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雙方矚目的八里橋一戰(zhàn),清軍失利。八月七日(9月21日),英法侵略軍攻下八里橋,進逼皇木廠,京師岌岌可危。當天晚上,咸豐帝聽到了僧格林沁、勝保失敗的消息,驚慌失措,匆匆忙忙,預(yù)備車駕。八月八日午前巳刻(9時-11時),偷偷從圓明園北走。鑾輿不備,扈從無多。他帶著惠親王綿愉,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焦佑瀛、杜翰等人,并其他隨行者數(shù)百人,且?guī)Ы?000人保衛(wèi),倉皇上路。這一天,咸豐帝只吃了兩枚雞蛋,第二天,也只吃了幾碗小米粥。隊伍行動遲緩,兩天才走了80里,到達密云縣石槽。走了兩天,粒米未進,禁軍饑餓難忍,糧食又無處籌措,部隊散亂無狀。面對此種情況,王公大臣們束手無策,只能相對哭泣。戶部的堂官不得已返回北京,想方設(shè)法購買了幾千斤肉脯果脯給大家分食,隊伍才勉強得以前行。但隊伍所過之處,地方官吏紛紛逃散,食物無人供應(yīng),皇帝拿黃金換制錢都換不到。據(jù)說,皇帝駐下后,御膳還沒等做熟呢,士兵們就從鍋里搶著吃。咸豐帝的倉皇出逃也真夠狼狽的。
對于此次出逃,慈禧做何態(tài)度呢?吳可讀記道:“當皇上之將行也,貴妃力阻。言皇上在京,可以震懾一切。圣駕若行,則宗廟無主,恐為夷人踐毀。昔周室東遷,天子蒙塵,永為后世之羞。今若遽棄京城而去,辱莫甚焉?!?我們不知道懿貴妃當時是否真的勸阻了咸豐帝,是否真的說了以上那些話。但是,我們也沒有充足的理由否認吳可讀的記載。也許吳可讀是得之比較確切的消息。從事隔一年之后的辛酉政變來看,懿貴妃是個很有主見的青年女子。她很有可能持上述見解。竇宗一說:“英法聯(lián)軍破北京,咸豐出亡熱河,時年三十歲,病甚,慈禧益用事?!?懿貴妃“益用事”,主要是參與了國家政事。黃浚道:“當英法聯(lián)軍之役,西后方為貴妃,文宗出奔熱河,西后乃力主帝當留京。” 黃浚是相信吳可讀的記載的。
那么,懿貴妃的見解是否正確呢?筆者認為,她的見解是脫離客觀實際的,是不可實行的空想。因為,一、領(lǐng)導(dǎo)不力。從咸豐帝到王公大臣到統(tǒng)帥將領(lǐng)大都缺乏破釜沉舟、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二、民心不齊。由于咸豐帝的軟弱無能,影響到民心,北京城內(nèi)官紳市民紛紛外逃,無堅守之志;三、士氣不振。僧王屢戰(zhàn)屢敗,勝?!白箢a右骽受炮子傷二處” ,二員戰(zhàn)將的失利挫傷了士氣。而且從各路調(diào)來的士兵是一群烏合之眾,缺乏訓(xùn)練,素質(zhì)極差,幾乎一觸即潰;四、武器不好。一個外國人評論八里橋之戰(zhàn)時說:“法國和英國的炮兵壓倒了他們的箭、矛、遲鈍的刀和很不像樣的炮。盡管他們呼喊前進,勇猛和反復(fù)的沖殺,還是一開始就遭到慘??!然而長官們和軍中的勇士卻前來列陣于八里橋上,這時大家就可以看到在整整一小時內(nèi),他們頂住了使他們慘遭傷亡的壓倒火力。這些勇敢的,然而還不夠靈活的戰(zhàn)士,與其把戰(zhàn)場易手,讓給敵人,還是寧愿一步不退,勇敢堅持,全體就地陣亡?!?中國的軍官和士兵是勇往直前、視死如歸的。敗就敗在武器上。落后的大刀長矛不是先進的大炮步槍的敵手。五、北京不守。北京是個不設(shè)防的城市。要想以北京為最后的堡壘,堅持固守,這是辦不到的。
綜上五點,如果咸豐帝不及時北撤,而是留在北京不走,那就很可能成為英法侵略軍的俘虜。我們知道,咸豐帝不會有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也不具備領(lǐng)導(dǎo)全民族進行一次反侵略戰(zhàn)爭的統(tǒng)帥的個人素質(zhì)。所以,懿貴妃在彼時彼地勸說并力主咸豐帝留京,那是不了解敵我雙方實力而提出的錯誤建議。咸豐帝倒是知道自己的分量。他不顧一切,“木蘭秋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