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學舉行開學典禮,蔡元培發(fā)表了就任演說。針對當時學校存在的不良風氣,他著重提出了三項要求:“拍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并闡明大學的性質是“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蔡元培曾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教員,深知學生惡習。為鏟除科舉制留下的劣根,蔡元培清楚,首要改革的是學生觀念。他指出“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突出強調學生要把“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放在首要位置。蔡元培的這個演說在廣大的師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1月18日,他到校不久即給吳稚暉寫了一封信:“覺北京大學雖聲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嘗不可一試,故允為擔任……雖一切維持現(xiàn)狀,然改良之計劃,亦擬次第著手。”
具有多年辦學經(jīng)驗的蔡元培明白,要把眼前這個烏煙瘴氣的北大辦好,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有一批甚至一大批有真才實學而又熱心教育的教師。他認為北大的兩大弊端是“學課之凌雜”和“風紀之敗壞”,而“救第一弊,在延聘純粹之學問家,一面教授,一面與學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救第二弊,在延聘學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飭學風”。
蔡元培來到北大之初,就想要吸引一批跟自己想法一樣的人才,或者接近真正有學問的人—不在乎你的政治立場,不在乎你的資歷,不在乎你的年齡,這一點是革命性的。
于是,他著手先從兩方面進行改革:首先,聘請積學與熱心的教員,從而引起學生研究學問的興趣;其次,改革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改革整個學校的領導管理體制,從而將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注入北大。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時代的北大不停被人懷念,正是因為在他周圍有一個群星璀璨的教授團,也因為蔡元培引領群星,利用這所沒落的書院,喚醒大學精神的精髓。
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風云人物陳獨秀正在辦《新青年》?!缎虑嗄辍纷鳛橐粋€新思想的陣地,在全國影響很大。陳獨秀雖然是新思想的代表,但是他的傳統(tǒng)學術根底深厚,16歲就考上了秀才 ,傳統(tǒng)的舊學基礎非常好,在文字學方面頗有造詣。北大正需要這樣的新人物,蔡元培看中了陳獨秀,便希望把陳獨秀請到北大來。陳獨秀雖然在上海辦報,但經(jīng)常會到北京來。于是,陳獨秀再一次赴京時,蔡元培打聽到了陳獨秀的住處,之后幾乎天天登門拜訪。有時去得早了,陳獨秀還沒有起床,他就囑咐茶房不要將他叫醒,自己便拿個凳子坐在房門口等候。和陳獨秀住在一起的安徽同鄉(xiāng)、出版家汪孟鄒回到上海,將這些事講給侄兒汪原放等人聽,他們說:“這很像‘三顧茅廬’哩!”陳獨秀原本看不上名聲糟糕的北大,不愿接受這個邀請,但架不住蔡元培三番五次登門的誠意,終于被打動。
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正式致函教育部,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公函中所附的陳獨秀履歷是蔡元培代為填寫的,其中多有不確實之處:陳獨秀,安徽懷寧縣人,日本東京日本大學畢業(yè),曾任蕪湖安徽公學教務長、安徽高等學校校長。
這份公函當日發(fā)出,13日,教育總長范源濂就簽發(fā)了“教育部令”第3號:“茲派陳獨秀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此令?!辈淘嘀砸眠@樣一份履歷遞交教育部,目的就是要讓陳獨秀順利進入北大。這是他整頓北大的第一步,他立意從文科的整頓做起,延聘教員則從文科學長開始。文科學長不但必須是“積學與熱心的教員”,還必須具有革新的思想,勇于“整頓”的革命精神。在他眼里,當時的陳獨秀正是“一員闖將,是影響最大,也是最能打開局面的人”。事實證明,蔡元培這著棋走得很對。隨后陳獨秀又介紹了胡適等人,北大文科的局面馬上被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