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副總統(tǒng)戈爾算得上一個政壇老手。在不久前出版的《對理性的侵犯》一書中,他指出“鉛字共和國”正在被“電視帝國”侵略和占領,電子媒體已可以成功對民眾洗腦,“被統(tǒng)治者的同意”正逐漸成為一種商品,誰出價最高,誰就可以購買。據他回憶,他的競選團隊曾建議投放一批電視政治廣告,并預計這筆錢花出去以后,他的支持率可以提高幾個百分點。他開始根本不相信這種計算,但叫人大跌眼鏡的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后來的事實完全證明了他是錯的而競選團隊是對的——一張張支票開出去以后,支持率不多不少,果然準確上升到了預估點位,民眾的理性竟然如期被逐一套購。人們不難看出,這個時代已用電視取代了竹簡,已用光纜取代了驛道,很多人的大腦不過是一些電子聲色容器,民意的原生性和獨立性易遭削弱,民意的依附性與可塑性卻正在增強。在很多時候,政治就是媒體政治,民意可以強加給民眾,由權力和金錢支配的媒體正在成為龐大的民意制造機,“可以在兩周之內改變政治潮流”(戈爾語)。不僅如此,組織集會造勢是要花錢的,雇請公關公司是要花錢的,“涮樓”(港臺語)拜票是要花錢的,延攬高人來設計候選人的語言、服裝、動作、政策賣點等,也是要花錢的……美國總統(tǒng)競選人都必須是抓錢能手,必須得到財團、權貴、部分中產階級等有效出資者的支持,手里若沒有一億美元的競選資金,就只能死在預選門檻之外。一個中國的貪官也看懂了其中門道,因此貪污千萬卻一直省吃儉用家貧如洗。據他向檢察機構交代:他積攢巨資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朝一日投入競選(見海南省戚火貴案相關報道)??梢韵胂?,如此高瞻遠矚的貪官在中國何止一二?他們都已明白:只要大家都愛錢,燒錢就是購買民主的硬道理。在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在專制者幾乎都轉型為資產者的情況下,“一人一票”的民主原教旨已變成“N元一票”的民主新工藝。
政教合一結束以后,不幸有金權合一來暗中補位。選民們放棄投票的無奈和冷漠流行病一般蔓延,是這一事態(tài)的自然結果。
人們就不能采取更積極一些的反抗嗎?比方說用立法來限制各種政治、資本、宗教勢力對媒體的控制?比方說限制主流媒體的股權結構和收入結構,從而確保它們盡可能擺脫金錢支配,盡可能體現(xiàn)出公共性和公平性?……再不濟,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最為贊賞的“抽簽制”(某些基層社區(qū)已經用這種方式來產生維權民意代表)來替代選舉制,是否也能多少稀釋和避開一點兒劣質民主之害?
遺憾的是,現(xiàn)代社會殫精竭慮地與時俱進,不斷改進著對金融、貿易、生態(tài)、交通、玩具、化妝品、寵物食品的管理,MBA大師滿街走,法規(guī)文本車載斗量,但不論是民主行家,還是民主新手,在政治制度創(chuàng)新方面卻大都裹足不前、麻木不仁。一般來說,找一個萬能的道德解釋——視結果順心的民主為“真民主”,視結果不順心的民主為“假民主”——成為很多人最懶惰,也最便利的流行判斷,差不多是一腦子糨糊的忽熱忽冷。權勢者更不愿意展開相關的制度反思和政治辯論——因為這只能使貌似合理的現(xiàn)存秩序破綻畢露,使權力合法性動搖,危及他們的控制。他們更愿意在“民眾神圣”一類慰問甜點大派送之下,繼續(xù)各種熟練的黑箱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