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開闊、包容不同意見:儉約的人比較不易被物欲沖昏頭,他們比較寧靜。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想問題,在潛意識中不會排斥不同的經(jīng)驗,所以他的經(jīng)驗、感情都是開放的,在待人處事上,才能群策群力,用不同人的優(yōu)點來辦事。
懂得生活:生活恬淡儉約者,較能著眼于生活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他不需要靠很多的享受來安慰自我,或是為自己裝腔作勢。所以他是務實的,他的幸福是建立在他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故較具建構(gòu)生活能力。儉約能帶來智慧,能解決問題,勤儉是一種人生哲學,也是一種智慧和能力。
培養(yǎng)勤奮的豪氣
在以上的敘述中,我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勤儉,它是一種心智能力,是生活適應所不可缺的豪氣或精神力量。至于如何培養(yǎng)勤儉呢?培養(yǎng)勤奮須朝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從積極想象著手
積極的人能看到人生的光明面,做事就不會畏縮,能朝著正面的觀點去努力。他充滿著干勁、朝氣,能勤奮地朝向目標努力,而且目標本身也會鼓勵著他向前 邁進。哈佛大學曾針對一個企業(yè)中級干部的訓練班,就其成員加以觀察、記錄和追蹤,發(fā)現(xiàn)在哈佛受訓完后,那種平常有積極態(tài)度和想法的人,在幾年之后,逐漸由 中級干部,擢升到高層領(lǐng)導者。而那些消極、沒朝氣的人,慢慢被淘汰了,證明了積極才能導致成功。
美國的科技奇才費曼博士,也就是查明“挑戰(zhàn)者號”太空船失事原因的科學家,曾在傳記中記載一個故事:在五十年代時,他到千里達島游覽,要計程車司機 載他到當?shù)氐呢毭窨呷?。到達之后,司機向他介紹一位印度來的老婦人,那位婦人的小孩在馬里蘭大學念醫(yī)學系。另外,又介紹了兩位印度來的老婦人,正在用她們 剛買來的縫紉機縫衣服。那位黑人司機就問費曼博士:“同樣在貧民窟生活的人,印度人就懂得好好培養(yǎng)下一代,或是懂得努力工作改善生活,而我們黑人就不知道 長進!為什么?”費曼博士告訴他:“我不是社會學家,所以沒辦法很正確地回答你的問題,但是我想可能的原因,在于印度人有幾千年的宗教、哲學傳統(tǒng),他們現(xiàn) 在雖離開了印度,但仍保有開創(chuàng)未來、培養(yǎng)子女的觀念和態(tài)度,這是他們民族的遺風。而你們黑人同胞,很不幸地沒有這種傳統(tǒng),或者本來有這種傳統(tǒng),但因為曾經(jīng) 被征服、被奴役了,而后來就失去了此一光榮傳統(tǒng)。”黑人司機深覺費曼博士此話有理,就決心努力,打算先去賭賽馬,贏了錢就可買一部計程車自己開。但費曼博 士告訴他:“你的用心雖值得欣賞,但賭馬的做法卻是錯誤的,因那是建立在運氣上,而不是靠腳踏實地。”費曼博士所講的,就是一種積極性、光明性的問題,也 就是踏實、勤奮的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