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是時候:《顫栗航班93》的時間傳奇(1)

后9·11時代的恐怖片 作者:阿維娃·布瑞夫 山姆·J.米勒


2006年春天,當《顫栗航班 93》的預告片在電影院中放映時,一些觀眾失聲尖叫:“這也太快了!”觀眾們擔心自己還尚未做好揭開傷疤的準備;與此相反,不久前,評論家們還在擔心,自從吉迪恩和儒勒·諾代所拍攝的影片《9·11》( 9/11,2002 )在 CBS播出之后,似乎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表現(xiàn) 9·11的力作了。電影上映后好評如潮。面對這部電影是否發(fā)行得過早的質(zhì)疑,評論家們連聲否認,他們認為與其說是太早,不如說是剛剛好。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評論家非琳達·威廉姆斯莫屬。威廉姆斯通過討論恐怖片和色情片的時間結(jié)構(gòu),認為恐怖電影夸大了“未做好心理準備而帶來的焦慮感”,恐怖片欲揚先抑的手法讓高潮到來時的觀眾猝不及防。色情片則“制造了最浪漫的巧合:主體和客體在他們應該遇見的時刻遇見了彼此,這種相互愉悅的瞬間是該流派最擅長的表現(xiàn)手法”??系聽枴し评账箯哪切﹥?yōu)秀的恐怖片中總結(jié)出了“違反共振”原則,即恐怖片的敘事與觀眾共同的文化焦慮相呼應,但是它也“通過徹底違反游戲規(guī)則”來令觀眾感到震驚?!罢嬲钊苏鸷车氖且恍﹥?yōu)秀的恐怖電影,它們總是讓我們從座位上跳起來哭喊:‘不,你們不能這樣做!’”當然,“未做好準備的焦慮”和隨之而來的“違背感”是美國民眾對 9·11恐怖襲擊事件的標志性體驗,9月 11日當天各大媒體報道的畫面本身就是一部完美的恐怖片。因此,美國觀眾在觀看格林戈拉斯的電影宣傳片時,似乎重新體驗到了當初目擊 9·11恐怖襲擊時所迸發(fā)出的無助感。在為《村聲》的撰稿中,J.霍伯曼描述了第一批觀看電影宣傳片觀眾的反應:“正如那個現(xiàn)在臭名昭著的宣傳片所提煉出的整部電影的情節(jié)(但并不包括結(jié)局)一樣,觀眾們在宣傳片的誘導下經(jīng)歷了制作方設(shè)計好的心路歷程:“他們買票去看斯派克·李執(zhí)導的《局內(nèi)人》(Inside Man,2006),猝不及防的觀眾們的注意力全被宣傳片所‘劫持’。據(jù)報道稱,憤怒的觀眾們聚集在林肯廣場的AMC影院附近抗議宣傳片的播出。”

不出意外,未在宣傳片中播放的結(jié)局讓整部影片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評論家們將整部影片的成功都歸功于其成功地調(diào)動了觀眾的觀影體驗。從觀看宣傳片時猝不及防以及憤怒的情緒,到觀看成片后的頓悟與宣泄,這部影片成功地使得觀眾們與片中人物的情感同步。例如,羅杰·埃伯特寫道:“影片《顫栗航班93》來得并不早,因為它與9·11之后的任何電影都不同。整部電影中的每個細節(jié)都用現(xiàn)在時進行講述。只有當影片中的人物知道發(fā)生了什么的時候,觀眾才能知曉。即使是那些勇敢的乘客們在過道上進行反抗之時,我們也仍然不知道他們是誰。觀眾們就像是飛機上的其他乘客一樣,不知所措地驚恐地望著他們?!卑2卣J為觀眾們之所以能夠與屏幕上的人物情感同步,正是因為影片采用了現(xiàn)在時的敘述方式。針對電影近乎完美地遵循“現(xiàn)實時間”展開,《紐約客》的撰稿人大衛(wèi)·登比寫道:“這是真正的存在主義電影:事件接踵而至,而你全然不知道接下來將會發(fā)生什么?”霍伯曼將這部電影稱為“儀式性的酷刑”,并稱影片的作用是“經(jīng)驗的、公共的”,它對于現(xiàn)實時間的利用是為了“讓觀眾參與到影片中去”?;舨鼘⒄坑捌暈橐粋€帶有宗教色彩的溝通儀式,從而強調(diào)了電影與觀眾二者之間的互動;而登比則將影片與觀眾合二為一,統(tǒng)稱為“你”。盡管這一互動不完全等同于威廉姆斯所說的色情片中的“相互愉悅的瞬間”,但是埃伯特、霍伯曼和登比都強調(diào)了觀眾體驗與影片中人物體驗的“完美的巧合”。他們的評論表明,這部影片與其說是制造了恐慌(“太快了”),不如說是提供了一種釋放的感覺,因為電影邀請(或者說是誘導)觀眾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互動空間之中(“我們也可以在那架飛機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