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一位稱職的訪談?wù)?,最重要的就是以受訪者為訪談重點。在進行訪談的時候,最理想的狀況是只有百分之十是你講話的時間,百分之九十是受訪者講話的時間。
與受訪者相處、談話的時間是很寶貴的,在這一段時間里,你需要得到越多信息越好,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自己講話越少越好。大家可以學(xué)習(xí)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說話方式,由于你不是整場訪談中的“賣點”,因此必須把自己縮得越小越好。
此外,不妨掌握一個原則:把問題縮短。
雖然你可能原本就知道訪談的時候要把問題簡化,但實際上會導(dǎo)致你犯錯的情況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緊張,當我們一緊張,就會有一連串連接詞、語助詞等等的字眼脫口而出,產(chǎn)生停頓。
跟面試、上臺報告一樣,只能靠多練習(xí)、充分準備,以及經(jīng)驗累積來克服緊張的情緒。你不需要擁有天生就很會跟陌生人交談的特質(zhì)才能當一個好的訪談?wù)撸匾氖前言搯柕膯栴}安排好,剩下的就是多練習(xí)自己隨機應(yīng)變的能力了。
怕尷尬也是會讓你不知不覺把一個問題問得超長的原因。有很多時候,當你問完一個問題,受訪者可能必須花一點時間思考,應(yīng)該跟你說些什么。在這段空檔時間,訪談經(jīng)驗不足的人可能會覺得痛苦難耐,同時也擔心受訪者覺得尷尬,因此不自覺地就生出很多話。最好的方法就是限制自己一定要在問完問題之后,給予受訪者10秒鐘時間回答。
大部分的時候,受訪者一時之間沒能回答你的問題,都是在思考如何回答,多給他幾秒鐘思考,說不定會得到更豐富的答案。就我們過去的經(jīng)驗來說,當受訪者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回答,或者沒聽懂你在問什么的時候,他會直接告訴你,或者請你再重新問一次,所以并不需要太過緊張。
在問問題的時候,
切記主角是“他”,而不是“我”。
用對方的邏輯思考
與受訪者聊天,最珍貴的一點在于得從對方口中,聽他親口訴說關(guān)于自己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不只是他告訴你的故事很重要,連他“怎么說”這個故事都很重要。
臺灣是個充滿不同口音的地方,臺北人可能中英文夾雜,在其他縣市臺語或客家語較普及,可能聽到國臺語夾雜,或者是有所謂的臺灣國語出現(xiàn),這對于建構(gòu)出受訪者個性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在進行訪談的時候,受訪者講話的方式不僅反映出他的成長背景,也能幫助你更了解他的生活環(huán)境等等細節(jié)。
倘若在訪談時,你的受訪者用的字是“阿豆仔”而不是“外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記錄的時候也用“阿豆仔”。這聽起來很容易,但是我們每天暴露在各式各樣的口音之中,不知不覺中也變得比較不敏感,多練習(xí)之后才會知道自己原來錯過了這么多細節(jié)。
除故事內(nèi)容之外,
也必須注意“說故事的方式”。
避免糾正
用受訪者的邏輯思考,第一大忌是糾正。這最常發(fā)生在訪問老人或兒童之時。假如有個受訪者向你談到家中寵物,一下子說是貓,一下子說是狗,但又說只養(yǎng)一只寵物,此時最重要的不是請他說明到底是貓是狗,而是去探索為什么他的說詞會前后矛盾。如果受訪者一直把椅子說成桌子,你的任務(wù)也不是去糾正他,而是去了解他為什么這樣說。
每個人都會需要被聆聽,也都有擔任聆聽者的時候。當一個好的聆聽者,不只有助經(jīng)營人際關(guān)系,在職場或?qū)W校里能否有效聆聽,也是讓你表現(xiàn)突出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
本書所教授的訪問方法其實都引導(dǎo)到一個核心,就是如何當一個好的聆聽者。聆聽不只是向?qū)Ψ轿⑿ΑⅫc頭,還需適時響應(yīng),從談話中找到重點,然后反問更多問題。
除了響應(yīng)之外,也得注意自己是否講太多、聽太少,能否引導(dǎo)對方,而非一股腦地吐出自己想講的東西。
學(xué)習(xí)有效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