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寫到這里才發(fā)現,漏掉了這么重要的一個事兒:照片的用處。請原諒哈,俺從一個業(yè)余攝影愛好者的角度出發(fā),更多的只是把玩攝影當作業(yè)余生活中的一項文娛活動來看的。但是咱們都知道,照片正在各種地方發(fā)揮著各種作用,幾乎可以說無所不在,它可不僅只是一門藝術,更是個結結實實的大行當。拋開了用處來說照片的好壞,真不大合適。
從用處出發(fā)去評判照片,貌似是個合理的方法—至少是最本真的辦法,事物的價值取決于事物的用途嘛。有用處,就是現實中存在著對它的需要。這個世界上,需要用照片來呈現的事情有很多。那么,很好地滿足了這需要的照片,大概就是好照片了?
俺還真不覺得能這么簡單地看。用處體現價值,但未必足證好壞。咱們普遍意義上說到的照片的好壞是指它的藝術性,而它的用處或曰價值,則很可能跟它本身的藝術性無關。就像雷鋒叔叔的很多照片曾有過太多的用處,甚至可以說產生過巨大的價值,但它們本身真不一定是多好的攝影作品(反正俺沒覺得有幾張好的)。
這樣的極端情況也有:一張照片用在某種地方就光芒萬丈,而用在另一個地方卻毫無趣味。對很多照片的評價,無法脫離它的“語境”—俺怎么也假冒專業(yè)藝術人士從嘴里禿嚕出這么“專業(yè)”的詞匯來了,真是狗嘴吐象牙!對不住啊,這種事兒俺叨叨了這一句就打住。
周全地討論的話,只能說好的照片應該是兩方面兼具的:既滿足某種用途,又具備藝術性。兩者毫無對立,卻可以完美結合。那些史上最偉大、最經典的攝影作品,多數就是這兩者的結合體。
但是,咱業(yè)余愛好者的情況跟專業(yè)或者職業(yè)攝影師的情況,很不一樣。后者,他們的照片都是奔著某個用處去的,而咱們業(yè)余愛好者基本不是,一開始尤其不是。
大多數業(yè)余愛好者,從一開始,考慮攝影的藝術性就似乎是天生本能,卻總是忽略照片的用途。他們把攝影只是當作一種帶有藝術氣質的玩,享受過程就好,結果沒那么重要。不過玩著玩著,就會有人漸漸開始理解照片作為一種信息傳遞介質的效用,也開始考慮自己的照片的“用處”問題—你是不是也會偶爾有這樣的時候,想起家里電腦硬盤上那成噸的照片不曾發(fā)揮過任何作用,于是感到一點兒遺憾。然后,再舉起相機的時候,也會多想一想:要拍的這張照片會用在哪兒。
要俺說,這種想法來得越早越好,如果你對攝影認真的話。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使命;攝影也是。照片是一個傳遞信息的媒介,跟話語、文章、繪畫、電影、歌曲、戲劇一樣。你拍攝的照片,就是你的一種表達。表達總是要有用處的,總是要通過這表達來達成點兒什么意愿的。有意愿,才有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的動力,是吧?
但很奇怪的是,這樣考慮的人卻不多。生活中的正常人誰都不會對著空氣不斷絮叨一些沒有用的廢話,但很多業(yè)余攝影愛好者卻會不斷拍攝那些沒內容又沒觀眾的廢片......數字時代,拍攝照片是如此容易且廉價,摁一次快門就得到一張照片的簡單動作,本身就會給人帶來那一點點成就感,就足以支持人們自我感覺有了某種樂趣。但這種樂趣跟表達全然無關,倒是更像挖地雷之類的單機版電腦游戲。很多人就是以這種玩挖地雷游戲的方式在玩著攝影,這是實情。
怎么讓照片有用起來?有用的照片是什么樣子?
俺猜那些杠杠的大師啊、偉大的攝影著作啥的,就會說類似這樣的話:“首先它給觀眾帶來某種感受、喚起某種共鳴;而后這種感受能引發(fā)思考,把觀眾的心智往更好的方向引導;再而后,它能夠影響更多的人,乃至催生行動、推動和激勵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怎么樣,浩蕩吧?聽著像是“馬克思主義藝術觀”吧?
這種高屋建瓴云山霧罩的話,真夠累的。就不能說得實在點兒、貼切點兒、具體點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