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預(yù)設(shè)“你知道他想講什么”的立場

斯坦福最受歡迎的人生規(guī)劃課 作者:黃菁媺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詮釋、解讀人事物的邏輯,而不知不覺犯下自以為知道受訪者在講什么的錯誤。

當你看到一個人笑,你會推測他是開心的;當你看到一個人哭,你會推測他是傷心的;當你看到一個人面紅耳赤,你會推測他是生氣的。這些推測都沒有錯,也都是我們用來判定情勢的機制,但是在你進行田野調(diào)查或者訪問的時候,就必須暫時關(guān)閉。

有一本探討人類學(xué)的暢銷書《天真的人類學(xué)家》,描述了作者到非洲喀麥隆偏遠山區(qū)里研究多瓦悠族文化的故事。他在訪問部落里居民的過程中,光是想要問出“假設(shè)你的姐妹嫁給了某個男人,你會稱呼這個男人什么?”就花費了一番工夫,因為對于受訪者來說,沒有這種假設(shè)性問題,實際上他們就沒有姐妹,所以無法回答。

后來,作者在當?shù)刂謪f(xié)助之下,換了幾種問問題的方法,終于解開了關(guān)于“丟思”這個詞的疑問。

為了要確認“丟思”到底是什么,作者問:“如果他是你的丟思,你父親叫他什么?”

村民想了一下說:“叫他祖父”。

作者又問:“你兒子怎么叫他?”

村民回答:“我的兒子叫他祖父。”

此時,作者終于有了頭緒,于是又問:“那你是不是也叫他祖父?”

“是的!”

原來在多瓦悠,只要是老人都被稱為祖父,“祖父”只是代表著對方年紀比較大而已。他花了一整個下午,才把“祖父”到底是什么弄清楚。

或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了解的事物差異不大,但是在做田野調(diào)查與研究的準則是一樣的。不要假設(shè)你已經(jīng)知道他口中的“祖父”是什么,多問幾個問題去確認,而不是你腦海中“認為”他想的到底是什么。

多問、多確認,

不預(yù)設(shè)立場、不自行推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