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shù)學者都承認西方文化深刻地影響、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不少人認為我們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時可以保持自己文化的某些根本特征,比如儒家思想道德之類。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但也保留了日本文化特征就是例證。他們認為形而下的物質層面容易改變也必須改變,形而上的思想靈魂不易改變也不應該改變。但正因為形而上的東西不容易把握,所以是否已經(jīng)改變或根本不曾改變,就成了一個說不清的問題。西方有人也說從亞里士多德以后西方哲學便沒有什么新東西,因而不曾改變;中國人說戰(zhàn)國以后不再有新思想出現(xiàn),因而孔孟、老莊仍然活著。這種話其實和沒說差不多??酌稀⒗锨f當然活著,但不是氣功大師們說的那樣他們根本沒死,是他們的思想活在今天人的心中。然而人心是不可測量的。所以對這種“活著論”只能姑妄聽之,無法也沒必要去求證。
但度量衡是可以把握的東西。度量衡在文化中的地位如何,我以為是個關鍵問題。度量衡是人類認識把握世界的最基本尺度,我甚至認為它就是文化的經(jīng)緯。時空關系固然是世界的最基本關系,但時空的描述必須落實在具體的度量上。所以哲學的最后表達是數(shù)學式的,《易經(jīng)》不就是數(shù)字關系嗎?莊子對時空的描述不也要落實在“九萬里”“八百歲”之類的數(shù)字上嗎?愛因斯坦那個著名的相對論公式與其說是物理的,不如說是哲學的更貼切。一種文化,如果它固有的度量衡制度已經(jīng)滅亡或不再使用,我們很難說這種文化還能存在,或者說我們無法確證其存在,因為沒有了最基本的尺度。用“厘米”而不是用“尺寸”表示人的身高,與用“封建社會”“亞細亞方式”之類概念表述中國社會形態(tài),其實沒有本質區(qū)別。它們都是西方標準,只不過前者是科學,而后者是所謂社會科學?,F(xiàn)在大家承認科學的普適性,誰也不認為用米制量身高有什么不妥,但有些人反對社會科學的普適性。然而社會科學能否脫離科學而獨立存在,好像有疑問。既然在社會科學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用到科學的一些方法,特別是要和科學用一樣的度量衡單位,那社會科學脫離科學就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西方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如果不適合中國國情或民族族情,那也是因為社會科學本身還不成熟。不成熟的社會科學同樣不能準確表達西方歷史,即使西方世界是沒有民族差異性的鐵板一塊。我不知道西方是否有一本或幾本歷史哲學著作為西方所有國家民族、所有學派共同認可,沒有歧義。依我愚見,可以斷定沒有這樣的著作。根據(jù)是,我們對西方經(jīng)典的引進學習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歷史,稍微有點兒名堂的西方學術即使沒有認真研究,也湊熱鬧式地了解個大概,這種功夫是下得很足的。但放之四海而皆被接受的權威著作迄今還沒聽說過。我們不會放過觀賞任何一條西洋大魚的機會,雖然不一定能捕撈得到或者干脆就沒想捕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