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魔鬼叔叔的話,”他的媽媽嚴(yán)厲地說。一般而言,這個小男孩比較健談,說起話來嘰里呱啦的,沒幾個人聽得懂。但今天晚上,他一言不發(fā)——只是坐在那里,盯著面前的飯碗。我知道,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他那個小村子。
“沒事兒,”我說,“他不想回答就算了。”
我們吃完了飯,魏嘉的父母開始給他收拾上學(xué)要穿的新衣服,還有新書包。他默默地上了床。那晚,他對于開學(xué)的事情一個字也不愿意提起。
據(jù)大家所知,這個小孩是魏家在三岔生活的第六代。在上村,基本上所有的男性居民都姓魏,而且這些姓魏的人之間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親緣關(guān)系。而女人們的姓氏則是各式各樣的——姓曹的、姓李的、姓趙的、姓韓的、姓袁的——而且多數(shù)在北京附近的其他村子里長大。在中國的農(nóng)村地區(qū),這是一種傳統(tǒng): 男人繼承一個家庭傳下來的土地,女人則娶自外村。
沒有人說得清楚,這個村子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在過去,多數(shù)居民都是文盲。因此,在三岔村很少有什么歷史資料留下來。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位于村子之上三百多米高的地方,那兒的一段長城上,鑲嵌有一塊刻著文字的石板。在靠近三岔的三段長城中,這一段最為雄偉壯觀,也是當(dāng)?shù)匚ㄒ坏囊欢斡么u塊和鑿石砌成的長城。原來,很多段磚砌的防御工事上都可以找到刻有文字的石板,可絕大多數(shù)要么被拆掉,要么被毀掉。時至今日,北京地區(qū)的長城上,這樣的石板僅存不到二十塊。三岔村上面的這塊石板之所以保存下來,純粹是因為偏遠(yuǎn)的緣故——從村子到那個地方,得辛辛苦苦地走上兩個小時的路程。石板上的文字記載表明,公元1615年,兩千四百名士兵修筑的這段長城剛好是五十八丈零五寸長。這塊石板反映了明朝官方記錄的精確性,因為“寸”是一種很小的計量單位,只有三厘米多點。換算成英制的話,1615年的這項建筑工程長達六百三十六英尺,滿打滿算需要三個月的工期才能完成。修墻的士兵則來自東部的山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