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頭的重負讓人勞累(2)

靜心 寬心 修心 作者:柳韓斐


一心大師在剛剃度時,曾在法門寺修行參禪。法門寺是個名滿天下的大寺,香火非常旺盛,每天來這里祈福還愿的人熙熙攘攘,這里儼然不是參禪者所說的萬丈紅塵之外。

一心大師只想靜下心神參禪悟道,提高自己心靈的境界,但是寺里的應酬太多,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可以誦經。而且,一心大師漸漸發(fā)現,盡管自己潛心鉆研佛經多年,但是始終欠火候,和其他人相差甚遠。

有人勸一心大師道:“法門寺名滿天下、藏龍臥虎,如果想在這里出人頭地比登天還難。你不如到偏僻的小寺去潛行參禪,說不定有更大的收獲?!?/p>

一心大師覺得這話有一定的道理,至少現在這樣的生活他已經厭倦了。于是,他鼓起勇氣,向師父辭行,打算離開法門寺。

方丈聽了一心大師的話后,明白了他的意圖,便問他:“你覺得太陽和燭火,哪個更亮呢?”

一心恭恭敬敬地回答說:“當然是太陽了?!?/p>

“那你是愿意做燭火呢?還是愿意做太陽呢?”方丈笑著繼續(xù)問道。

一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當然愿意做太陽了?!?/p>

方丈聽完,微微一笑,說:“好吧,既然你愿意做太陽,那么跟我去一趟寺后面的林子里吧?!?/p>

法門寺的后山上,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松林。方丈帶著一心穿過松林到了山頂,這里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幾棵松樹。

方丈指著其中最高的一棵松樹對一心說:“你看看,它是這里最高的一棵松樹,但是它能做什么呢?”

一心仔細看了看,發(fā)現這棵松樹雖然很高,但是樹干扭曲凌亂,亂枝橫生,根本派不上什么大用場。于是回答道:“像這樣的樹,沒有什么大的用處,只能拿來當柴燒。”

方丈聽完,也沒有再說什么。他又帶著一心來到了另外一片樹林,這里樹木非常茂盛,每棵樹都筆直參天。剛走進去,一心就感覺到了一股無形的力量。

方丈指著眼前的這片林子,向一心問道:“你知道為什么眼前的這些樹都直指向天呢?”

一心想了想,回答說:“大概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陽光吧?!?/p>

方丈語重心長地說:“蕓蕓眾生,莫不如此,像這些松樹一樣,為了爭得一滴雨露、一線陽光,都奮力向上、積極努力,所以長得茁壯挺拔,而那些遠離群體的樹木,因為沒有了這種努力的需要,因此才會亂生枝節(jié)。”

一心聽完后,明白了方丈的用意,慚愧地說:“師父,我明白了,法門寺就是我的這片樹林。”

后來,一心通過潛心苦修,終于成為一代名僧。

事實證明,因為害怕而希望求得避風港的人,不但永遠也無法攀上人生的最頂峰,而且還會給內心增加負擔。只有放下重負,讓內心回歸最初的簡單,你才會走得更輕松。

人生何不需要太多的“行李”!不是指人生無所事事、沒有責任,只是行李愈少,愈能仔細體會旅途中的快樂與辛酸。人生是一段旅程,學會放下的人,才能在生命的轉折處發(fā)現驚喜!

曾經一位信徒來向南隱禪師問禪。聽了信徒的來意后,禪師什么也沒說,示意他坐下,然后命弟子打來了開水。禪師拿起茶杯沏茶,杯子本來就是滿的,可是禪師卻直接往里面加水,任水不斷地溢出來。

那位信徒不明白禪師的用意,很是不解地問道:“大師,茶水已經滿了,你為什么還不停手呢?”

禪師聽后,極不情愿地將水壺放下,看了看信徒說:“你的腦子里現在裝的東西就像這杯水,都是以往沉淀在腦海里的。我要想傳授你新的東西,必須將它們都倒掉。”

其實,人們的壓力也是如此,如果不及時放下心頭的負擔,只能越積越多,最終損害我們的身體。

因此,從今天開始,幫自己一個忙,不再承受身外的目光,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為自己活著;從今天開始,幫自己一個忙,做喜歡的事情,愛最親近的人,拋棄偽裝的面具,不再束縛情感的空間;從今天開始,幫自己一個忙,卸下所有的負擔,忘卻曾經的疼痛,撫平心靈的創(chuàng)傷,讓自己活得輕松而充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