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賦柔弱的秦觀倒下了,內(nèi)心強大的蘇軾卻堅挺地站立著。
不被非議所左右,也不被挫折壓倒。當蘇軾感嘆柔奴“萬里歸來年愈少”的時候,他是透過柔奴年輕柔弱的外表,看到了她堅定強大的內(nèi)心。而這樣強大的內(nèi)心,蘇軾同樣擁有。
做事要問心無愧,做人要內(nèi)心強大,這就是蘇軾通過“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這個道理也讓我想起了一幅對聯(lián)。在我的家鄉(xiāng)湖南長沙有一個著名的人文圣地,也是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岳麓書院,岳麓書院里就有一幅對聯(lián),其中有兩句我印象特別深:“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古往今來,太優(yōu)秀、太出類拔萃、太堅持己見的人往往容易遭人嫉妒,槍打出頭鳥嘛。那么,對待別人的“毀譽”我們應(yīng)該報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呢?
我們的回答是:只要自己能夠堅持原則,明辨是非,別人要恨要罵、要忌妒要誹謗要攻擊,那只好隨他們?nèi)グ?!這就是蘇軾的智慧與曠達之處,洞察世事之后的蘇軾,才真正擁有了性情的曠達。
再回到這首《定風波》上來,這首詞的一大成功之處,就在于蘇軾將一個枯燥的人生哲理講得極富情趣。我們都知道,講道理很容易流于說教,宋代的很多詩因為受理學的影響比較大,往往讓人覺得枯燥乏味,缺乏詩意的感發(fā)力量。
蘇軾也是一個愛講道理的人,比如我們都熟悉他的一首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說明了一個認識事物要全面客觀的道理。但蘇軾的魅力在于,他總是將枯燥的道理融化在富有情趣的故事和抒情當中,連詞這樣一貫以抒情、尤其是抒發(fā)男女艷情為本職的文體,也被他信手拈來講道理,而且還講得這么生動,讓我們不自覺地從內(nèi)心深處認同他講的這個道理,這就是蘇軾不同凡響的地方了。正如前人所云:“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設(shè)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蔡嵩云《柯亭詞論》)
“雅人深致”,包含了性情的智慧曠達,語言的清麗文雅以及蘊意的含蓄深刻。性情與理趣的交融,應(yīng)該正是這首詞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