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日本的國策是征服、統(tǒng)治、殖民東亞。其步驟的第一波是中國臺灣和朝鮮,第二波是中國東北和蒙古,第三波是整個中國。任其犧牲一代國民,此國策決不改變。李鴻章把超級戰(zhàn)艦送到長崎,給了日本鍛煉軍民心理的一次演習(xí)。
如果說中國洋務(wù)官僚的心理是變態(tài)的,那么日本國民的心理則是瘋狂的。
日本的資料一如既往,宣揚著聒噪著,一切都是中國挑起,一切都是因為中國對日本采取的大國炮艦主義。他們最喜歡強調(diào)“鎮(zhèn)遠”“定遠”兩條船,喜歡念叨這兩條船的名字——ちんえん、ていえん,它們大大地威脅了日本。日本的民族主義,有時真有一種百年嘴硬說荒唐的風(fēng)格。就當(dāng)時的歷史大勢分析,長崎正點燃著日本軍國熱情的火焰,“鎮(zhèn)遠”“定遠”卻跑來火上澆油,好像要試試日本人稱霸的決心。已經(jīng)是謠言霧罩的“鎮(zhèn)遠”“定遠”,還非要駛進人家前院亮相。
如此的輕佻無形,如此的兒戲前途,如此的中國人的輕?。?/p>
因為日本正處在侵略大潮的最上風(fēng)頭,如一個肆虐四鄉(xiāng)未遇敵手的惡棍。他們正狗咬刺猬無處下嘴,發(fā)愁找不出下一個尋釁的借口,李鴻章卻從海參崴跑來長崎修船!……莫說只是徒手的水兵拳頭彎刀,即便“鎮(zhèn)遠”“定遠”真不吃素,主炮側(cè)炮一齊猛轟,把長崎炸個遍地瓦礫——此事最終也不會占上風(fēng)。
據(jù)說,有一個德國人曾經(jīng)聽到李鴻章講過一句話:“正此時可與日本一戰(zhàn)!”
但是戰(zhàn)與不戰(zhàn),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種需要長久遲疑的事情。戰(zhàn)嗎?否也。和乎?難也。這可不是剿滅長毛、彈壓和卓,中國軍隊的本色,是欺負老百姓強、抗擊侵略者弱。中堂大人把玩棋子,品著香茗,沉吟躊躇。
一方僥幸,另一方熱狂;一方抱著中央大國的虛榮,另一方沉湎取而代之的狂想;一方是空洞的尊大,一方是瘋癡的野心;一方是舉止輕佻,一方則出手陰狠。直至甲午炮聲響起,甚至直到今天,日本朝野仍然喜歡把長崎“清國水兵事件”解釋為一次“國辱”。大中華帝國從那時到今天,一直是它的假想敵,針對大中華威脅的憂患教育永遠都不會停止。“清國水兵事件”是在長崎發(fā)生的,所以它為這種教育提供了鐵的證據(jù)。
日本眾多人物都活躍現(xiàn)世,就此事件,做激勵民族主義的發(fā)言。
隨便翻閱所有右翼人物或團體的資料,無論黑龍會首頭山滿,還是“滿蒙”浪人川島浪速,都若有所思地回憶:適逢那時,我還年輕,長崎發(fā)生了“清國水兵事件”,我受了巨大刺激,從茲發(fā)憤報國。
不可理喻的是,即便在長崎流了那么多血,騷動五年后的1891年6月30日,以“鎮(zhèn)遠”和“定遠”為首的北洋艦隊,又訪問了日本神戶港!
這一回,可又是為了什么呢?!
似乎不完成一次紳士派頭的禮節(jié)性訪問,北洋水師死不瞑目。如今回顧,無論長崎的街頭惡斗,還是神戶的彬彬有禮——中國海軍在19世紀最末十年的作為中,有一種罕見的變態(tài)。好像它也非要“脫亞入歐”不可;好像它哪怕被揍得鼻青臉腫,也非要去以西洋之禮、接?xùn)|洋之軌!
停泊神戶,簇擁“鎮(zhèn)遠”“定遠”的北洋軍艦,除到過長崎的“濟遠”外,還有“來遠”“致遠”等一共六艘。它們除了訪問神戶,可能還去過吳港和橫濱港。
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7月15日,剛剛創(chuàng)刊不久的新式報紙《每日新聞》,報道了“定遠”艦在神戶舉行的豪華宴會:
定遠號軍艦盛大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