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索爾仁尼琴的批判立場和四不口訣 2

白堊紀文學備忘錄 作者:張檸


1998年索爾仁尼琴在“歐洲新文藝論壇”上發(fā)言時說:“整個20世紀,技術成就如此輝煌,人心如此急進,反而以各種途徑使文化衰落了。這樣一個世界性的毀滅進程,年復一年地持續(xù)著……精神價值的失散和消耗,甚至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對今天的文化狀況,他評價說:文化的實用性扼殺了高雅文化,使得平庸的東西乘虛而入;物質(zhì)進步壓倒了人的“自我教育”,人的心靈無法控制物質(zhì)的涌流;文化的大眾化,使文化脫離了自己的真正意義,等等。

真有他所說的那么嚴重嗎?對于他的“毀滅”、“高雅”、“平庸”、“文化的真正意義”之論,我不想多作分析。我只是覺得,他的整個發(fā)言,不像一個有理智的作家,倒像一個諾查丹瑪斯式的駭人聽聞的預言家。像年輕的時候一樣,索爾仁尼琴依然是一個激進的勇士。所不同的是,如今更添加了固執(zhí)的成分。更重要的還在于,他原來所反對的是蘇聯(lián)的專制主義和非人道主義的統(tǒng)治,而現(xiàn)在,他所反對的是大眾文化、物質(zhì)主義潮流和資本主義市場。

1974年,索爾仁尼琴因持不同政見,被蘇聯(lián)政權驅(qū)逐出境,1976年定居美國。他經(jīng)常以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的名義發(fā)言。在蘇聯(lián)特定的歷史時期,他的那些言論和立場,他的《古拉格群島》等作品,得到了世界性的回應,他也因此獲得了世界性的榮譽。他曾經(jīng)渴望蘇聯(lián)人民能夠擺脫東方式專制主義的生活模式,過上自由而富足的生活。但是,他到了美國之后就不大習慣。兩年之后的1978年,當美國人都快要將他遺忘的時候,他耐不住寂寞,到哈佛大學發(fā)表了一個著名的演說——“分裂的世界”,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就是:道德淪喪、民主和自由過度發(fā)展、游戲的人生態(tài)度、空虛的靈魂、盲目追求快樂、淺薄等等。他的言論受到了美國知識界的冷遇。

具有戲劇性的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他的祖國同胞也開始追求西方式的“淺薄”而又“快樂”的生活了,開始要徹底拋棄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了。這不是索爾仁尼琴從前所渴望的嗎?戈爾巴喬夫要將索爾仁尼琴所希望的付諸現(xiàn)實。但索爾仁尼琴卻很著急。他針對戈爾巴喬夫政權及其人民,發(fā)表了長篇政論文——《重建俄羅斯》。在文章中,他反復地強調(diào)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抬高20世紀以前的俄羅斯文化和思想家。他警告說,一個國家的政治運動越是高漲,精神生活就越是貧乏。他不想談論物質(zhì)生活。他奇怪地將政治運動僅僅與精神生活扯到一起。更多的時候,不正是因為物質(zhì)生活的問題才引起了政治問題嗎?除了宗教狂之外,有哪一個普通百姓關心精神的政治運動呢?他的言論同樣受到了俄羅斯人的冷遇。人們說他陷入了一個神話而不可自拔。

索爾仁尼琴反復地批評大眾文化的淺?。ㄋ欢蟊娢幕?,既不會跳迪斯科,也不會唱搖滾),反復地強調(diào)精神生活的深度、高雅文化的歷史感。難道這些東西他見得少嗎?任何一個專制主義時代,高雅文化都非常發(fā)達,法國的中世紀建筑、中國唐宋時期的詩歌、葉卡捷琳娜時代的俄羅斯文化,乃至蘇聯(lián)時期的文化(肖洛霍夫的小說、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愛森斯坦的電影等等),都很高雅。因為,所謂的高雅藝術,正好是在個人生存的苦難、人的不自由的前提下發(fā)育起來的。任何一部世界名著,任何一種高雅文化,都是以人類的苦難生活為代價、做素材的。當全世界的文學家藝術家,都無法創(chuàng)作出《古拉格群島》那樣的作品,那不是很好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