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揚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無奈?在早晨陽光的照射下,恍恍惚惚地醒來,原以為還身在那些年糾結著是否要去上課的大學寢室,直到掛在床頭的西裝把你拉回現(xiàn)實的世界。你已工作多年,但醒來時的恍惚卻是那么虛幻又那么美好。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總是在睡醒的時候發(fā)生這樣的事情?是依然在夢里,抑或是前世今生記憶的混亂?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背后的真相吧。
從睡眠說起
想必你的第一反應會是,因為做夢吧?要了解夢,我們還得從睡眠說起。簡單地講,睡眠可分成REM(快速眼動)和非REM兩個周期,每晚交替進行,區(qū)分兩者的依據(jù)在于腦電波活躍程度不同,非REM周期內腦電波平緩不活躍,而REM周期內腦電波活躍程度同清醒時相似,因此夢發(fā)生在REM周期內。
那么人為什么會做夢?根據(jù)激活—整合假說(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夢是大腦試圖對支離破碎、歪曲的信息進行合理化處理的過程。而合理化處理的素材來自于你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歷,不管是多么荒誕不經(jīng)的夢,都離不開你記憶的范疇,最直觀的表達便是夢到曾經(jīng)的生活歷程。電影《盜夢空間》讓我們認識到,夢里三年也許只是現(xiàn)實一瞬間,我們無從驗證這是否正確,但就個體感知而言,似乎就是如此。有些夢,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漫長,以至于我們的大腦已經(jīng)習慣了夢里的思維和感知,在醒來的剎那仍無法脫離,因而才會有瞬間時光交錯的體驗。
催眠體驗
如果把這種體驗稱為夢的延續(xù),恐怕很多人無法認同,而他們的根據(jù)是,他們知道自己是醒著的,清楚且明白,想強調這是“意識”。
想要深入了解意識,就無法避開潛意識,這也是要談到催眠的原因之一。意識同潛意識的關系,簡單來講,就是潛意識決定了哪些內容進入意識,而催眠的目的便在于接近潛意識。關于催眠有很多龐雜的知識,而此處想談的是催眠結束時的體驗。有些人看過催眠表演,會覺得很神奇,但絕大多數(shù)人并未經(jīng)歷過催眠,談何催眠結束時的體驗呢?事實真的如此嗎?請試著回想一下,你是否曾在公交車上望著窗外失神,直到報某個站名時才回過神來?這期間少則幾分鐘,多則半小時,但你卻一點兒也不記得看到了什么或想了些什么,這其實就是催眠,是自我催眠的一種。再回想一下,你在報某個站名時突然醒來的那一剎那,同早晨那種恍若隔世的體驗是否很相似?
我們認為催眠的狀態(tài)是潛意識的狀態(tài),而這狀態(tài)同做夢是很相像的。催眠時,如果催眠師施加“記得”的暗示,來訪者便能記得催眠過程中的事情和對話,反之則不會記得,如同睡眠中,如果不刻意提醒去記,你便很難記得夢中情境。因此可以假定,在這些狀態(tài)下做主的是潛意識,而醒來的過程,便是潛意識把大腦控制權交還予意識的過程,顯然這“交班”需要一點過渡時間,也就為那段奇特卻又常見的體驗提供了時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