薪金顯然入不敷出,1943年他的學(xué)生徐悲鴻、張道藩為他在《重慶日報》上刊出《鬻書潤例》,此后他潑墨揮毫,得潤筆五六萬之巨,然而這筆錢在1948年的通貨膨脹中縮水得一塌糊涂,赴臺后僅換得臺幣140余元。但是吳稚暉對此視之坦然,他在世時,所有剩余金錢,存在第四信用合作社的全為倒賬,故結(jié)賬時寫了“恰當”兩個字,并無余錢可取,他在遺囑上寫道:“生不帶來,死乃支配,可恥?!?/p>

1948年,年已八十三歲高齡、多病纏身的吳稚暉仍然在教書寫字,自力更生,有一天他在工作中突然暈倒了。醒來后女兒勸他說,你偌大年紀還要這樣勞苦,連做你的女兒也要給人笑話。吳稚暉說:“有什么可笑話的?做做吃吃,死了你把我的骨頭磨成粉,摻在茅廁里做肥料,你就是孝女!”

可惜的是,吳稚暉實現(xiàn)了“生不做壽”,卻沒有實現(xiàn)“死不開吊”。相反,他死得太“熱鬧”了,這完全出乎他的本意。像吳稚暉這樣一輩子與政治打交道的人,能夠活出完整的自我已經(jīng)是個奇跡,至于死后,那只能任人擺布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